文/食堂

序:
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
江山,被鬧了個滿目蒼夷,
天下,被鬧了個分崩離析。
于是一不留神,中國曆史進入了最混亂的時期,沒有之一。
這段最黑暗的135年(304-439年),每一頁都在”吃人”!
前文說到,齊萬年之亂爆發後,賈南風将略陽、天水等六郡之地十幾萬流民遷往巴蜀後,十幾萬流民老老實實的去了,就想在巴蜀安家。
可是西晉朝廷不讓啊。
流民火了,叫我來巴蜀的是你,現在又讓我們回去等死。
于是,十幾萬流民什麼招都用盡了,就想呆在巴蜀。
這是流民們和西晉王朝的根本沖突,生與死的沖突,根本沒得談。
事已至此,那就沒辦法了,隻有開打了。
一場拆遷隊和釘子戶的戰争即将打響。
01
釘子戶很強
永甯元年(301年)十月,益州刺史羅尚決定采取武力,強硬逼迫十幾萬流民遷出巴蜀。
當時李特已經籠絡住了巴蜀流民,以綿竹為基地,打造一個兵營,李特鎮守北營,李流鎮守東營,繕甲厲兵,嚴陣以待。
很快羅尚派督護田佐、廣漢都尉曾元、牙門張顯、劉并等人領兵三萬,偷襲李特大營。
顯然,羅尚低估了十幾萬顆想當釘子戶的決心。
一仗下來,羅尚的拆遷隊大敗,近乎全軍覆沒,釘子戶大獲全勝。
李特打出了自己的威風,巴蜀流民馬上擁護其為鎮北将軍,建立政權。而後揮師攻取廣漢,再攻打益州首府成都,徹底将巴蜀鬧了個天翻地覆。
但成都城高池深,李特的流民大軍是臨時拉起來的隊伍,缺乏攻城能力,成都久攻不克。
這個時候,史書有一個特别有意思的記載:
“羅尚素貪殘,為百姓患。特與蜀民約法三章,施舍振貸,禮賢拔滞,軍政肅然,蜀民大悅。”
羅尚太不是玩意了,貪得無厭,殘暴不仁,巴蜀百姓引以為患,李特約法三章、開倉濟民,一舉籠絡巴蜀人心。
瞧見沒,巴蜀的老百姓才不管李特是不是漢人,隻要對他們好,他們就擁護他。
胡人内遷和當地人有沖突嗎?
有!這是客觀存在的。
可這和西晉官員的壓迫相比,都不算事。
用時下的話來說,巴蜀階級沖突大于民族沖突。
西晉之是以亂,亂就亂在司馬們不是好鳥,底下的地方官也不是個什麼好玩意兒,怎麼盤剝百姓,怎麼來。
這樣的朝廷,百姓肯擁戴才有鬼。
李特瞧準的就是這點,獲得了巴蜀百姓的支援,“蜀民大悅”,大悅的不僅僅是十幾萬流民,而是整個巴蜀百姓。
太安元年(302年)五月,成都已經被圍半年多時間,西晉朝廷終于派出了援兵。
河間王司馬颙派兵救援成都,駐軍梓潼;
廣漢太守張征駐軍德陽;
羅尚也派人駐軍繁城,對李特大軍形成一個包圍圈。
西晉朝廷大軍已至,不突破這個包圍圈,流民大軍就完了。
怎麼辦?
李特先派自己的兒子李蕩攻打梓潼,與此同時自己則率軍進攻繁城。
一戰下來,繁城被李特攻破,羅尚隻好死守成都。
正所謂虎父無犬子,李特旗開得勝的同時,李蕩也不含糊,陽沔一戰晉軍大敗,梓潼被迫投降,而後李蕩乘勝追擊,再下葭萌。
幾戰下來,李特地盤又擴大了。
他開始給自己升官了,自稱大将軍、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改年号建初。
呃,跟那死鬼趙廞的頭銜差不多。
同年八月,李特決定擴大戰果拿下德陽,穩固形勢。
但駐守德陽的張征是個厲害人物,先固守不出,而後趁李特松懈,大舉襲營。
這下打了李特一個措手不及,李特吃了個大虧,被張征追得抱頭鼠竄。
關鍵時刻,李蕩來了!
