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遍太谷——古箕城遺址白燕村

作者:秋爽書齋
走遍太谷——古箕城遺址白燕村

白燕村廣場

白燕村于2016年12月,被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4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白燕村位于晉中市太谷區小白鄉境内,是商朝時期被譽于“中華文化第一子”的纣王叔父箕子的封邑,是以白燕村又稱為“箕城”,意為“箕子之城”。

走遍太谷——古箕城遺址白燕村

白燕遺址

箕子,名胥餘(約公元前1173年——前1080年)。是商高宗武丁的第七代後裔,也是纣王的叔叔,在朝廷任太師一職,孔子把箕子與微子、比幹稱為殷商的“三仁”。三人面對纣王的暴虐,采取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微子選擇了逃避并隐匿,比幹選擇直面而被殺,箕子則采用了裝瘋的政策。箕子認為,微子和比幹的做法都是彰顯君王惡行的做法,不值得效仿,他為了避免落得與比幹同樣的下場,無奈隻得披頭散發,裝瘋離開了國都。武王滅商後,周武王敬重箕子的賢德,希望箕子能夠輔佐自己,可箕子回答說:“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周武王向箕子請教治國的方略,箕子就寫下了《洪範九疇》來叙述自己治理國家的想法。《洪範九疇》奠定了箕子在哲學上的地位,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有可靠著作傳世的第一位思想家。箕子最早論述了五行、天人感應、王道等古代思想,對後世都具有開創意義,特别是五行學說,五行學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根基,它采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将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金、木、水、火、土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相生相克的關系,來解釋事物之間的互相關系和變化發展。

走遍太谷——古箕城遺址白燕村

箕子像

如今,為了紀念箕子,在白燕遺址旁建起了箕子園和箕子館,箕子園的中央塑起一座漢白玉的箕子塑像,在箕子的手上還捏着一枚棋子。白燕遺址與箕子園相距不過百米。

白燕遺址是1956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在普查太谷文物時發現的。通過多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以及大量的生産工具、生活用具和一些裝飾品。出土的文物延續時間非常長,上自新石器時代、夏、商至西周晚期,還有大量的石骨、牙、蚌器和少量的青銅、金質器物。白燕遺址還原了太谷先祖們當年的生活場景。現在,白燕遺址已屬山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走遍太谷——古箕城遺址白燕村

寶峰寺的大殿

白燕遺址向東是重建的寶峰寺,又稱為“狐仙廟”,始建于元至治元年(1321)。古時寶峰寺的香火最旺盛,也最靈驗,可惜的是,寶峰寺和村中其他寺廟一樣,曾被毀于戰火。現在,白燕村民又自籌資金重建了寶峰寺,使寺廟恢複往日盛況,信衆也越來越多。寶峰寺前有幾株頗為稱奇的古樹,無論國槐還是古柏,都有五條枝幹,人們稱為五爪槐和五爪柏。當年,箕子首創五行學說,應該說五爪槐和五爪柏是他理論的一種外化,我們不得不贊歎大自然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