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找光明記憶|尋訪樓村社群

南都訊 記者韋雯 通訊員 麥菱珊7月30日上午,光明區圖書館開展特色尋訪活動紅色主題,探索從600多年前的明正統年間開始繁衍生息的廣府村落--樓村。本次以“革命先驅”為主題的特色活動由光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光明區公共文化藝術和體育中心承辦。

據從業人員描述,水貝陳氏九世祖應祖和銘祖自水貝遷往樓村,當時水貝村四周都有村莊,而在此村西北方,屏障山東南、大陂河上遊以北處有一片空地,平坦而開闊,兄弟倆皆認為此地風水好,于是就此立村定居,取漏掉建設之意,命名為漏村,後因“漏”字不佳,又改用“樓”字,稱樓村,此後,樓村的曆史故事就此展開。

革命的火苗就在此熊熊燃起

對于樓村而言,最寶貴的莫過于1924年至1928年一批早期革命家在此點燃的革命星火,并迅速燃遍寶安大地,1924年下半年,共産黨員黃學增、龍乃武來到寶安縣,開展農民運動,積極發展黨組織。到1924年底,黃學增、龍乃武在四、五區發展了寶安縣第一批黨員,其中有麥福榮、麥牛、麥金水、陳細珍、潘壽延、潘國華、潘滿容等人。

對于樓村而言,陳義妹和陳昌盛是村子的驕傲。出生于1887年的陳義妹是深圳地區最早的共産黨員之一,也是樓村黨小組創始人、組長。1925年,陳義妹、陳昌盛等人在樓村琬璧公家塾成立了樓村黨小組,這是深圳地區最早的黨小組。同年3月22日,樓村鄉農民協會成立,這是深圳地區最早的鄉農民協會。

就這是在樓村這裡,發生了無數次失敗、重新開機的艱苦而曲折的鬥争,而革命先烈卻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做出了英雄事績。最終在2021年,琬璧公家塾被評為深圳市黨史教育基地,并入選了《廣東省文物名錄》。

活動中,有不少家長帶着孩子來感受紅色文化,在參觀新湖街道陳氏琬璧公家塾時“星火光明”黨史教育主題展時,從業人員為讀者們講解了一個個紅色故事,帶領我們看了大量文獻實物,在這過程中孩子、成人都紛紛拿着相機、手機記錄着這段紅色曆史,加上分發給讀者們的小紅旗,整個展覽場地都洋溢着紅色,格外的鮮豔,格外的溫暖。

尋找光明記憶|尋訪樓村社群

尋訪團參觀麻石巷

油麻煮碌堆 好時好運大發财

本次活動除了深入尋訪紅色記憶外,還尋訪了樓村的美食記憶。作為一個有幾百年曆史的廣府村落,樓村至今依然保留着不少廣府傳統習俗,碌堆窩就是其中一種。碌堆窩是光明區民間的特色小食,其制作技藝在本地傳承已超過百年。

樓村當地還有流傳關于碌堆窩的傳統歌謠“油麻煮碌堆,越煮越心開,四面銀料碌埋來,碌來碌去真好彩,好時好運大發财。”碌堆窩在樓村是賀年食品,本地人在逢年過節,樓村人會做碌堆窩來賀新春,家家戶戶升火炸碌堆,同時紅白喜事等民俗活動也都會制作這種傳統食品,是以碌堆窩在村裡扮演着尤為重要的角色。

尋找光明記憶|尋訪樓村社群

本地老人制作碌堆窩

糯米粉制成的白面皮,包裹上磨成細細粉末的花生或紅綠豆泥,慢慢團成團,形成碌堆窩雛形,便放到熱油鍋中炸到外表金黃,油炸的香味伴随着清甜的餡料,在場孩子、大人吃上一口,連連稱贊,令人回味無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