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海澱法院舉行“我為群衆辦實事”主題宣講會暨先進典型事迹宣講會。民事審判一庭幹警王曉丹講述了海澱法院民事審判五庭(知識産權審判庭)、民事審判一庭、民事審判二庭(勞動争議審判庭)、行政審判庭、審判管理辦公室(研究室)在開展“我為群衆辦實事”實踐活動中以人民的名義,行使公平正義的故事。
讓我們跟着宣講人王曉丹,一起來聽聽她口中的故事吧。
2017年的四月份,一部劇火了。它是《人民的名義》。在電視機前的我,被那群穿着制服、面向國徽許下“忠于國家、忠于人民”誓言的人吸引了。幾個月後,我也走進了這座莊嚴的法院大樓,親身體會到法院幹警為群衆辦實事的方方面面。我覺得,《人民的名義》其實就在我身邊上演,而且還是現場直播。
建設“七個平台”,助力“兩區”建設
說到“巡回審判”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浮現在您腦海中的,有可能是這樣的——“馬背法庭”、“田間法庭”、“海上法庭”。
您也許不太了解,在繁華的中關村,巡回審判同樣存在。
這是今年的4月22日,海澱法院前往北京市知識産權保護中心開展的一次巡回審判活動。審判長正是我院邵明豔院長。該案涉及在直播平台中主播賣貨侵害商标權的問題。在主播帶貨已成燎原之勢的今天,該案的審理和裁判必将對相關争議問題作出及時指引。
除此之外,民事審判五庭還通過開展調研宣傳、理論研讨,召開釋出會等方式,發揚密切聯系群衆的優良作風,回應市場主體司法保護需求。
在海澱法院與北京市知識産權保護中心共同舉辦的“走進科創企業”座談會上,院黨組書記、院長邵明豔提出,海澱法院将緻力于建設“七個平台”。加大知識産權保護的司法力度,民事審判五庭一直在路上。
訴源治了解紛争,院所關聯促和諧
下面這張照片中間穿白襯衫的那位,是民事審判一庭的王喜法官。還有兩位民警。
很顯然,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場面。
原來,十幾年來,孟先生和鄰居就水房的權屬和使用問題一直争執不下。直到去年徹底爆發,甚至發生了砸壞門鎖的激烈行為。為了更快、更好解決這起糾紛,海澱派出所向海澱法院發出了“聯合調解”的訴源治理需求。在分析了糾紛性質後,具有28年民事審判經驗的王喜法官被選派支援解決這場糾紛。雖然這場糾紛的“戰火”還沒有“燃”到法院,王喜法官所能做的也隻是訴前調解,但是,他下的功夫比審理一起案子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社群,他一共去了四回。第一回是與派出所相關人員完成對接,并制定聯調方案。第二回是找原告談,第三回是找被告談,從客觀事實談到法律關系,從目前證據談到基本訴求,每次出門都已近九點鐘。而第四回,則更是從下午談到了淩晨。最終,雙方終于簽訂了和解協定。為此,孟先生還專門發了一篇微網誌,言語之中不難看出王喜法官的這件實事實實在在的辦到了他的心坎裡。
除了與派出所建立警法互聯工作機制之外,民事審判一庭不斷貫徹落實繁簡分流改革舉措,積極開展調解工作;重視信訪接訴工作,安排專人督促,形成當日即辦的有效工作機制;積極配合做好司法審判實務課程教授工作;重視涉疫情案件,做好案件推進整理總結工作。
勞動争議無小事,心之所向為民生
我們身邊,一定有這樣的親友:他們遇到了包括但不限于公司不給交社保、拖欠工資、随意被辭退等問題,頭疼的很。
海澱法院民事審判二庭(勞動争議審判庭)就是為了解決這些民生問題特别設立的,為群衆辦實事的例子,這裡可真不少。王琰法官收到過這樣一封感謝信。“這些年獨自面對了生活的種種磨難,孩子還小,如果他以後願意,我想建議他學法律,當一名法官,因為也許就是這一個非常小的案件的裁決結果,就能改變當事人一生的境遇”。這名當事人是一位單親媽媽,還不幸患有癌症。公司以曠工為由将她辭退,她認為公司屬于違法解除勞動關系。雙方均不服勞動仲裁裁決結果,訴至法院。面對繁多的監控視訊證據,王琰法官抽絲剝繭,在事實認定的基礎上,開展了多輪調解工作,鼓勵用人機關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勞動者充分體諒用人機關的不易,互信互諒。最終,促成雙方達成了一緻意見。
在民事審判二庭(勞動争議審判庭),還有一條專為農民工開通的“綠色通道”。對于追索工資報酬、醫療費用、工傷賠付等嚴重影響農民工基本生活、訴求迫切的民生類案件等進行“優先調解、優先審理”。受疫情影響,勞動争議糾紛頻發,民事審判二庭(勞動争議審判庭)還通過舉辦交流研讨活動、撰寫外宣稿件、發送司法建議等形式開展法律解讀。
延伸職能精準普法 助力法治海澱建設
行政訴訟,俗稱“民告官”。這類案件中,通常群衆情緒比較激動,沖突凸顯。為了更加妥善的解決糾紛,維護社會安定,行政審判庭要做的,不僅包括審理過程中的釋法說明,更重要的,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審判之外。
為了有效化解社群糾紛,行政審判庭下沉社群開展“訴源治理”工作,精準普法,将糾紛化解在訴訟前端。落實“街鄉吹哨、部門報道”工作機制,與基層政府及其各工作部門建立聯絡機制,合力促進行政糾紛的訴前、訴中化解。每年固定在區政府辦公會上釋出行政審判白皮書,分析一年來區屬行政機關涉訴情況及凸顯的應訴及敗訴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為區屬行政機關提高依法行政水準,降低涉訴風險,減少行政糾紛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丹棱論壇解讀法典,審判管理精準統籌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這可不單單是法律界的大事。如果您在庭審中看到當事人人手一本民法典,千萬不要驚奇,這就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魅力。而對民法典的宣傳解讀,海澱法院審研辦在2020年就已經啟動。依托微信公衆号“丹棱論壇”、專家咨詢委員會兩個平台,邀請來自清華大學、人民大學7位法學專家開展民法典專題講座,講座内容在“丹棱論壇”全文釋出,通過學者與法官直接對話、線下線上廣泛參與,全力做好民法典的宣傳和普及。
為了進一步增進人民群衆對法院工作的了解、信賴和監督,審研辦積極統籌推動全院做好裁判文書公開、庭審公開等工作。并以審限管理、長期未結案清理為抓手,切實推動解決訴訟群衆反映案件審理周期長、案件積壓多的問題。
“三個深入”
“三個轉變”
“三個創新”
這就是我院“三三三”
我為群衆辦實事工作機制的主線
不管糾紛是否來到法院,一旦出現了沖突的迹象,那麼隻要是對群衆有利的,我們都要去做。
一切沒那麼複雜。用一句話概括,以人民的名義,行使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