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作者:大唐詩人事

序言:

初唐四傑的楊炯,由于其文學作品失傳或散落,史書對其記載也偏少,是以他的生平事迹留世比較少。下面由一首我們熟悉的詩開始,來了解大唐的另一位“神童”。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阙,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句名句,大家都很熟悉,我們大部分人,也隻知名句而不知全詩,估計連這首詩是誰寫的都不知道。這首詩如此慷慨激昂,激發文人客棄筆墨從戎,寫出了詩人想到塞外邊關建功立業,同時,這首詩開啟了大唐邊關詩作的先河。

★生平簡介

楊炯(公元650—694年),唐華州華陰(陝西省華陰縣)人。上元三年(公元676年)授校書郎。武後(武則天)時為婺州盈川(今浙江衢州)縣令,後來死在任上。楊炯前半生恃才自傲,為時人所不容,當的都是小官,是以郁郁寡歡而不得志。但是他的詩在内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轶事典故

1、神童由來

楊炯從小時就非常聰明且知識淵博,文采過人。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也就是楊炯十歲,應弟子舉及弟(唐朝規定: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被世人稱為“神童”,而王勃十四歲因上書言政,才被封為“神童”。十一歲就入弘文館待制(相當于在國家圖書館,校對書籍有無錯誤),相當于預備公務員,邊吃國饷邊等着吏部考試。怪不得瞧不起王勃,你十六歲入仕,我十一歲,比你牛掰。因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是以在弘文館一待就是十六年,神童的雄心壯志早就磨平了。

2、目中無人

前文提到楊炯看不起王勃,根據《舊唐書》記載,楊炯曾對人言“恥于王後,愧在盧前”意思就是說,排在盧照鄰之前,我覺得很慚愧,但是把我排在王勃後面,我是不服氣的。諸位看官,就“神童”這情商,能不在圖書館一幹就是十六年啊。

不僅說王勃,也同樣戲谑同朝為官的同僚,戲稱那些不作為的官員為“麒麟楦”,人家就問他,怎麼像麒麟楦呢?他回答說:“就好像戲裡的麒麟,那哪是麒麟啊,隻不過是一頭驢,刻畫頭角,修飾皮毛,看起來像麒麟,脫了馬甲,還不是一頭驢啊。”他覺得這話說的還不過瘾,怕人家不解又補充道:“那些沒有德行學識的家夥,披着大紅大紫的朝服,和這驢身上披着的麒麟皮,又有什麼差別呢?”你看這人說這些話,滿朝大臣都被他得罪完了,哪個上司喜歡他啊,哪個上司願意提攜他啊,真是自讨沒趣。

雖然楊炯前半生比較狂傲、目中無人,但後半生則很務實,一是當了縣令為民辦事;二是在王勃去逝後,是他給《王子安集》作的序中,并盛贊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對王勃的詩文更是贊譽“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

3、仕途坎坷

楊炯在弘文館,是第一次入朝為官,一幹就是十六年,同時期創造了《青苔賦》和《幽蘭賦》來表達自己對仕途的渴望,對懷才不遇的不滿。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在長安應制舉,補秘書省校書郎,年滿三十,終于入流做了個九品芝麻官。

唐永隆二年(公元681年),經中書侍郎薛元超的推薦而晉升為崇文館學士,一年後又補為太子詹事司直,掌太子東宮庶務。這裡提到太子,不得不說明一下,就是王勃篇提到鬥雞時,被王勃寫了篇《檄英王雞》的英王李哲,後改名為李顯(武則天唯一的親生兒子,唐高宗李治第七子),也就是後來的唐中宗。楊炯從九品直接升到七品,但是好景不長,唐永淳三年(公元684年),楊炯伯父楊德幹的兒子楊神讓,跟随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讨伐武則天。楊炯受到株連,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被貶到四川梓州(今四川綿陽),直到公元690年,被貶放期滿回到洛陽,後被武則天安排到教習館當值。補充一下:這個曆史事件涉及兩位名人,一是徐敬業,是唐英國公徐世績(《隋唐英雄傳》裡牛逼老道徐茂公)的孫子,因開唐時徐世績軍功卓著,被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績,又因徐敬業的父親早死,他就直接承襲了祖父的英國公爵位;二是寫讨伐武則天的檄文,駱賓王,後續寫駱賓王再給諸位詳解,這裡就不作贅述了。

唐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楊炯出任婺州盈川(今浙江衢州)縣令,兢兢業業,愛民如子,三年後死于任上。

4、自殺為民

話說楊炯最後出仕當了盈川縣令後,工作比較認真又愛民如子,每年必親自去縣下面的村裡巡視,已經了解民生民情,深得當地百姓愛戴。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當地遭遇了罕見大旱,土地幹裂,寸草不生,更不要指望長莊稼了,百姓求神拜佛也未能解決災害,楊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當年農曆七月初九,楊炯仰天長歎“吾無力救盈川百姓于水火,枉哉焉!”為了百姓求得甘霖,毅然縱身跳入盈川潭裡,以身殉職,享年四十四歲。說起來也怪,也可能時感動龍王了,頃刻間電閃雷鳴,暴雨如注,就此旱情解決了。是以當地百姓感其恩澤,為其建祠塑像,尊為城隍,子子孫孫長年祭拜。

浙江省衢州市原盈川故址現為盈川村,村邊建有楊公祠一座,本地也稱城隍廟,内有楊炯塑像。相傳該廟三次搬遷:第一處在盈川村西,旁大覺寺古廟邊,建于宋代,毀于元初;第二處在盈川村東,在衢江邊上,劃歸于龍遊縣,于1940年拆除;第三處為現廟,于1986年6月倒塌,現僅存部分建築。

(想了解更多,請關注微信公衆号:大唐詩人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