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從來無犬子
新疆隊買吾蘭與木拉提兩家人的籃球情緣
郝洪山

上圖,當年賽場上的木拉提
上圖,買吾蘭與弟弟麥爾丹
上圖,買吾蘭的父親母親(左)與木拉提的父親母親(右)
可能對于很多新疆人來說,尤其是對于新疆的球迷們來說,買吾蘭與木拉提這兩個名字不僅都并不陌生,而且還都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因為,在我們新疆籃球當年的那個突破曆史與開創未來的重要曆史時期裡,買吾蘭與木拉提作為我們新疆本土籃球的雙子星既是這一個重要曆史程序的見證者之一更也是參與者之一。在我個人看來,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兩個人應該還可以說是我們新疆籃球在曆史轉折點和突破口上的一個重要的标志性人物和代表性人物。因為,新疆籃球正是在他們的那個時期實作了自己的大跨越、走進了屬于我們自己的一個新時代的。
毋庸諱言,如果僅從在實際比賽中的作用與地位上講,無論是買吾蘭、還是木拉提,可能都還算不上是當年新疆隊比賽場上的頂梁柱和風向标。但是,可能至今也沒有人否認的是,他們兩個人在新疆球迷、甚至是在全國球迷心中卻曾經是我們新疆籃球和新疆精神的主要或重要的代表人物。至今,可能我們許多新疆球迷都還清晰地記得,當年每每在新疆隊關鍵的場次、關鍵的時刻和對關鍵人的防守時,我們總能夠看到我們買吾蘭和木拉提的身影。換言之,那個時候越是在新疆隊與對手的比賽打得膠着、打得玩命和打得分外眼紅之時,我們越是可以看到買吾蘭和木拉提的挺身而出和沖鋒陷陣。
曾記得那一年在新疆隊與廣東隊的總決賽中,我們的木拉提在激烈的對抗中與對方碰撞在了一起,當時就把正在比賽中的木拉提撞了個頭破血流,這也不禁是讓現場所有的觀衆都在心頭為之一緊。但是,我們的木拉提卻是在臨時下場稍做包紮後又重新回到了賽場上投入了戰鬥。而且,他依然是那樣的奮不顧身、依然是那樣的勇猛頑強……
其實,即便是在買吾蘭與木拉提已經退役多年的現在,也即便是在我們新疆隊已經拿到了CBA總冠軍的今天,我們的球隊也依然需要或者說可能更加需要的還是這種永不言敗、勇争第一和忘我拼搏的冠軍精神。有的時候,可能我們比需要冠軍的頭銜更加重要的是永遠能夠保持住我們這種冠軍的精神。
說起來,無論是于公于私,我與買吾蘭與木拉提他們兩個人都有是着很深的淵源的。于公,我與他們倆可以算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于私,我還可以說是他們兩個人的長輩或父輩。因為,早在四十多年前,也就是還在我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和他們的父母在一起打球或就已經是球友、戰友和隊友了。盡管那時我與買吾蘭的父親吐爾遜是一個是在新疆軍區隊、一個是在自治區隊的各為其主,但我們從那時起就是“場上是對手,場下是球友”并且是“不打不相識”地成為了一輩子的哥們兒。
吐爾遜,買吾蘭的父親,身高一米九八。是新疆男籃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個時期的二中鋒(也就是現在說的四号位),他當年也是新疆男籃中僅次于大朱的第二高度。吐爾遜年輕時不僅長得是身材魁梧體力過人,而且還是儀表堂堂智力超群。别看他在沒有到新疆隊之前還隻是在老家沙灣趕過馬車,但是到了新疆隊之後的他卻是表現出了極高的體育天賦。在我看來,吐爾遜可謂是當年新疆隊的一個在“場上能打能跑、在場下還能說能道”的全才。先不說平日裡他具有在他們球隊裡谝個傳、喧個幌、吹個牛、甚至講個評書可以那種繪聲繪色的本事,僅是聽過了當年吐爾遜的那一口标準的國語,就可能會讓我們這些内地人連自己都懷疑人生。當然,在籃球場上的吐爾遜依然可以說也是光彩照人的。那時他在新疆隊也是那種“離地空中飛,落地掃蕩腿”并且“打也打得,防也防得”的厲害角色。
上圖,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新疆男籃(後排左一為大朱,左二為吐爾遜)
據說,當年新疆隊在西安與八一隊的一次比賽中,明知打不過對手的吐爾遜他們不但沒有放棄,反而是變被動為主動地把比賽當成自己的表演。那天,新疆隊後衛“嘎娃子”(李春光)在一次跑快攻時看見前方空無一人便給跟進在後的吐爾遜使了一個眼色,心領神會的吐爾遜也立即拍馬趕到了籃下。此時,隻見持球在手的嘎娃子就勢一蹲、已經跟到其身後的吐爾遜也就順勢一托,他們兩人便配合默契地完成了一次引起了全場歡聲雷動的“雙人托舉空中大灌籃”。
不過,老子英雄兒好漢,青出于藍勝于藍。其實,在我們後來看到的買吾蘭身上不僅是繼承了他老爹在籃球場上的敢打敢拼和勇猛頑強,而且還在繼承他老爹吐爾遜的智慧、開朗與幽默上也有了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創新與發展。
