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問題☟
我是一名學古典吉他的學生,最近非常喜歡久石讓的音樂。但每次我和老師說想彈久石讓,他都很生氣,說我品位差。是以,複雜的古典音樂就一定比簡單的久石讓好嗎?喜歡久石讓就是品位差嗎?久石讓在古典圈子裡的地位真的這麼低嗎?
——升G大小7升11和弦
說起久石讓,大概是不少80、90後聽純音樂的開始。
從《千與千尋》、《天空之城》再到《菊次郎的夏天》,幾乎每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旋律響起,思緒便瞬間穿越回單純無憂的童年。

簡單悅耳、輕快明朗,久石讓用充滿童趣的歡樂旋律,在聽覺上為小小的我們建構了一個美妙的童話世界。相信很多人對他的音樂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但随着年紀的長大,我們接觸到更多的音樂,甚至很多人進入到了音樂專業領域後,漸漸發現久石讓似乎成為了身邊所謂“專業人士”眼中不值一提的音樂。
該怎樣去看待這樣的聲音?複雜的古典音樂就一定比聽起來簡單的久石讓更好嗎?
下面是關于這個問題的解答:
這位小夥伴的問題非常多哦!但是,我相信他也問出了很多人共同的疑惑。
首先關于久石讓的音樂,我們之前專門講過一期他為姜文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做的配樂,當時姜文對他的要求是:比莫紮特的《安魂曲》再好一點。
久石讓在開頭加入了小号,又用了小二度貫穿其中,整體上有明顯的東方韻味,非常貼合電影的主題。姜文對這首曲子是特别滿意的,後來還再次用到了《讓子彈飛》中。
這首配樂作品就超出了大家對久石讓日常的認知。
我今天不直接去評判久石讓作品水準的高低,但想讓大家知道:我們平時所熟悉和了解到的久石讓,或許也并不是完整的他。
除了大家熟知的動漫配樂,久石讓也有室内樂、交響樂等作品。是以,在潛意識裡認為久石讓隻寫動漫音樂、并把他的作品歸結為“簡單”的東西,其實是有點以偏概全了。
那麼,即便是久石讓那些廣為人知、聽起來很“簡單”的作品,就一定比複雜的古典音樂差嗎?
顯然,并不能這樣一概而論。
我們之前在講解《叛逆者》配樂時,恰好做過一期《六月船歌》和《人生的旋轉木馬》的對比,沒錯,從演奏上來說,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是比久石讓的配樂要複雜一些。
但演奏複雜并不能證明《六月船歌》比《人生的旋轉木馬》更好。隻能說面對不同的情節表達,需要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兩首曲子在各自的影視劇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特别好的表達襯托效果,它們彼此都找到了最适合的應用場合。
再舉個例子,我們最近講到的莫裡康内《天堂電影院》的主題曲《Love them》旋律非常優美,但這首曲子旋律線條就非常簡單。可越是這樣簡單的旋律反而在演奏起來是更有難度的,因為需要不露痕迹、不刻意的表達出它的情感和空間感。
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爵士鋼琴家Keith Jarrett演奏的《 Over the Rainbow》,了解一下大師怎樣演繹和表達那些我們覺得通俗易懂的歌曲。我們會發現,哪怕是看似簡單的旋律,同樣可以表達得情感到位,且很有藝術性。
是以,我認為複雜和簡單都是相對的。在不同的階段,你能夠了解和體悟到的東西不一樣,對複雜和簡單的認知也不一樣。
人如果在音樂上越來越成熟,會越來越發現,這些所謂簡單的東西,反而是更難去演奏得非常好的。大道至簡,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後,大師們反而更願意追求把那些看似簡單的東西表達好,而不是去表達那些看起來酷炫、繁複、炫技的作品。
總之,把久石讓等同于簡單,把古典音樂等同于複雜;再把簡單等同于低俗,把複雜等同于高雅——這些都是非常刻闆且絕對的看法,也是在無形中,陷入了我們常說的音樂鄙視鍊的圈套之中。
當然,我認為在今天的問題裡,久石讓并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問題背後所反映出來的現象:當你遇到自己喜歡的音樂,卻不被所謂的“權威”人士認可,該怎麼辦?
我們這個社會對音樂有很多的預設,比如“古典音樂”就是尊貴高雅的。如果你接受了這樣一個定義,接受了古典音樂與其他音樂是對立的,那麼不僅僅是在遇到久石讓時會困惑,在其他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我喜歡流行音樂,是不是品位很low?
我喜歡聽民歌,是不是很土?
……
很多時候,我們對音樂好壞的評判,往往都是來源于外界的各種标準:作者在圈子裡地位如何?專業人士對它的評價如何?而非自己對音樂本身的思考。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琴童們在學琴時,經常是換了一個老師,對同一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對同一首曲子會有颠覆性的講解,然後這些孩子就迷茫了,到底應該聽誰的?
事實上,我們最需要的,是建立自己對音樂的了解,學會自我思考,而不是停留在“業内”、“權威”所建立的标準上。隻有自己真正建立起對音樂的了解,才知道如何去面對和把控外界的聲音,不會再糾結于自己喜歡的東西在圈子裡是不是會受認可。
是以,我今天很開心收到這樣的提問,說明這位同學面對這些外在的标準,已經開始有了懷疑,這就是自我思考的開始。
當然,對于這位老師來說也是同樣。一個能夠直接下結論,絕對地評價某些東西是不好的,那說明這個老師已經停止成長了。
因為人們對音樂的了解應該是動态的,在人生的某些階段、經曆了某些事情,對音樂的看法可能都會發生變化。如果直接武斷地否認學生的喜好,那麼說明他也沒有再繼續思考。
不管你喜歡什麼音樂,知道自己為什麼喜歡,能明白這些音樂好在哪兒,那就放心去欣賞、去演奏吧。音樂學習是一個動态的過程,對每一首音樂的了解,都是找到和發現自己内心的過程。而這,才是音樂最初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