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強制種基地 確定良種供給

與會人員現場觀摩自動化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玉米去雄無人機、智能化灌溉系統等現代化玉米制種技術和設施裝置。

制種基地是保障良種供應的基礎。打好種業翻身仗,種子基地是關鍵戰場。

今年,為落實中央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重要部署,加快提升種子基地建設水準,中央财政進一步加大了制種大縣的支援力度,支援資金從10億元提高到20億元,并對實施制種大縣獎勵政策進行了優化調整。日前,農業農村部、财政部聯合釋出《關于優化調整實施制種大縣獎勵政策的通知》,創新性提出了優勢基地與龍頭企業共建的實施模式,将工作重點轉向提升基地産業鍊現代化水準,促進種業發展轉型更新。

為推動獎勵政策落實落地,6月25-26日,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在甘肅張掖舉辦全國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實施工作推進會,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計劃财務司相關負責人,各有關省種業處、計财處負責人以及部分制種大縣、種業企業代表現場參會,51個制種大縣相關負責人線上參會。

會議對制種大縣政策調整方向、資金使用規範、制種大縣發展規劃編制等内容進行了系統解讀;甘肅、四川農業農村廳負責人,福建建甯、甯夏青銅峽、黑龍江五大連池等制種大縣負責人,隆平高科相關負責人分别作為“縣企合作共建”代表作典型發言;福建建甯、甘肅甘州、貴州岑鞏等9個重點制種大縣與共建龍頭企業進行現場簽約儀式。會前,與會人員一同觀摩了張掖國家制種基地種子檢測中心以及甘州區、臨澤縣玉米制種基地建設情況。

自2015年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實施至今,支援範圍涉及玉米、水稻、油菜、大豆等7大作物領域,有力提升了我國供種保障能力。6年間已累計支援34億元,實施獎勵280個縣次。

“6年來,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已成為鞏固種業發展基礎,提升種子産能的一項有力舉措,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提供了保障。”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謝焱指出,制種大縣獎勵推動基地成為集種子生産加工、科研選育、展示示範、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大平台,制種大縣年産種子滿足了全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用種70%以上,其中玉米、雜交稻供種量分别占全國的85%和75%,并推動打造了“張掖玉米”“建甯水稻”“酒泉蔬菜”“張北馬鈴薯”等标志性種業品牌,累計帶動1418個制種村、19.9萬戶農戶、99.5萬名農民實作産業脫貧,為實作糧食生産“十七連豐”、農民脫貧緻富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1年,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打好種業翻身仗要求,政策進行了優化和調整,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農業農村部計劃财務司農業補貼處處長黃兵海指出,在政策目标上,加大基地支援的同時突出強調支援龍頭企業。在支援方式上,将積極推進基地企業合作共建。在支援内容上,進一步延伸擴充,加大企業的種育加環節、基地的田間基礎設施、管理能力提升等支援力度。在支援期限上,3年調整為5年。在資金規模上,資金總量與單個基地資金規模均大幅增加,獎勵資金由原來的10億元提高到20億元,單個基地大縣年度獎勵資金最高達到5000萬元。

“建設種子基地的根本任務是保證種源供給,保障糧食安全。保障種源供給安全是各相關省份、各制種大縣的政治責任,今年,在保供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謝焱指出,要聚焦種子生産、加工短闆弱項,強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應用,創新種子基地建設和發展模式,推動優勢基地與龍頭企業合作共建,推動基礎設施進階化、産業鍊條現代化,實作種業高品質發展。

“在切實助力基地做優、企業做強方面,要推動一個結合、強化三個建設、優化四個服務。”謝焱指出,“推動一個結合”,就是全力推進制種大縣和龍頭企業結合,實施縣企共建。“強化三個建設”,就是企業競争力、基地設施、管理手段三大建設。“優化四個服務”,就是優化品種推廣、品牌塑造、專業化生産、檢驗檢測四個服務能力。同時,各地要厘清建設思路,全面謀劃推進工作。以五年為周期,系統謀劃、科學制定本縣種子基地建設規劃,合理合法合規使用好大縣獎勵資金。