記得在1999年的時候,買吾蘭随烏魯木齊市籃球代表隊出訪阿拉木圖。在火車站送行的時候,吐爾遜一直語重心長地在對第一次出國的買吾蘭千叮咛萬囑咐。“兒子,出國後要好好地訓練比賽。”“兒子,一定要珍惜這次機會,努力鍛煉提高自己!”“兒子,國外和國内不一樣,你一定注意安全,認真訓練。”此時買吾蘭卻是嬉皮笑臉地打斷了吐爾遜的話說:“老爸,說了這麼多,你打球時出過國嗎?我可是真正要出國了呀!”……
如果說,當年我和買吾蘭的父輩(包括他的母親)是球場上的球友和對手的話。那麼,我和木拉提的母親阿達來提則可以說真正是在一個軍區體工隊的球友和戰友了。
還是在1972年的八、九月間,正在恢複重建的新疆軍區體工隊從南北疆的兵團系統特招了一大批有體育特長和發展前途的學生入伍。這其中就包括有從奎屯農七師特招入伍的阿達來提和巴哈古麗姐妹倆。而且,我至今對她們姐妹倆剛剛到隊的那個場景還依然是記憶猶新的。當然,那時倒還不是因為她們姐妹倆的技術和水準有多高和多好,而是因為她們姐妹倆當年真的是是一個比一個長得漂亮。
實事求是地講,阿達來提姐妹倆剛到體工隊時,可以說是除了身體條件好之外不僅一點兒體育基礎都沒有,而且她們的國語表達水準更是不敢恭維。那個時候,經常都是她們說的也費勁、我們聽的也吃力。記得我們體工隊1972年年底的第一次外出冬訓是在廣東的佛山。那時我們隊有很多在新疆長大的隊員都是第一次走出新疆。是以,當年從坐上火車開始,所有的一切都讓他們感到新奇、驚奇和不知所措。比如,他們看到卧鋪車廂裡居然是“男女混居”時晚上都不敢睡覺;再比如,火車半夜發出的轟鳴聲都還會把她們花容失色、甚至是大哭。第一次在廣東的時候,阿達來提她們一開始是諸如什麼螃蟹、大蝦以及甲魚這些沒有見過的東西都是不敢吃的。記得有一次吃過飯後她給我說,今天有一個長東西他們騙我說是茄子,我怎麼可能上當呢?!我們新疆的茄子明明就是圓的嗎!
上圖,當年的阿達來提和妹妹巴哈古麗
在我們體工隊當年曾經的那個南征北戰的年代裡,應該說身為少數民族運動員的阿達來提是要比我們付出的努力與辛苦都要多得多的。因為,她除了要堅持“三從一大”的專業訓練外,還要克服太多的各種生活和風俗習慣上的不适應和不習慣。然而,阿達來提卻也正是在這樣刻苦訓練和堅持努力下,自己不僅迅速地成長起來,而且還很快地成為了球隊的主力中堅。在那以後許多次的全軍、全國比賽中為我們新疆部隊争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榮譽。
别看阿達來提在當運動員時是那樣的争強好勝與專心緻志。然而,當她自己有了家庭、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她卻是一下子又全身心地把自己所有的重心轉移在了服務家庭和照顧孩子上面了。而且,她甚至是不惜自己提前退休,也要為木拉提的培養與成長保駕護航。那些年間,阿達來提可以說是為了培養木拉提他們兄妹倆的體育特長是費盡了心機和傾其了所有。而且,我說的這種傾其所有是指包括阿達來提幾乎所有的精力、能力以及财力和物力的。當然,也正是有了阿達來提的這種堅持不懈和義無反顧,從小就懂事的木拉提才有了自己後來的茁壯成長和今天這樣的功成名就。
記得在2016-2017那個CBA賽季中當新疆隊終于如願以償地拿到了總冠軍之後,作為買吾蘭和木拉提父母的吐爾遜與阿達來提也都在為我們新疆隊歡慶勝利的同時,也不約而同地流露了對他們的兒子最後沒有能夠站在最高的領獎台上的遺憾。當然,我對他們的這種心情亦是十分同情和了解的。然而,有的時候,任何真正事業的開創者和創始者都絕對不僅是個一下子和一陣子的過往客。那種“大江歌罷掉頭東,四面八方都旋風”的一次性和閃電式的人物,既不可能是我們新疆籃球的真正基礎,更不可能是我們新疆籃球真正的未來。是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隻有我們自己的買吾蘭和木拉提們才是真正屬于我們新疆籃球自己的“兄弟連”和“子弟兵”。
上圖,1999年買吾蘭(後中)與木拉提(左一)在阿拉木圖
今天,讓我們感到特别欣慰和欣喜的是,無論是現在擔任我們新疆青年隊教練的買吾蘭也好、還是目前在國家女籃教練組擔任教練工作的木拉提也罷,他們現在不僅依然是在從事着自己熱愛的籃球事業,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也一直沒有離開和也将永遠不會離開我們新疆的籃球。僅此,我們的新疆籃球就應該為他們鼓掌、就應該為他們點贊,就應該永遠地記住他們……
上圖,買吾蘭2018年榮獲賽區優秀教練員
上圖,國家女籃的教練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