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袁崇煥曾經鎮守過的甯遠古城,位于遼甯省葫蘆島市興城,是我國儲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與平遙、西安、荊州齊名。四四方方一座城,城中心是鐘鼓樓,聯通東西南北四條街,直通四個城門,城牆周長3300米,四角築有炮台,用來架設紅夷大炮。

鐘鼓樓
興城古城背倚遼西丘陵,南臨渤海,雄踞遼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作為軍事要地,甯遠古城主要是為了駐軍和防守,是以城防十分堅固,但是街道建築粗糙,也沒有平遙古城到處是錢莊店鋪那麼濃厚的商業氛圍。 城中有薊遼督師府,原建築被吳三桂撤離時燒毀,2002年按原樣重建,雖然不像平遙的縣衙原汁原味儲存下來,但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甯遠城雖然不大,但是在明朝抗擊後金的戰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626年,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于是率領十三萬大軍西渡遼河抵達甯遠。努爾哈赤讓士兵舉着盾牌攻鑿城牆。而袁崇煥以不足兩萬人兵力,炮轟後金軍,後金軍在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連續攻城兩天,損失慘重,努爾哈赤于是下令退軍,明軍取得甯遠大捷。1627年,袁崇煥再次擊敗皇太極的進攻。努爾哈赤評價他:“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顔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楊惟和評價:“十餘年奴氛孔熾,士卒畏敵,不畏将帥。袁崇煥一振起之,而将士始用其命,軍民始安其生,天下壯之,真今之方叔也。
但是由于擅殺東江總兵毛文龍,使皇太極沒有了牽制,清兵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煥千裡馳援,在廣渠門外擊退金兵。史載,袁崇煥殺毛文龍的主要原因是,懷疑毛文龍軍費使用太多,在去巡視時毛文龍對其不是足夠恭敬。是以殺毛文龍引起了極大的争議。袁崇煥回援北京,要求進城休整,被皇帝拒絕,隻能在城外與清軍鏖戰,可見當時皇帝已經對他有了忌憚之心。懷疑清兵是他故意放入關内的。
本應救主有功,但是1630年8月,袁崇煥被誣陷而處死。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淩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裡,并抄沒家産,實則家無餘财。張岱在《石匮書後集》中描述了袁崇煥被淩遲的慘狀:“遂于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塊,京師數萬百姓,從劊子手争取生噉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争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
亡國之君往往不辯忠奸,就像南宋冤殺嶽飛一樣,錯殺袁崇煥使崇祯帝自毀長城,标志着大明王朝亡國不久矣。袁崇煥不懂政治、不擅權謀、好為大言、自作主張、武斷、暴躁,這樣的性格容易招人嫉恨。但是大敵目前,崇祯皇帝不能用人不疑,也缺乏帝王胸懷。雖說擅殺毛文龍的确有錯,但他的豐功偉績不應被埋沒,他是一個英雄,一個悲壯的英雄!
曆史上最先為袁崇煥平反的是乾隆皇帝,他非常尊重袁崇煥,認為袁崇煥是冤枉的,“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緻身罹重辟,深可憫恻。”袁崇煥死得凄慘,盲從的群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話語權是掌握在皇權手中,忠奸隻是皇上一句話來定的,普通群眾又怎麼能分得清。但是在官方煽動下,去生食人肉,真是已經突破了人性的底線,讓人不禁想到,盲從的群眾可以形成多麼可怕的群體暴力。
袁崇煥死後,其部下将頭收回為他建了墓,并世代守護。如今在北京崇文門附近,有袁崇煥的墓、祠和廟。曾到位于龍潭公園中的袁崇煥廟看過,小小的廟十分破敗,開着門的小房間沒有燈光,光線昏暗,一個人終究還是沒敢進去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