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李和平和他的弟弟妹妹們常被人們稱為“紅二代”,對此他是有些不以為然的,他說:“顧名思義,紅就是革命,如果我們這些老幹部子弟叫‘紅二代’,那工農子弟叫什麼?”

李和平的父親是李德生上将,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母親曹雲蓮不滿12歲就參加八路軍,當時是全129師年齡最小的戰士,也是位老革命。

這樣算來,李和平和他的弟弟妹妹們确實是革命二代, 但他們依然不願意别人以“紅二代”來稱呼他們。

李和平說:“父親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教會我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寬厚的人,做一個忠誠于黨和國家的人”。

李德生與曹雲蓮的六個子女,無論在國内還是海外,從文還是從武,他們都繼承着父輩的精神血脈,忠誠于黨的事業,忠誠于祖國和人民,這是他們的家風,也是他們的信念 。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h1>

《祖國》雜志社編委會執行主任、北京于若木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這是李和平如今的頭銜。

《祖國》雜志是由李德生、王光英等提議創辦,北京于若木慈善基金會由陳雲夫人于若木等人發起成立,打理老一輩留下來的慈善事業和參加各地黨建紅色活動,成為了李和平如今的工作重心。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對于他“紅二代”的身份,李和平說一些狂妄自大的幹部子弟和發了财不思進取的商人子弟,做了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使得社會上對‘官二代’和‘富二代’這兩個群體的認知都暗含貶義,“二代”成了不好的意思。

從這個角度看,“紅二代”的稱謂既不恰當,又易産生負面影響。

李家的六個子女從來不願意給家裡抹黑,父母李德生、曹雲蓮也絕不讓六個孩子有做壞事的機會。

李和平是家中長子,以和平為名自然寄托着他的父母對和平的期待與渴望,父親李德生從山村中的放牛娃一步步努力奮鬥,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階将領。

母親曹雲蓮本是太行山區貧苦農民家的女兒,13歲入黨,由戰士升到團長,他們在烽火中相遇,最是知道和平的可貴。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新中國成立後,因為有父輩們的付出,是以有了安穩生活、讀書學習的環境,但李德生還是要求兒子李和平穿上軍裝,成為一名戰士。

他認為和平是流血犧牲換來的,如果需要以流血犧牲來換取國家的和平,那麼李和平應該沖上前去,以和平換和平。

入伍之後,李和平從一名普通戰士做起,經過他的刻苦努力,1970年,李和平在12軍31師91團司令部任作訓參謀,當時經過層層考察,他被推薦為軍作訓處參謀人選,哪知被兼任軍長的父親從名單中劃除了。

1972年,李和平被抽調組建12軍教導大隊,又被父親否決了。父親多次阻撓李和平的升遷,許多時候他都是不了解和無可奈何的,自己沒有讓父親“走後門”,都是憑努力得到的機會,父親說否決就否決了,實在是不公平。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1976年,全國大學恢複招生“工農兵學員”,李和平符合條件報名,他回憶:“恢複聯考後,我很想上大學,那是在部隊上大學,也還比較容易”。

升官不讓,讀書總該讓吧,結果父親專門打電話到李和平所在部隊的上司:“李和平不能去,他應該在基層好好鍛煉,不能搞特殊化。”

李和平郁悶極了,這哪裡算搞特殊化?

當時沒那麼多人想去讀書,機會才排到了李和平這裡,就像沒那麼多人想當兵的時候,父親才讓他當兵,結果父親依然認為這是在給高幹子女搞特殊,李和平隻能留在基層繼續工作,一幹就是十幾年。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1984年,李和平積極參加對越作戰,任12軍36師副師長,這一次,父親不僅沒有阻攔,而且給予了誇贊,并且将自己多年作戰的經驗告誡給兒子,要求他以身作者,堅持在第一線帶領部隊作戰。

李和平在前線帶領戰士們立下大功,越級提拔為副師長,父親李德生知道後也隻說了幾句“再接再厲”。

對于兒子,李德生的獎勵是不多的,批評卻是非常嚴厲的,李和平與尤太忠将軍的長女結婚時,将軍之子與将軍之女喜結連理,他又在部隊成了營級幹部,便想好好款待款待戰友們。

戰友們結婚辦婚禮都是家裡出錢父母操辦,于是他也寫信給家裡,請父母寄500元來,準備把婚禮辦得隆重些。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天底下的人家,長子結婚最是隆重,人們都想着兩位将軍家辦喜事肯定更盛大,哪裡曉得,李和平收到了父親平生寫給他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一封信。

父母寄來的信裡非但沒有錢還有一頓劈頭蓋臉的批評,李德生說兒子想辦婚禮的心态就是虛榮心作祟,想搞特殊化,李和平又委屈又羞愧,最後隻在家裡由母親操辦了一桌酒席。

後來他才明白,父母都是貧苦出身,他們結婚時更是炮火連天,一窮二白,父母這是嚴格要求他們夫妻二人,結婚成家也要勤謹節約。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多年以來,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部隊裡,李和平都謹遵父親的教誨,如今他已過中年,離開部隊後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老一輩留下的慈善事業中,繼承他們的心願和志願,傳揚紅色精神,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

李家可不止李德生和李和平兩個軍人,也不止李德生這一名将軍。

李德生的二兒子李南征也是一名将軍,與哥哥相比,李南征上了軍校,經過多年曆練,已是少将軍銜,如今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副院長。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李南征認為父親可以從士兵成長為将軍,都是靠不斷努力換取的,在許多“紅二代”眼中,李南征的說話及行事風格,也像極了他的父親。

李南征一直說,現代軍人想要達到前輩軍人的水準,而且要超過他們,就一定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他正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将軍之女:回國生子</h1>

