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晉十六國: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加速了民族融合

作者:楠瓊的記憶

劉淵是誰,又是如何建立漢趙政權的?

劉淵是匈奴人,準确地說是南匈奴人。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附漢,是為南匈奴,北匈奴在郅(zhì)支單于上司下擊敗大宛、烏孫等國,威震西域。公元前36年,北匈奴被西漢遠征軍甘延壽、陳湯等人消滅,殘部西遷。

東晉十六國: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加速了民族融合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公元48年,匈奴内部發生動亂,貴族之間互相殘殺,匈奴再次分為南匈奴和北匈奴。日逐王比單于(呼韓邪單于之孫)率部衆歸附,漢庭将其安置在河套,次年遷于美稷縣(今内蒙古準格爾旗西北),即南匈奴,置使匈奴中郎将,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漢朝、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東漢政府拒絕和親,于是北匈奴從公元65年至公元72年不斷入侵東漢的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随着東漢的政治、經濟穩定,國力增強,開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戰争。

公元89年六月開始,窦憲、耿秉率漢軍與屬國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班固和窦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燕然勒功出至于此)。公元91年耿夔又率領漢軍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于被迫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康居。

東晉十六國: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加速了民族融合

燕然勒功

到了東漢中晚期,外戚宦官幹政,造成朝廷政局不穩,緻使南匈奴多次反叛與鮮卑聯兵襲掠邊塞殺官吏。後曹操将其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别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以其貴者為帥,派漢人為司馬,加以監督,此時南匈奴完全編入曹魏政權。劉淵就出自于此,其祖是于夫羅單于,其父是左賢王劉豹。

劉淵的姓氏來源。

劉淵自稱是匈奴首領冒頓(mò dú)單于的後代,這個冒頓是厲害人物,漢初的“白登之圍”,就是出自其之手。最後,劉邦靠着陳平的秘計才脫身而出。後來漢匈互毆了幾年,都奈何不了對方,隻好和親求太平。

東晉十六國: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加速了民族融合

冒頓單于

劉淵文武雙全,擅長騎射,其父劉豹死後,接掌部落事務。太康十年(289年),西晉武帝以劉淵為匈奴北部都尉。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後,輔政的外戚楊峻又任命劉淵為建威将軍、五部大都督、封漢光鄉侯。到了“八王之亂”期間,被任命為甯朔将軍,監督匈奴五部的軍事。

漢匈之間民族隔閡

劉淵深受漢文化影響和熏陶,是一個漢化程度相當深的匈奴人,因其自幼居于漢地(被其父質押在洛陽),酷愛讀書,癡迷漢文,曾拜上黨名士崔遊為師,遍習中原的儒家經典。但劉淵在官場上卻受到的種種遭際和不公,迫使他主動向漢人、漢文化靠攏。晉武帝時,王渾、王濟等人舉薦劉淵擔當滅吳的重任,卻遭到了孔恂、楊珧等人的強烈反對,特别是谏辭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反應了漢匈之間難以消除的民族隔閡。

東晉十六國: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加速了民族融合

漢趙光文皇帝劉淵

孔恂、楊珧是朝廷重臣,代表着朝野相當一部分漢人的思想和觀念,他們鄙視、仇恨胡人,更抵觸像劉淵這樣文韬武略的匈奴人,使劉淵屢不得志,甚至一度險遭不測。劉淵雖然有志向,有能力,有魄力,但是在講究門閥出身的魏晉時期,卻很難得到漢人的支援和擁護。劉淵想成大業,立足中原,得到漢人支援,最好的辦法就是扯起漢旗,以懷人望。

後劉淵趁八王之亂,于公元304年以“兄亡弟紹”為名複漢,割據并州地區,在左國城(今山西方山縣境内)繼漢王位,設定文武百官,追尊後主劉禅。公元308年,正式稱帝,年号永鳳,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