會上,作為政策落實的三大主體,制種大省、制種大縣及龍頭企業代表及負責人分别對各自制種産業發展、下一步工作計劃作交流分享。

作為全國三大制種基地之一,甘肅在保障國家良種供應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梁仲科指出,近年來,甘肅加強政策支援,加大企業引育,加快基地建設,标準化生産水準顯著提升。下一步,甘肅将不斷提升供種保障、育種創新、企業競争等能力水準,加速由制種大省向種業強省轉變。

除了中央财政的投入,各省也紛紛立足自身實際,在推動制種基地建設方面“添磚加瓦”。“緊跟國家政策,四川聚焦基地建設,今年省财政安排種業專項資金2.4億元,比去年翻了近一番,近期計劃再新增财政投入1.5億元。”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徐斌指出,近年來,四川針對基地規模化程度低、基礎設施不完善、機械化水準低、制種成本升高等問題,突出制種基地關鍵環節重點支援,着力補齊短闆,基地“五化”水準不斷提高。

作為支援政策的獎補主體,近年來,制種基地縣在與龍頭企業緊密結合、開展優勢基地共建、全面提高制種穩産高産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十三五”期間,福建建甯縣圍繞基地建設标準化、制種全程機械化、基地發展産業化、基地管理資訊化、制種農民職業化目标,制種基地設施日趨完善、産業發展後勁增強、産業融合初見成效、聯農帶農機制不斷完善;甯夏青銅峽全市建成玉米制種保護區24個,劃定保護面積20萬畝,建成高标準制種基地10萬畝,“耕、種、防、抽、收”等關鍵環節服務覆寫率達90%;黑龍江五大連池以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建立和制種大縣獎勵資金實施為契機,全力推動良繁基地與龍頭企業深度融合發展,良繁基地建設水準得到明顯提升。目前,年産良種可供3200萬畝以上大豆生産。

突出企業主體是此次政策調整的重點和關鍵。下一步,龍頭企業将如何在基地共建中發揮作用?對此,隆平高科總裁馬德華表示,結合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及縣企合作的經驗,計劃通過制種基地高标準農田建設、規模化、機械化、資訊化及生産技術攻關,并通過教育訓練與服務,将主要農作物制種基地平均單産提升20%,争取達到雜交水稻225公斤/畝,玉米500公斤/畝,小麥600公斤/畝的目标,産量提升的同時大幅降低制種成本,提高種子品質,搭乘此次政策的春風,實作跨越式發展。

今年,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已成為制種環節中規模、力度最大的一項支援政策,確定政策不“走過場”,落到實處,是守好種業翻身仗陣地的關鍵。

對此,農業農村部計劃财務司副司長王衍強調,在政策實施過程中,要準确把握政策要領和目标,明确發展模式,重點推動制種大縣向制種強縣轉變,提升競争力和品質效益。對于财政支援的落實,要注重在買能力、建機制上,着力提升基地生産能力、企業育種能力,建立讓制種基地與企業共同發展提升的良性機制。同時,充分整合地方财政資金資源,形成制種基地建設合力。在遵循市場規則、維護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創新合作機制,充分帶動企業發展積極性。健全政策實施的考核名額體系,確定支援政策落到實處。

如何保障政策實施落實到位?王衍強調,一要做好國家層面、制種大省、制種基地縣、企業發展“四本規劃”,做好四個銜接,堅持整體一盤棋謀劃,確定工作有的放矢。同時,要建立排程制度,做好基地布局比對,避免同質化競争,省級要加強組織保障,統籌各方資源,加強排程,確定工作順利推進。

資金花在哪裡?如何管好用好?财政部經濟建設司糧食處副處長趙婷婷表示,“十四五”期間,制種大縣要以促進種業高品質發展為目标,以科學技術突破、良種應用推廣、産業鍊上下暢通、種糧農民的收益等作為關注重點,進一步提升資金使用效益,真正把錢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