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贻來者羞。”——包拯《書端州郡齋壁》
說到中國宋朝有名的清官,很多人都會想到包拯。彼時包拯作為宋朝朝堂上非常重要的官員之一,他每年的俸祿是18000貫,那麼你知道這些錢折算到現在相當于多少人民币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包拯其人</h1>
包拯于宋仁宗天聖5年進士及第,随後就被授予大理評事,配置設定到建昌縣擔任知縣。不過因為家中有一對年邁的父母無人照顧,于是包拯非常誠懇地遞書皇帝,希望能夠在合肥附近當差。
當時皇帝已經答應了包拯給他調職,但奈何包拯的父母又不希望包拯離開家中,于是包拯幹脆辭去了官職。
一直到父母去世、服喪期滿,他都沒有離開父母墓前。等到10年後,包拯終于正式赴京聽選,最後到天長當了知縣。歐陽修曾評價包拯稱:
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少有孝行,聞于鄉裡,晚有直節,著在朝廷。而他也是後人公認的“清廉典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扶搖而上</h1>
包拯的仕途相對比較順利,他一生擔任過很多官職。據悉他曾擔任過知縣、監察禦史、三司戶部判官、京東以及陝西和河北路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以及樞密副使。包拯在任期間從不看别人的臉色,數次直接彈劾權貴。
此人真正做到了為官為民,在他手上幾乎不存在什麼冤案,百姓都對包拯極其愛戴,還親切地稱呼他為“包青天”。包拯去世之後,還被朝廷追贈為禮部尚書。雖說包拯入仕的時間晚了數年,但他的政績卻遠比其他官員優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俸祿幾何</h1>
據《宋史·職官志》記載,包拯官職變大之後,他的俸祿也跟着提升了不少。每個月能夠拿到30石糧食,其中大米以及麥子各15石;另外還有260斤柴禾以及520斤幹草;冬天還能夠領到225斤木炭;月發“公使錢”1500貫、“添支錢”100貫。即是說,包拯一年的俸祿約為18000貫。
由于宋朝的貨币制度相對比較複雜,變化多樣,是以我們這裡以《宋史食貨志》中記載的内容來衡量一下包拯的俸祿,看看它究竟相當于現在的多少錢。
由于當時有着“每鬥(米)折錢三十文”的規定,再加上宋朝時期2000文錢才是一貫,即1兩銀子。可以算得1兩銀子大概可以買到4-6石大米。
而宋朝的1石又約等于66公斤,這就意味着那時候1兩銀子相當于現在的800-1800元人民币。包拯一個月的俸祿為1500貫,即1500兩銀子,再取折合人民币的中間值1300元加以計算,我們就能夠得到,包拯每個月的俸祿為195萬人民币左右,而他一年的俸祿就是2340萬人民币,真可謂是一算“吓一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補充</h1>
當然了,這種算法相對比較理想,無法非常精準地計算出包拯的真實俸祿。再加上包拯在管理府衙時還需要貼補一定的錢财,這也就使得包拯實際拿到手中的俸祿并沒有計算得那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