劉淵為何要追尊後主劉禅

其實當時匈奴貴族都一緻擁護劉淵為大單于,但劉淵卻

劉淵的智慧。

此時的匈奴早已沒有西漢初年那麼強盛,北匈奴西遷,南匈奴早已經開始慢慢地融入中原。況且在此時北方草原霸主已經是柔然,是以想要稱霸草原顯然是不可能的,此時的已經匈奴幹不過柔然。是以隻能退而求其次入主中原建立新的王朝,以匈奴人的身份顯然是難以成功。想要統一天下就必須要得到大量漢族士大夫以及地主豪強和老百姓的支援,是以在這種情況下聰明的劉淵就不得不追封後主,采用“漢”為國号,借殼上市。

東晉十六國: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加速了民族融合

蜀漢後主劉禅

由于匈奴人常年在中原生活,與普通的漢族人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差別,劉淵本人,文化素養極高,又熟悉儒家經典。這樣漢化的匈奴人能夠獲得大量地主豪強集團的支援,比如在太原的王氏就是其背後的最大支援者。從政治角度來講劉淵是一個匈奴人,借助漢朝的名義不僅可以減少在起兵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同時也可以盡量吸收優秀的漢族人士幫他出謀劃策。

漢趙政權的建立,導緻五胡十六國大混亂的開始

劉淵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在提出以“漢”為國号之後,确實吸引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其統治時期推出了很多對老百姓有力的舉措,也得到廣大中原百姓擁護。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由于他的反叛導緻中原陷入了五胡十六國混亂萬劫不複的深淵,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在歸罪于西晉王朝的種種作死行為。

漢趙政權的建立,對于後續的異族政權有着很大的影響

在“五胡十六國”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異族可以在中原建立政權,也無法得到廣大中原百姓的支援,但是以“漢”為國号就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提出“兄亡弟紹”以漢匈當年的盟約為政治基礎降低中原百姓的抵觸,并且在後來不再祭拜匈奴人的祖先,而是祭拜漢高祖以及光武帝為自己的祖先。劉淵當時的舉動絕對是石破天驚,畢竟漢朝才滅亡一百多年,漢匈之戰的戰争早在西漢時期就開始了,為此打了将近400年。作為匈奴人的後代沒有祭拜先烈反而是“認賊作父”對于當時的漢人而言确實有些意外,更令大家沒有想到是就連匈奴貴族也認可這樣的行為,這就充分說明在西晉時期漢匈之間的民族融合很充分。

這樣的舉動對于後來的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有着深遠的曆史影響,無論是羯、鮮卑、羌等異族統治者想要在中原站穩腳跟,都需要和以往的中原政權拉上些血緣關系,這不僅能夠解決日益緊張的民族沖突,同時也可以吸收優秀的漢族精英。比如鮮卑慕容建立的燕國則稱自己乃是“有熊氏苗裔”。就連後來的契丹、金等在入主中原之後也在認祖問題上不斷拉近與漢民族之間的關系。從曆史發展觀點來看也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同時也加強了統治。

東晉十六國: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加速了民族融合

鮮卑

劉淵以“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東夷”從法理上推定中原并非是漢族原有國土,而是由諸多民族孕育的結果,這就為後來五胡十六國進軍中原提供了理論支援。就算是在黑暗的五胡十六國時期,比如石勒等異族統治者也能夠聽取漢族謀士的建議,采取休養生息的措施恢複生産,後來短暫統一北方的苻堅也是堅決的漢化派,自幼崇尚漢文化。

劉淵在西晉末年諸多異族統治者當中确實是一位不錯的統治者,但是他的出現也加速了西晉的滅亡。劉淵的出現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因為司馬氏家的王爺為了獲得權力不惜借用異族軍隊,這就讓少數民族能夠順利進入中原進而登上了曆史舞台,提供了機會。

漢趙政權的建立方法,也讓後世的契丹、蒙古、清等王朝屢試不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