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晉開啟了門閥政治,為何宋齊梁陳皇位反而連續落入寒門平民之手?

導讀:魏、晉自漢朝轉換形成無廉恥的政治社會風氣,便是個人利益與家族觀念都已高過國家。三世紀中魏、晉交待系出于大家族間私相授受,西晉覆亡悲劇也由自私豪族一手制造。同樣,琅邪王氏上司下豪族們逃到江南,由割據到另建朝廷,仍非愛國而出發于私利與保家意圖。新天地如能符合理想,便無必須傳回北方的理由。

東晉開啟了門閥政治,為何宋齊梁陳皇位反而連續落入寒門平民之手?

316年西晉滅亡時形勢圖

291年至306年,曆時十六年的西晉八王之亂讓中原失序。316年,匈奴漢國攻入長安,俘虜了晉愍帝,西晉至此滅亡。第二年(317 年),司馬睿由琅邪王進位晉王,在南方建立東晉。東晉建國最大的政治問題,便是國家主權支配應以現有範圍的人與地為滿足,抑或出發于晉朝(西晉)正統立場,而須從事回複北方統治大事業的政策抉擇。

東晉創業之初,對于北方問題态度總體是消極的,如下很多事實都可說明:

自永嘉元年(307 年),元帝司馬睿以琅邪王身份抵達建邺(今南京)以迄正位晉王,前後經曆十一年。第五年時,洛陽情勢始告危急,而元帝便是同時期坐視不救諸方面統帥之一。第十年時長安再告陷落,江南仍然漠不關心。

雖然出諸元帝自身意志抑或實力派王氏家族意志,為無從确知,但無論何一情況,都不能以基礎尚未穩固或無勤王能力推诿,則可斷言。簡言之,已決心背棄晉朝政府。然則,對中原淪陷,非隻漠不關心系當然之事,抑且更為歡迎,劃定江南為割據地盤的野心則充分顯露。基于如上意念,當無可能期望其對北方問題态度的轉變為積極。

東晉開啟了門閥政治,為何宋齊梁陳皇位反而連續落入寒門平民之手?

聞雞起舞的男主有着鐵血的故事,悲慘的結局

這一時期,劉琨(270—318年)與祖逖(266—321年)兩人同以産生中國戰鬥性成語而成曆史名人,“聞雞起舞”兼指兩人少年同學時代;“枕戈待旦”指事業巅峰期的劉琨;“擊楫中流”便是祖逖事業的起端。當劉琨在北方力撐危局時,祖逖率領他的同族數百家到達南方,請求給予軍械、人員與糧糈補給,支援他北伐。

劉琨下場,卻是被陰謀缢死,北方連鎖防衛陣線便随此中心環節的摧毀而瓦解,北方全成為陷區。而給予此一北方最後堡壘徹底打擊的陰謀家,《晉書》指出,正又是東晉最大實力人物王敦。

祖逖憑個人堅強的意志、無比的信心,與卓越的組織力,沿途結合塢主們地方自衛武力,處處獲得群眾響應,從淮河流域步步推進,全行收複了黃河以南所有晉朝失地。江南政府非隻未是以而給以充分支援,或加大其指揮權,反而派出一位吳人大将予以監視。受牽制的祖逖,便是以于王敦叛變的前一年,氣憤死于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大學營。已收複的領土,随之再度淪陷。

從如上諸事态,可以相信,背叛晉朝原是元帝與其教唆者轉移江南的目的;放棄北方,也便是東晉立國的基本原則。而此決定,正出于來自北方的世家大族共同意志。吳人對于北方事業的不關心為可以了解,原籍北方世族也對恢複故土表示冷淡,似乎違背常情。

東晉開啟了門閥政治,為何宋齊梁陳皇位反而連續落入寒門平民之手?