他定睛一看,這樂子搞大了,自己老爹都快被人給打死了。他趕緊出兵救援,救出了李特。
經此一遭,李特想退兵,手下人趕緊勸他乘勝追擊,果然一戰攻克德陽。
梓潼、繁城、德陽一被攻克,李特打破了晉軍的包圍圈,可以專心攻打成都了。
更妙的是,此時西晉中央又爆發内亂,八王之亂又迎來一次高潮。
這年十二月,齊王司馬冏被趕下台,朝政大權落入長沙王司馬乂之手。
中央亂成這樣,西晉朝廷一時半會是無法顧及巴蜀之亂了。
李特趁此良機,猛攻成都,隻要拿下成都,就能控制整個巴蜀。
太安二年(303年)正月,李特率軍攻打成都,蜀郡太守徐儉投降,李特進入少城,太城内的羅尚已經是甕中之鼈了。
李特形勢一片大好。
公元301年(上)303年(下)形勢對比圖
04
做人不能浪
就在形勢大好,成都指日可克之際,李特這時浪了,接連犯錯,使得大好局面發生逆轉。
首先,李特竟然答應羅尚求和,給了羅尚喘息之機。
其次,李特流民大軍缺糧了。
沒辦法,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巴蜀從趙廞之亂開始,已經亂了兩年多了,巴蜀是天府之國不假,也承擔不起這樣的大亂。
缺糧咋辦?地主家還有餘糧啊,沒空生産的流民大軍隻能去搶。
李特下令“分六郡流民于諸塢就食”。
好家夥,此令一開,流民大軍開始紛紛四出征糧。
征糧作風簡單粗暴,沒有做好老百姓說服,上門就是搶。
捎帶再搶點金銀珠寶,放個火燒燒房子,摟摟川妹子也是常有的事。
曆史吃人,就是這麼個吃法。
這樣一來,巴蜀之地,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是以家破人亡。
蜀中百姓和流民沖突再度被激發,紛紛起兵反抗李特的暴力行徑。
就在這時,長沙王司馬乂暫時穩定了局面,派荊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孫阜率兵三萬救援羅尚。
朝廷援軍一來,羅尚也積極展開自救工作,趁機策反李特軍中的原晉軍将領,再慫恿蜀民反抗李特。
這一下,李特完蛋了。
二月,羅尚和荊州援軍發起反擊,内應外合,一戰擊潰流民大軍,李特、李輔、李遠戰死,流民大軍遭遇重創。
李特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千萬别浪,李特就是浪死的。
05
虎父無犬子
李特死後,李特的弟弟李流收拾殘兵敗将,退守綿竹。
流民大軍在綿竹同樣分守兩營,一營由李流自己率領,另一營由李特大兒子李蕩和二兒子李雄率領。
兩個都是個厲害人物。
李蕩勇猛無敵,是流民大軍中最厲害的猛将,前面已經是有精彩亮眼的發揮。
李雄也不遑多讓,政治才能尤其突出。
兩兄弟頗有點孫策、孫權的意思。
據說兄弟倆的母親羅氏曾夢見兩道彩虹從門口升向天空,其中一道虹中間斷開,而後生下李蕩。
後來羅氏去打水,忽然間像是睡着了,又夢見大蛇繞在她的身上,于是有了身孕,十四個月之後才生下李雄。
這肯定是後人附會,老套路。
此時兄弟倆隻能并肩作戰,希望能挽狂瀾于既倒。
這年三月,羅尚想來個趁你病,要你命,趁勢進攻綿竹。
這個時候流民大軍形勢非常不妙,晉軍步步緊逼,蜀民處處反抗,流民内部也有人叛變投敵,倒戈一擊。
前有大敵目前,後有小人背叛,怎麼看流民大軍都完蛋了。
關鍵時刻,李流、李雄、李蕩叔侄浴血奮戰,就連李蕩的母親羅氏也披甲上陣。
羅氏一出戰,迎面而來的就是叛徒隗伯。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羅氏奔着隗伯就殺将過去。
第一回合,羅氏吃了個虧,眼睛都被隗伯給刺傷了。
但羅氏絲毫不退,氣當益壯,殺得更猛了,真是個巾帼英雄。
狹路相逢勇者勝,羅氏一介女流,尚且如此勇猛,流民大軍士氣大漲,勇不可擋。
一場血戰下來,羅尚被擊退,流民大軍趁勢反攻,重新圍住了成都城,雙方在成都展開殘酷的拉鋸戰。
可惜,就在攻打成都的時候李蕩不幸陣亡。
成都城成為流民大軍不可攻陷的堅城。
李蕩的陣亡徹底打垮了李流的信心,堅不可摧的成都城讓李流絕望了。
眼看着西晉援軍将至,内外夾擊下,流民大軍何去何從?
