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鹎(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體長約18厘米,嘴峰16.5-18毫米,翅77-88毫米,尾74-81.5毫米。額、頭頂、枕、後頸等整個頭部黑色,頰和耳羽白色,兩側及下嘴基部各有一橙紅色小斑點,眼先綴有白色,顴紋黑色。上背淺土褐色,背、肩、腰、翅上小覆羽灰褐色而綴橄榄綠色,大覆羽、飛羽和尾羽暗褐色,外翈綴以橄榄黃色,颏喉白色,其餘下體皮黃白色胸和兩脅綴有灰褐色,尾下覆羽棕白色,羽緣橄榄色。台灣鹎與白頭鹎的外形和羽色很相似,但白頭鹎眼後至枕白色,形成一條寬的白色枕帶;台灣鹎至頭頂至後頸全為黑色。枕無白帶,頰和耳羽白色。下嘴基部有一橙紅色小斑點。

中國台灣島的特有物種。主要分布在台灣的東半部及屏東以南的區域。偶見于台灣東南部的低地(黃洞)及恒春半島。見于無白頭鹎的低地生态環境。在枋寮附近二者的分布小有重疊。
主要分布在平地至中海拔地區,高可至海拔600米。栖息于灌叢、次生林地、丘陵地、農耕地、林園和果園,有時也栖于小灌木或樹上,樹林、果園、公園都是它們活動的場所,也經常出現在人類居屋的附近。留鳥。是典型的林栖型鹎,屬于中低海拔的鳥類。通常結成3-5隻或聚十多隻的小群活動,冬季亦結成二三十隻的大群活動。喜栖止于灌木林或果樹林,低木頂端或甘蔗、蘆葦穗上。性格活潑,經常成群的在林間互相打鬧,追逐鳴叫,頗為喧鬧。一般情況下,都是一群一起飛到一個枝頭,然後再一起飛到另一個枝頭。
繁殖期為每年的4-8月,為單配制。繁殖期間甚為活躍,常站在樹梢高聲鳴叫,或雌雄鳥在樹冠與花叢間互相追逐、飛舞和嬉戲。通常營巢于灌叢、竹叢和果樹等低矮樹上,巢多置于灌木或竹叢枝叉間,也見在香蕉林和香蕉葉柄處營巢。巢呈碗狀,外層粗糙、松散,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和草根構成,内層緊密,主要由樹皮纖維、麻、細草根等編織而成。巢内墊有獸毛、絨羽、麻等柔軟物。距地0.2-2.1米。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巢築好後即開始産卵,每窩産卵通常為3-4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