每次談起四個女兒,母親曹雲蓮都很是欣慰:“四個女兒有三個都是學醫的”。

曹雲蓮曾在抗戰期間也做過八路軍129師衛生部看護員,她對醫生職業的崇敬之情影響了女兒們的擇業,隻有小女兒李優優沒學醫,李遠征、李雅雅、李曉滬都是軍醫。

從小,父親不常在家,是以母親管子女管得最多,雖然家中對孩子們的要求十分嚴格,但父親是要更溫柔一些的,尤其是對女孩子,每當母親嚴厲訓斥他們的時候,父親還會跑出來說情。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不過,長女李遠征也領教過父親的嚴厲。

她在濟南軍區醫院工作時,一次評職稱,她的所有條件都符合規定,但因故錯過了申報時間,于是想請父親幫幫忙,讓她補一個申報機會。

李德生常年在外奔波,對家裡管得少,女兒們更是他心頭肉,很少會拒絕幾個姑娘的合理要求,李遠征想着自己是符合條件的,應該也不算搞特殊。

父親竟然嚴詞拒絕,說:“職稱的高低,不影響你在醫院救死扶傷,你不要有人和情緒,把工作做好是首要的。”

李遠征難過極了,覺得父親怎會如此很酷無情,一點他開口就能解決的小事都不願意幫,根本不關心自己的親生女兒。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後來她才明白:“父親這樣做是以身作則,他是想給我們這些做兒女的起一個榜樣作用,就是在任何事情面前,都必須大公無私,不能搞特殊。”

對于孩子們李德生更多的是身教,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部隊從浙中移防到蘇北,家裡不僅有嗷嗷待哺的六個孩子,還有老人和多病體弱的妻子。

蘇北生活條件差,供應的糧食隻有玉米面、發了黴的蕃薯粉和喂牲口的豆餅,部隊也好、老戰友也好,為了照顧李德生全家,就說配置設定給他們100斤大米,李德生從來不接受。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有一次一名戰士到家裡來,正吃的是野菜玉米面包子,戰士不禁感慨,軍長家吃得比我們戰士還差。

父親一直都對兒女們說:“你們要依靠自己,要依靠組織,不要老想着家裡給你們出面安排這個,安排那個,千萬不要這麼想,一定要聽黨的話。”

家裡在醫院工作的三個女孩子,即便再疼愛,即便再有什麼難處,父親都沒有跟她們走過關系,而她們也聽着父母的教誨,努力救死扶傷,在工作崗位上奮鬥着。

家中最小的一個孩子李優優也沒有依傍在父母的羽翼下,到她成長學習的時候,家中條件已經好了很多,但這個最小的孩子依然是在嚴格要求下長大的。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哥哥李和平從部隊休假回家,别的家庭都是前呼後擁一大家子去接,他們家就隻派了小妹李優優走到車站去接哥哥。

李和平下車見到隻有妹妹一人,還以為父親那麼疼愛小女兒,一定派了車來,結果李優優還反問哥哥“什麼車?”,最後隻能兄妹二人拎着行李冒雪走回家。

到李優優上大學,加上媽媽,家裡已經有四名醫生了,是以李優優沒有像家中其他女性一樣學醫,而是去北京語言學院念法語專業,既然是念外語,尤其又是在這樣的家庭,所有同學都以為她出國留學自然是很正常的事。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我們是一個地道地道的革命者家庭,父母倆當時的工資還沒有現在剛畢業的大學生高,哪有錢資助我去留學呀!”

李優優憑借優異的成績自己考上了公派留學生,回家後來了個晴天霹靂,父親希望她放棄這個機會,軟磨硬泡才同意她到法國留學學習法國文學,并要求她要自食其力,不能給家裡抹黑。

相比如今的大多數留學生,作為将軍之女的李優優留學生活要清苦得多,為了不辜負得之不易的留學名額,她幾乎沒有在12點以前睡過覺,早上還要上課,全靠咖啡和毅力來支撐。

後來李優優到美國工作成家,生孩子時,優優打電話回家裡問:“在美國還是回中國生孩子?”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她這時已經是不惑之年,高齡産子風險高,若是回國生孩子,還要費些周折。一直來很疼愛小女兒的李德生這時卻說:“回到北京來,讓孩子抱緊我們的祖國。”

他希望外孫女能生下來便擁有中國國籍,是以讓女兒冒些風險也要回來生孩子。

外孫女在父母身旁出生,李德生在每天散步之後都要來探望一會兒小家夥,李優優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孫深沉的愛,才想到父親做了一個非常正确的決定。

李和平與尤太忠長女結婚時,緻信父母求500元,父親李德生一頓罵将軍之子:以和平換和平将軍之女:回國生子

雖然在美國工作,但李優優也表示:“在我們家,言傳有,更多的是身教,他們自己做事就是這個樣子。潛移默化的,我們也學着他們的樣子,做個好人,忠于國家,忠于人民。”

作為黨和軍隊的上司人,李德生生前居高位但并未留給子女什麼積蓄遺産,他們夫妻二人絕大多數的工資都交黨費、捐款慈善,曹雲蓮彌留之際沒有留下其他遺囑,隻囑咐孩子們一定要關心家鄉老區的建設發展。

如今,父母都已經故去,兄弟姊妹六人有的已經退休,也都兒孫繞膝了,李德生家的六個子女及孫輩,有學士、有碩士、有博士,幾乎人人都受過高等教育,并且學有所成。

兄弟姊妹六人工作之餘,也會積極參加各革命老區舉辦的紅色活動,帶領後輩們重溫紅色記憶,傳播革命精神。

家風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傳承,如果說李德生的子女們是“紅二代”,那他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沒有高官厚祿,沒有金銀财寶,如果說父母要給子女留下什麼傳家寶,那麼李德生夫婦給子女留下的就是良好的家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