在妹夫李含的勸說下,李流決定投降,但李雄不幹,堅決反對投降,兩人争執不下。
最後李流以主帥的身份,強行簽署投降書,在當年五月以自己的兒子李世以及李含的兒子李胡為人質向荊州援兵孫阜投降。
06
轉危為安
李流、李含的投降,激起了李雄以及李含另一個兒子李離的反對。
李雄和李特一樣,是個不甘人下的主,是一個比孫權還要厲害的人主。
他馬上找來表哥李離,兩人一商量,決定不顧叔叔和姑父的意見,抵抗到底。
李雄回到軍中,召集自己的人馬,開了個動員大會,會議精神就兩點:
第一,我們和蜀地百姓結下了血海深仇,化不開了,一旦束手就擒,便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下場好不了。
第二,就算我們投降了,我們還得回甘陝,那地還有活路嗎?投降也是個死,還不如同心協力,弄死孫阜,搞個四川戶口本,奪取富貴。
會議精神獲得了所有人的支援,大家都願意跟着李雄為了四川戶口再幹一票。
很快,李雄調齊數千精銳騎兵,直撲孫阜而去。
可憐的孫阜剛接到李流的投降書,以為救蜀大功告成,哪知道李雄會發動偷襲。
他根本沒有任何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狼狽而逃。
正好主帥宗岱在墊江病逝,荊州援軍隻好打道回府。
李雄攜勝而歸,一舉解決流民大軍危機。
李流這會兒算是明白了,自己這侄子不是一般人,日後振興李家的就是這小子,人不服老不行,是時候讓年輕人去闖事業了。
李流馬上将流民大軍軍權全部交給李雄,李雄成為流民大軍新一任話事人。
新人新氣象,進取心極強的李雄一上任就煥發了不一樣的精神面貌。
當年六月,李雄攻殺汶山太守陳圖,奪取郫城。
這一場大戰下來,蜀中淪為焦土,死傷無數。
當時“蜀民皆保險結塢,或南入甯州,或東下荊州。城邑皆空,野無煙火,流虜掠無所得,士衆饑乏。”
偌大的天府之國,隻有涪陵地區,頗為富庶,是亂成一團糟的巴蜀地區僅存的大糧倉。
當時涪陵人徐輿發現此處的價值,請求羅尚任命他為汶山太守,再拉攏當地的一個豪族老道士範長生,然後以涪陵為據點撲殺李流。
結果羅尚竟然不肯給徐尚升官,你丫什麼人,敢跟我升手要官。
徐輿一怒之下,轉而帶着範長生,向李流、李雄投降,擔任安西将軍。
呃,徐輿和範長生是正兒八經的漢人,地道地道的川人,他們就這樣投靠了李雄。
事實證明,兩人的投靠,是李雄成功的關鍵所在。
徐輿是個治地理政的高手,有了徐輿,李雄就能穩定後方,如虎添翼,相當于有了自己的蕭何;
範長生是天師道的傳教道士,在蜀中很有影響力,有了範長生,李雄就能通過範長生擷取最大宗教天師道的支援,相當于有了自己的國師。
可惜如此大才,在西晉朝廷竟然沒有出頭之日。
在徐輿的治理下,涪陵成為流民大軍最為可靠的糧倉,一舉解決困擾流民大軍的最大問題。
困擾流民大軍最大的命門一被堅決,“流軍由是複振”,實力暴增,轉危為安,再無後顧之憂。
而範長生的出現讓流民大軍成功地披上了宗教外衣,更好的融入了蜀中。
這是卧龍鳳雛啊,真是喜從天降。
07
天賜良機
不過老實說,盡管在徐輿和範長生的支援下,流民大軍實力大增,可依舊不是西晉王朝的對手。
西晉王朝有三個優勢:
第一,成都還沒被流民大軍拿下;
第二,可以從荊州調集援軍;
第三,可以從關中出兵鎮壓流民大軍。
然而,西晉王朝真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首先看成都。
成都城的羅尚已經成為驚弓之鳥,壓根就不敢動,隻能困守成都,隻能被動的等待援軍。
其次是荊州。
荊州地區在新野王司馬歆的治理下,民怨沸騰。
偏偏這時候司馬乂為了撲滅李雄,再次從荊州調兵入川作戰,荊州百姓壓根就不想背井離鄉去巴蜀作戰。
司馬乂急了,連忙下诏書催促荊州地區出兵,所到郡縣隻能停留五天,時間一到,官員免職。
于是地方官為了保住烏紗帽,紛紛驅趕百姓入川作戰。
這樣一來,荊州民心不穩,就給了陰謀家機會。
在入川援軍中有個蠻人叫張昌,是平山縣吏,但他早就落草為寇了,聚集了數千人馬。
公元303年張昌攻陷江南諸郡
他假稱自己是受诏入川平叛的軍隊,四處招搖行騙,号稱“壬午兵”。
荊州民心一亂,他瞧準了機會,決定幹票大的——造反!
