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風雨百年,不變的始終是一顆為國為民的心!如今,走在濰坊經濟開發區前阙莊村的小路上,一棟棟充滿濃郁現代氣息的聯排别墅在綠樹掩映中十分亮眼,房前屋後道路寬闊敞亮,老人們在樹下拍照,孩子們在花間玩耍,好一幅美麗和諧鄉村圖!

前阙莊村是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紅色引領、綠色振興”的鄉村振興新路子。1928年,前阙莊村擁有了第一個中共黨員于清書。從此,紅色的種子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引導人們進行鬥争和建設。
播種
一本《共産黨宣言》做引領
于清書撒下前阙莊紅色革命“種子”
于清書1905年生于前阙莊村,他本是一名國小教師。1925年,20歲的于清書從濰縣回到家鄉宣傳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1928年秋,在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屠殺地下黨員的血雨腥風年代,經當時濰縣縣委委員牟洪禮等人介紹,于清書毅然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前阙莊村第一個共産黨員。
于清書
“黨員們的信仰都非常堅定,就是希望中國能擺脫剝削和侵略,中國人民能過上好日子,于清書也是如此,這一點從他的遺作《鴛鴦福祿圖》就能看出來。”前阙莊村支部委員陳小俏告訴記者。1928年冬天,于清書建立起前阙莊村黨支部,擔任支部書記,很快發展了于一川等十幾名黨員。
黨支部成立後,緊接着就上司發動了著名的豬鬃勞工大罷工。1929年春天,于清書等人組織發動了豬鬃女工罷工鬥争,百名女工走上村中大街,高唱《綁鬃勞工歌》,要求加工資,取消對女工的“搜身”等侮辱性制度,全村父老趕來支援,500餘人走上街頭開展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鬥争的緊要關頭,共産黨員于芝榮與部分進步勞工帶頭沖進“鬃行”賬房,提出勞工複工條件,“鬃行”老闆被迫答應。
據地方黨史資料記載,這次罷工是山東黨組織上司的“工運史”上唯一一次沒有流血而取得勝利的鬥争。
豬鬃勞工罷工鬥争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濰縣地區勞苦大衆反抗鬥争的勇氣。于清書等人又籌劃上司了阙莊、小莊子、大柳疃等一帶的農民短工罷市,有力地打擊了濰北一帶反動地主的嚣張氣焰。
1929年10月,于清書又參加了縣委上司的濰北柳科、柳疃、安固等村莊200多名發網女工罷工鬥争,迫使發網商答應了勞工們增加工資的要求,罷工再次取得勝利。
1929年秋,濰縣縣委遭到敵人破壞,省臨委派員來到前阙莊村組建濰縣第六任縣委。在前阙莊村村民于硯田家中,濰縣縣委秘密成立,于清書任縣委秘書,繼續上司革命鬥争向前發展。1930年1月,新組建的濰縣縣委組織前阙莊、前呂、埠頭子等村30餘人暴動隊員趕赴橋西村,準備武裝奪取反動當局高裡民團的槍支,但因反動當局早有防範被迫取消。暴動失敗後,于清書因叛徒出賣被捕,押送濟南監獄。
妻子探監時失聲痛哭,于清書鼓勵她好好活下去,把孩子養大繼續鬥争!有事兒找“母親”,他所說的“母親”就是黨組織。1931年4月5日淩晨,于清書與一大代表鄧恩銘等22人高唱《國際歌》走上刑場英勇就義,年僅26歲。
于清書參加革命活動雖然隻有短短兩年多,卻不斷在濰北地區掀起反侵略反壓迫的小高潮,發展了一批優秀的共産黨員和革命青年。在他犧牲後,這些人接過革命“接力棒”繼續戰鬥,播撒革命火種。
生長
一個信仰代代傳
紅色革命“火種”越燒越旺
于一川是于清書的學生,也是于清書發展的共産黨員。濰縣縣委成立不久,于清書奉命調往山東臨時省委擔任省臨委秘書。1929年11月,于一川就讀于濟南鄉師,于清書同他接上組織關系,組建起濟南鄉師第一任黨支部。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山東黨組織上司的兩支抗日武裝隊伍七、八支隊會合,前阙莊村嫁出去的共産黨員于芝榮(豬鬃罷工親曆者)動員丈夫李樂三投筆從戎,參加八支隊。1940年12月17日,李樂三遭到國民黨暗殺團伏擊英勇犧牲,年僅28歲。解放戰争時期,于芝榮又把兒子李巴夫送進八路軍隊伍。