清談圖

但如果注意魏、晉自漢朝轉換形成無廉恥的政治社會風氣,對此便不難恍然。便是說,個人利益與家族觀念都已高過國家。三世紀中魏、晉交待系出于大家族間私相授受,西晉覆亡悲劇也由自私豪族一手制造。同樣,琅邪王氏上司下豪族們逃到江南,由割據到另建朝廷,仍非愛國而出發于私利與保家意圖。新天地如能符合理想,便無必須傳回北方的理由。

而實際上定居江南之後,南方富源的充沛,以及生活條件的優裕,愈堅定他們安于現狀的意志。劉琨、祖逖規複計劃必須破壞,原因無非便為了與他們的利益原則相抵觸。

與北方南渡豪族或以此漸漸蛻變的世族相對,寒門以無強固經濟面附着,家族私利意識比較淡薄,國家觀念也相襯得以突出。同時,他們在政治發展途徑被世族壟斷的情況下,除非個人有能力克服不容易突破的門第障礙,或者得皇帝特予援引,便永遠固定在政府低級階層而與高位無緣。

東晉時代北方領土規複論的強烈主張者,是以便以北方南渡寒門或與皇室特相親近者為主流。他們立于國家立場的責任論,北伐主張固已必然提出,依于政治公平原則,以及變更以江南經濟産業為條件而發展的門閥政治現狀,惟一可選擇的途徑也是北伐。

東晉開啟了門閥政治,為何宋齊梁陳皇位反而連續落入寒門平民之手?

蘭亭修禊圖·流觞曲水,反映了世族的安逸

透徹而言,随北伐展開而以中央政府與國都遷回北方才能阻止世族繼續以經濟結合政治的發展。北伐正反兩項意見于東晉前半,于是被反複論辯而演變為敵對政治派系鬥争的中心課題,迄東晉國祚之半,終于到達高漲期而引發大政潮。

繼祖逖北伐建有赫赫功業的桓溫,好自比劉琨,曾以被人形容其容貌、風範相似劉琨而沾沾自喜。凡此都堪訓示,桓溫系繼承劉琨的理想與其遺志。自穆帝永和元年(345 年)任荊州刺史,第三年平定四川,滅亡五胡十六國中成國改建的漢國,東晉朝廷主權乃得擴大到長江全流域。再七年,又把握北方後趙崩裂與前秦初建的局勢不穩定機會,進行他第一次北伐,長安收複後又因部隊補給問題退出。兩年後(356 年)第二次北伐,洛陽收複成功,是以再隔兩年(358年)有遷回政府到洛陽的正式方案提出朝廷。

然而,這位升任國家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的軍事首腦桓溫,卻也是以與握有政治實權的門閥發生了正面沖突。對他激烈攻擊的反對聲中,還都方案被否定,反對派理由,竟然明白便是“植根于江外數十年矣,一朝拔之。舍安樂之國,适習亂之鄉,将頓仆道塗”,以及唱出“古今帝王之都豈有常所”的低調(《晉書》孫綽傳)。這是桓溫政治生命第一次遭受殘酷打擊,結局河南終又被放棄,桓溫辛勤的北方軍事勝利成果化為泡影。

東晉開啟了門閥政治,為何宋齊梁陳皇位反而連續落入寒門平民之手?

東晉門閥的"雇傭兵"北府兵在淝水之戰中大放光彩,不意卻成了王朝掘墓人

373 年,桓溫老死,結束其多彩多姿的一生。自桓溫死後十年,在東晉名門之一謝氏家族上司下,淝水之戰奇迹般勝利,是東晉立國以來各個沖突敵對派系在國家存亡關頭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的大團結。前秦戰敗後北方陷入大分裂與長期混亂,東晉方面威脅解除,緊張的局面松弛,一時保全了東晉命脈。

然而,抗戰勝利并不保證政治内在沖突的化消。孝武帝不知寒暑饑飽的癡兒子安帝嗣位,桓溫幼子桓玄于反叛朝廷的諸地方軍閥互相攻伐聲中崛起,淝水之戰再二十年或桓溫死後第三十年(403 年),已喪失其父志趣的桓玄由相國、楚王而篡位為皇帝。但僅僅八十天,便被自低級軍官步步擢升為大将的北府兵将領劉裕号召效忠皇室的讨伐軍消滅,安帝複位。自此以義熙(安帝)、元熙(恭帝)為年号的十五年間進入劉裕時代,或者說,東晉朝代的總結期。

劉裕祖籍彭城,出生于平民家庭。桓溫去世時,劉裕年十餘歲,如同桓溫童年銜接劉琨晚年,均系第三代人物。特堪重視,又是劉裕強烈表現為繼承桓溫遺志的北伐規複運動堅決主張者,以及劉裕時代的等于桓溫時代重演。

東晉開啟了門閥政治,為何宋齊梁陳皇位反而連續落入寒門平民之手?

