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壹點音頻|初唐四傑楊炯: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淩文秀

“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勳”,每個男孩都有一個英雄夢,初唐四傑中的楊炯也不例外。雖然文能提筆寫詩名揚千古,但楊炯希望自己武能沙場揚威。

壹點音頻|初唐四傑楊炯: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本期《盛放吧!唐詩》主人公:楊炯

職業:文員,縣長

代表作:《從軍行》《出塞》等

傳世名句: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少年天才是初唐四傑的出場标配,楊炯也不例外。楊炯十歲就被稱為“神童”,待制弘文館。可這一待就是16年。16年,楊過等到了小龍女。楊炯等到了什麼呢?一個九品小官。16年後的楊炯在京應制舉,補秘書省校書郎,官居九品。

又七八年過去了,永淳元年也就是682年,楊炯終于升職了!官職從九品到正七品上,職位是太子李顯的詹事司直,掌管東宮内務,是太子的貼心官員。楊炯的才情也打動了太子李顯,這位上司也成了楊炯的朋友。這是楊炯職場生涯的一個小高峰,但卻好景不長。

楊炯的堂兄弟楊神讓跟随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讨伐武則天。楊炯在太子身邊呆了四年後,受牽連被貶四川。

被貶四年後,武則天召回楊炯,讓他和宋之問負責教授官人數算之類的工作。這個官職不高,但足以讓楊炯對武則天的不計前嫌感恩戴德。

兩年後,楊炯到盈川也就是現在的浙江衢州做了一名縣長。縣長才當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楊炯去世了。

從少年天才到多年郁郁不得志,迎來職場短暫小高峰,卻因為親戚站錯隊遭到牽連,遭遇職場滑鐵盧。楊炯的政治生涯實在不算平順。但他的才情無論生前還是身後一直很受認可。

壹點音頻|初唐四傑楊炯: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雖然做了多年文員和縣長,但楊炯心中卻有個未完成的心願,那就是“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其實是有時代背景的。自秦漢以來,中原文明與北方的遊牧民族沖突頻發。從秦漢魏晉南北朝到初唐,南北方的沖突從未停歇。

這在楊炯的千古名作《從軍行》中可以窺得一二。

《從軍行》是樂府舊題,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曲》,内容大部分寫從軍征戰。李白、王昌齡、楊炯等唐代詩人都寫過。

楊炯的《從軍行》是這樣寫的: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阙,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開篇說“烽火照西京”,就是邊境有事兒發出預警。那個年代釋出預警靠燃起狼煙。烽火台的烽火一站傳一站,一直傳到京城長安。有志男兒們看到後“心中自不平”,邊境烽煙燃起,熱血男兒們想去守護國家。

“牙璋辭鳳阙,鐵騎繞龍城”,“牙璋”是用玉石制作成的兵符,分成兩半,一半交給主将、一半留在朝廷。兩半兵符設計成可以咬合的形狀,堪稱古代版的密碼鎖。兵符是調動軍隊的憑證,隻要兩塊兵符咬合成功,就可以調動軍隊。“鳳阙”是皇宮。“龍城”是匈奴祭天聖城龍城。這兩句是說,兵符已經離開皇宮,精銳部隊圍困匈奴龍城。

這句詩用了衛青奇襲龍城的典故。公元前129年,匈奴南下。漢武帝派衛青出征,衛青從此開啟了從奴隸到将軍的人生曆程。這次出兵,漢武帝派了四路出擊,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路大軍各一萬騎兵,結果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返,隻有衛青雖然首次出征卻殺入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斬首俘虜近千人。衛青取得了漢朝與匈奴之間第一次決定性的勝利,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

“牙璋辭鳳阙,鐵騎繞龍城”,說的是先輩英雄們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一代代流傳下來,給後人無窮的激勵和勇氣。“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大雪漫天飛舞、遮天蔽日,飄揚的軍旗都看不清楚。寒風凜冽呼嘯,風聲和軍鼓聲交織在一起。這是在講戰争時惡劣的天氣環境。縱然環境惡劣,楊炯依然寫下流傳千古的名句“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百夫長是職務最低的軍官。國家有需要時,楊炯甯願做一名軍隊裡的低級軍官去殺敵保國,也比做一個手無寸鐵之力的書生強。

像楊炯這樣的讀書人很多,東漢班超棄筆投戎,近現代無數讀書青年投身救國運動。“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是幾千年來,所有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讀書人的集體呐喊。

在文學藝術上來講,楊炯的詩對仗工整,音韻合律,既有律詩的嚴謹,又有樂府詩的明快。楊炯的另外幾首邊塞征戰詩如《出塞》《戰城南》《紫骝馬》等,氣勢軒昂、風格豪放。楊炯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他的作品突破了宮體詩詩風,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初唐四傑的詩文扭轉了文學風氣,他們的作品已經從宮廷走向人生,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初唐四傑的王、楊、盧、駱在當時社會有些名氣後,據說當時朝廷上有名的伯樂、一代名将裴行儉這樣評價初唐四傑: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須有文名,浮躁淺露,才高性傲......四子不能成遠大之器者做也。惟楊炯稍沉靜,應得令終,徐三子不得死。

裴行儉這段話的意思是,初唐四傑這四人雖然才氣過人但才高性傲,有些浮躁,很難有什麼大作為,隻有楊炯稍稍沉穩,可能有個善終。雖然裴行儉生前确實非常看重這四個年輕人。但這段話不能完全确定是裴行儉的評論,也有可能是後人杜撰。但這段話卻是初唐四傑的真實寫照。

四人的結局的确讓人唏噓。王勃溺水受驚身亡,盧照鄰受不了病痛折磨投水自盡,駱賓王兵敗後不知所終。楊炯郁郁半生,在擔任盈川縣令期間去世,竟然是初唐四傑中唯一善終的一位。

壹點音頻|初唐四傑楊炯: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初唐四傑”堪稱唐詩界的初代男團,排名為“王楊盧駱”。這個初代男團也曾出現過“C位之争”。據《舊唐書》記載,排在第二位的楊炯曾經不服氣,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意思是,排在盧照鄰前面,我還挺慚愧;但把王勃排我前面,我不服。

雖然撂過狠話,但王勃去世後,楊炯寫下了《王勃集序》,頌揚英年早逝的王勃。楊炯認為,王勃之前,文風是浮華、空洞的,而王勃的文風是振奮、開闊、充滿希望的,“長風一振”“一朝清廓”。這不僅是楊炯筆下王勃詩文的引領作用,其實也是唐初四傑帶來詩歌創作的新變化。

“詩”這種文學體裁,跟随先民們唱着古老的民歌《詩經》,經曆了楚辭、跨越“建安風骨”,在公元500年前後陷入一段創作低潮期。當時,宮廷詩幾乎一統江湖,詩歌淫麗、風格浮華、聲律考究,空有精緻的辭藻,卻沒有靈魂。

也有統治者積極倡導“改文風”,去浮華。先有隋文帝楊堅、隋炀帝楊廣父子,後來有唐太宗李世民。

然而不是每位皇帝都像南唐後主李煜,是被皇位耽誤的文學家。楊堅、楊廣、李世民“改文風”的口号喊得震天響,寫詩實在沒天分。

在公元500年到初唐四傑之前,詩很大意義上是宮廷文學、高幹文學,創作者多是高官、貴族。而唐詩初代男團之後,越來越多的基層幹部、文人、普通人寫詩。

實習主播孫偉軒

編輯淩文秀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