他首先改名李辰,稱自己是神仙下凡拯救萬民,而後割據安陸,正式扯開反旗。
很快張昌攻下荊州重鎮江夏,他再改名劉尼,說自己是漢朝皇帝後裔,堂而皇之的建立一個政權。
不久,姓劉姓李還姓張的張昌攻克樊城,斬殺司馬歆。
一時間荊州地區大亂,荊、江、徐、揚、豫五州轄境,大多被張昌占據。
雖然這次叛亂被荊州刺史劉弘帳下大将陶侃所平定,但是經此一遭,荊州徹底亂了,根本就自顧不暇,無法調兵入川平亂。
司馬乂傻眼了,按起葫蘆又起瓢,益州還沒搞定,荊州又亂了,這咋整。
最後是關中。
關中是河間王司馬颙的地盤,司馬颙兵多将廣,他要真派兵入川,李雄估計也要完蛋。
可是司馬颙根本就不管巴蜀叛亂,眼珠子隻盯着洛陽。
這年八月,他聯合成都王司馬穎共同攻打長沙王司馬乂。
八王之亂又爆發大戰,這場大戰一直打到第二年正月,以司馬乂被殺而結束。
司馬颙、司馬穎還有東海王司馬越三個各懷鬼胎的家夥忙着劃分中央大權,哪有精力管巴蜀的李雄?
08
亂世樂土
這樣一來,李雄再無後顧之憂。
這年九月,李流病逝,李雄徹底接班,擔任大都督、大将軍、益州牧,以郫城為治所。
不久,李雄打退羅尚最後一次進攻,兵迅速發起反攻,奪取成都少城,同時又令叔叔李骧攻取犍為,斷了羅尚糧道。
形勢發展至此,瞎子都知道成都守不住了。
果然這年閏十二月,孤立無援的羅尚開溜跑路。
李雄終于攻克成都,徹底占據巴蜀全境之地。
永興元年(304年)十月,李雄在成都自立為王,改元建興,大赦巴蜀,盡除晉法,約法七章,安定人心。
經過四年多時間的奮戰,十幾萬流民終于如願以償獲得了四川戶口,他們和蜀民一樣,成為一個新興政權的子民。
而巴蜀原有的百姓對這個氐族人建立的新興政權也不是很反抗。
老百姓的仇恨來得快,去得快,記仇的早死了,剩下活着的人隻希望好好活下去。
隻要李雄對他們好,能讓他們活,什麼之前的仇恨不算什麼,中國曆史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況且,李雄建立政權後,他非常聰明的做了一件最重要、最有智慧的事情。
李雄稱王後,老道士範長生乘坐素車來到成都,架子不大,仙風道骨,卻很有譜。
李雄親自迎接,恨不得叫範長生一聲親爹、仲父什麼的。
然後他封範長生為丞相,尊稱範賢,面子裡子,給的備足。
範長生投桃報李,建興三年(306年,西晉光熙元年),範長生勸李雄稱帝,改年号晏平,立國号大成。
公元306年形勢圖
其實範長生知道李雄為什麼對自己這麼客氣,答案隻有三個字——天師道。
天師道不僅是當時巴蜀第一大宗教,也是全國第一大宗教,信徒遍布天下。
很明顯,李雄這是想繼續獲得天師道的支援。
範長生欣然應允,迅速和李雄達成同盟。
範長生代表天師道支援李雄在四川的統治,李雄則尊天師道為國教。
新興的大成國,政權由李雄控制,宗教權由範長生控制,雙方各取所需。
三清老頭以及他們的徒子徒孫比老百姓更現實,他們也不在乎李雄是氐族還是漢族,他們要的隻是香火而已。
有了天師道的支援,大成國事半功倍,順理成章地徹底在巴蜀戰穩了腳跟。
李雄其實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他在位三十一年。
他沒有多大的野心,對中原沒什麼想法,就想守着自己在四川的一畝三分地,别人不招惹他,他不招惹别人。
李雄在位期間,他在範長生“清心寡欲,敬天愛民”的宗教宗旨影響下,養民于内,招懷于外,寬刑簡政,輕徭薄賦。
在他的治理下,巴蜀大治,巴蜀百姓頗為擁護李雄。
史書稱贊道:
“是時天下亂而蜀平,年谷屢熟,闾門不閉,道不拾遺。”
這是對李雄最好的評價,巴蜀百姓因為李雄在亂世之中獲得安甯之地;
不僅如此,中原大亂之後,投奔成漢的百姓有很多,成漢實力大增,蜀中成為亂世中的一片樂土。
到了東晉成帝鹹康四年(338年),成國改國号漢,是以史書連稱為“成漢”。
就這樣,十六國第一個國家成漢正式建立。
但不可忽視的是,這片樂土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片白骨上的。
曆史,就是這麼無奈,這麼吃人。
一個戶口本竟然引發巴蜀兩次叛亂,直接拉開五胡亂華的序幕。
接下來,登場亮相,繼續吃人的五胡枭雄又是誰呢?
下期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