1938年1月,山東黨組織上司的抗日武裝力量“八路軍魯東抗日遊擊隊第七支隊”在濰北蔡家欄子村起義成立,于清書早期發展的共産黨員于德甫、參加過前阙莊黨支部活動的黨員于效輝趕往蔡家欄子村參加七支隊,奔赴疆場,抗擊日寇。
1941年春,侵占濰縣城的日軍對前阙莊進行掃蕩,山東省第八區抗日遊擊隊獨立一團在村民的配合下,英勇抗擊日寇,消滅日僞軍數十人,團長考斌之将為首的日軍軍官擊斃,打得日軍狼狽逃竄。
抗日戰争勝利後,前阙莊黨支部帶領村民鬥地主、打惡霸、鬧土改,參軍支前,保衛勝利果實,迎接濰縣大地的解放。
前阙莊村村民前仆後繼的革命行為,引發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強烈不滿。1947年,國民黨反動派大舉進犯解放區,還鄉團匪徒把八路軍和革命幹部家屬關進前阙莊村中一條舊胡同進行殘酷鎮壓,稱之為“八路胡同”。革命家屬團結一心,跟敵人展開了不屈的鬥争。
1948年4月,解放濰縣戰役打響。村中掀起了支前高潮,為鋪坑道家家戶戶獻出門闆,為前線提供大量的糧食和柴草,冒着槍林彈雨勇赴前沿陣地救治傷員……
從于清書在村中播下第一粒紅色火種開始,前阙莊人在革命道路上前仆後繼、薪火相傳,前後有六名烈士為人民翻身解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開花
一把鐵鍁不離手
女黨員張秀英走到哪幹到哪
新中國成立後,前阙莊村的頭等大事就是集中精力搞建設、抓生産,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準。這一時期有一個女共産黨員不得不提,她就是張秀英。
張秀英是山東蒙陰人, 幼年随父母逃荒來到濰北一帶,16歲嫁入前阙莊村。張秀英在年少時期就表現出了過人的革命膽識。她1936年入黨,戰争年代裡,她利用自身的優勢輾轉于轉送情報、掩護上司、動員青年參軍、搞好後方農業生産等工作之間,為革命做出了貢獻。
張秀英在全縣農業會議上作典型發言
新中國成立後,張秀英擔任鄉幹部。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前阙莊村建立起農業生産大隊,1959年連續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張秀英辭去鄉幹部職務,回到前阙莊村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挑起全村領路人的重擔,與黨支部一起上司全村艱苦創業。
紅色的“火種”傳到這段時期,演變成了“紮實苦幹、奮發進取、勇于擔當”的實幹精神,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上下攻堅克難,很快實作了連年增産。
“張秀英的标志性動作就是扛着一把鐵鍁,走到哪幹到哪。她曾說‘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也報答不完黨的恩情,隻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為黨工作。’那個年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在她的帶領下,村民們幹勁十足。”陳小俏告訴記者。
1964年,前阙莊大隊建起了村辦制鬃廠,成為全公社最早興辦集體副業的大隊。1969年,大隊買回一輛小型“東方紅”拖拉機,成為全公社第一個擁有“東方紅”拖拉機的大隊。前阙莊村率先走上了農業機械化道路。
農業學大寨時期,前阙莊大隊走出了一支永推不倒、沖鋒在前的“紅旗小車隊”,10餘年的時間裡,先後參加白浪河水庫、徒駭河治理、辛大鐵路修建等大型工程建設。
1973年8月24日,作為昌濰地區僅有的兩名黨員代表之一,58歲的張秀英光榮地出席了中國共産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前阙莊村的紅色傳承除了展現在搞建設上,還展現在遇突發狀況時村民表現出來的英勇無畏和大愛無疆上。1974年8月12日—14日,連降三天大雨,上遊山洪暴發,村南的河流大水滔天,對岸大官莊大隊被包圍在潰堤的汪洋大水中。危急時刻,前阙莊大隊黨支部指揮村中民兵連組成突擊隊,冒險泅水渡河,幫助大官莊村民全部脫險,洪水退後,又幫助其開展災後重建工作。
張秀英與社員在田間檢視小麥長勢
1984年起,前阙莊村走上了農村改革之路,在于學德、于奎升、于獻淮三任黨支部書記帶領下繼續探索發展。憑借傳統技術優勢,前阙莊的制鬃業在村中重新興起,村民還建起大型制磚廠,當時一下子冒出了十多個萬元戶。