402年,桓玄篡位前一年形勢圖

當劉裕以撲滅國内叛變勢力起家,地位益益擡高而掌握國家權力時,連續對外戰争的勝利成果是驚人的。410 年滅亡山東省南燕,412 年滅亡重新在四川省獨立的短命成國,417 年滅亡河南省與陝西省的後秦,再度收複洛陽與長安。可惜,這位卓越軍事家親自指揮下收複長安後,便因為他在後方負責補給勤務的最主要助手突然去世,而不得不親返江南,期望統一中國的大事業中斷。420年,劉裕踏襲魏、晉所謂“禅讓”形式,登位為皇帝,改建宋朝。東晉四世十代一百零三年而亡。

劉裕以與桓溫相同的抱負追随同一路線,态度上也如同桓溫,極端厭惡世族門閥與以他們為代表的消極、奢侈、放浪生活。至于最後,終不得不各各演出廢易皇帝與篡位,為糾正風氣而采用的方法誠然偏激,心情仍是沉痛的。是以劉裕即位為宋武帝,立即着手的大事便是節約與整肅政治紀律,不幸這位富有志氣與理想的皇帝在位三年便去世。

雖然其子文帝仍能繼承父志,減輕人民負擔,恭儉蓄積,增大富力,但再以後的皇帝已不能抗拒物質誘惑,門閥世族勢力與其對政治的腐蝕力也如舊。結局,被另一軍人之家取得政權,宋朝被禅代為原籍蘭陵的蕭道成齊朝。革新、腐化又一循環開始,被同族遠支的蕭衍梁朝禅代而結束。梁朝再被吳興郡人陳霸先陳朝禅代,已是江南政權最後一個朝代。

東晉開啟了門閥政治,為何宋齊梁陳皇位反而連續落入寒門平民之手?

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門閥政治下朝代的推移,為何皇位反而連續落入寒門平民之手?門閥中人絕少陰謀反叛朝廷?理由正如同為何門閥反對北伐規複,須從他們的思想、生活方式,以及其時社會形态求取答案。

便是說,并非他們的野心被壓制,或者不敢嘗試,倒反是他們對皇位篡奪不感興趣。門閥政治鑄定以前,亦即世族以其前期豪族姿态存在,尚未從社會、經濟、政治完成其地位的固定結合以前,可以有王敦造反之例。迨此之後,世族政治權益随其穩固的社會基石而同在,或者說,有生俱來,便無追求政治理想的必要。

抑且,後裔們經濟面物質生活優裕,又愈流反常的怠惰為正常。除非世族群共通基盤的家族利益與社會地位蒙受損害,無意如淝水之戰例子的奮起。皇位何人,朝代如何變易,隻須無損門第,都無所謂,于他們無涉。

東晉開啟了門閥政治,為何宋齊梁陳皇位反而連續落入寒門平民之手?

煙雨江南,雌了男兒

相對方面,僅僅朝代變換,無論從形式或實質都無從動搖世族地位,仍不能不尊重其門第。朝代變換期的皇室與世族間關系,如同大海中投下小石所激起的漣漪,立即恢複平靜。是以,後世曆史界譏評此極端現象,謂“世族無功臣”。惟其如此,為國家擔心機,已隻有寒門中人。

皇帝被既不能命、也不能行的世族鉗制,自元帝信用劉隗、刁協以來,注定也惟有依賴與提拔寒門為側近力量。門閥政治時代而寒門仍能具有地位與作為,便因處于皇室與世族的沖突夾縫空隙。尤其關于站立捍衛國家第一線的軍人,風流衰靡的世族,除非将軍或方面統帥,已不願也不屑為。

于是,一項特堪注目的現象成立,每逢戰事,便阻擋不了平民或所謂寒門出身的職業軍人勢力擡頭。宋、齊、梁、陳開國皇帝無一不是平民軍人,原因乃在此。

東晉開啟了門閥政治,為何宋齊梁陳皇位反而連續落入寒門平民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