在改革開放的曆史轉折時期,前阙莊村黨組織傳承于清書的紅色基因,發揚張秀英的“鐵鍁”精神,帶領全村村民發揚村莊紅色革命傳統,聽從黨的召喚,無私奉獻,勇于擔當,邁開了建設美麗幸福家園的新步伐。
結果
一條緻富戰線貫穿始終
全村村民率先過上好生活
前阙莊村的紅色發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節點都少不了帶頭人的引導。前有于清書、于一川帶頭革命,後有張秀英帶頭搞建設。如今,村裡又有了新的帶頭人于英智,在他的帶領下,前阙莊村實作了脫胎換骨的轉變。
時間來到2000年,前阙莊村率先發展起來的年輕村民于英智個人捐款10萬餘元,在村南河流上建起村莊曆史上第一座鋼筋水泥大橋。2004年,于英智還在城裡從事建築安裝行業,看到老家窮得連條出村路都修不起,決定回鄉出力。他賣掉城裡的房産,回村競選村委會主任,決心帶領村民脫貧緻富。
于英智
剛開始的幾年,于英智幾乎全是自己掏錢為村裡辦事。
2005年夏天,為了讓村民喝上自來水,于英智帶領村“兩委”到處争政策、拉關系、跑資金,最終籌資16萬餘元耗時兩個多月将自來水引入各家各戶。也是在這一年,于英智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2006年,于英智當選前阙莊村黨支部書記,在上級資金的配套支援下,個人捐款36萬元,捐出自己創業時的施工機械,帶領全體村民大幹120天,順利完成村内9條大街26條小巷的硬化、綠化和亮化,前阙莊村實作了“戶戶通”。
張秀英在任的時候,定了個“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目标。于英智上任後,首先就奔着這個目标去了。率先啟動舊村改造,僅用2年時間村民就全部住進了樓房。逐漸地,村裡建起了老年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文化大院、休閑廣場等,村民無論是居住環境還是生活水準都大幅改善。
新芽
一張藍圖繪到底
于英智開啟“黨支部+”發展新模式
于英智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繼續傳承前阙莊村的紅色精神,首創了“黨支部+”五種發展模式,大力實施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紅色引領、綠色振興”的新路子。
2007年年底,村黨支部組織開展全村土地流轉,進行土地規模化經營,當年村民人均增收1500元。
2009年,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東籬鄉村生态果蔬專業合作社”,探索發展生态果蔬種植業和城市休閑農業,大力培植“東籬鄉村”農副産品品牌。曆經10年,前阙莊村周邊發展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生态觀光采摘園區,成為濰坊市近郊休閑農業的典範。
同時,村黨支部還牽頭成立村辦企業,鼓勵扶持個體經營、裝飾、物流行業,一二三産業全面開花,多重創收,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2018年,前阙莊村黨支部搶抓發展機遇,成功申報當年濰坊市唯一獲批的省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輻射帶動周邊13個村莊共同發展。
如今的前阙莊村,村民全部住進了漂亮的樓房,月月拿工資,年年有分紅。村裡不但給配備了醫療中心、學校、文化大院,還深挖村内革命曆史名人事迹,投資280萬建設了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村史黨史館,定期宣講紅色曆史文化,繼續傳承延續了近100年的紅色前阙精神。
從于清書手上的《共産黨宣言》,到張秀英肩上的鐵鍁,再到于英智擘畫的一張發展藍圖,一脈相承的前阙精神早已深深刻入每一個前阙人的骨子裡,他們會根據不同時代的特點賦予這種精神不同的内涵,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内涵如何演變,“堅定信仰、敢為人先”的主旨思想從未變過,在曆史的長河中化作一盞明燈,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前阙人奮勇前進!(作者:吳磊 孫永蓮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