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五,隐隐有種感覺:一大波吃貨又開始蠢蠢欲動,準備組局去哪裡大整一頓~~~同樣作為吃貨的小編,此刻十分想送上一份友情提示:吃好吃的一件很美妙的事,但是——吃下面這個東西的時候,要謹慎點!

最近,一位網友@童(化名)
在網上叫了份“小龍蝦套餐”
外賣送到後, 他正準備和朋友大快朵頤……
定睛一看,咦,這是啥?
一看商家套餐介紹:田螺
可這田螺,咋長得這麼大? 還有點“眼熟”……
聯想到曾經看過有關“福壽螺”的報道,@童立即在網上搜了一下,差點遭“黑哭”:
……
懷疑自己吃到福壽螺而感到後怕的網友@童,把這段經曆發到微網誌上,收到了兩千多條留言,提起福壽螺,好像大家都有種“聞風喪膽”的感覺
↓↓↓
那麼,問題來了——
1
網友買到的這個是不是福壽螺?
福壽螺是什麼生物?
到底能吃不?
小編請教了貴州大學動科系專注螺類研究的林老師,林老師答複,從該網友釋出的圖檔上來看,初步判定是福壽螺的可能性較大。
林老師介紹,福壽螺學名大瓶螺,動物界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前鰓亞綱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屬。
福壽螺是可以食用的,不過食用時一定要新鮮、清洗幹淨、用高溫煮熟煮透。
因為魚、蝦、貝、螺類等是許多寄生蟲的中間宿主,而這些寄生蟲肉眼往往看不見。當人食用未完全熟透的這些食物後,寄生蟲可進入人體,在人體内繼續發育,引起寄生蟲病,造成生命危險。
2
怎麼分辨是田螺還是福壽螺?
林老師介紹,如果從大衆角度,人們可以從螺的殼口、殼頂來分辨,具體方法可以按下圖所示:
(小提示:吃田螺同樣也要清洗幹淨,高溫煮熟透。)
小編搜尋發現,今年8月初,“福壽螺”的食安問題也曾在成都引發關注,當地食藥監局還專門對此釋出了一條消費提醒:
有關專家對“食用福壽螺是否危險”作過如下解釋
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食品安全博士鐘凱:
2006年底,北京出現了一次廣州管圓線蟲感染事件,數十人中招,有的人也是大腦受損,罪魁禍首就是福壽螺。其實在自然狀态下,蛙、螺、魚、蝦是寄生蟲常見的中間宿主,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釘螺和血吸蟲的關系。但造成寄生蟲病的關鍵并不是福壽螺,而是加工方式,主要就是生食或半生食。其實寄生蟲的生命力是很有限的,怕冷,更怕熱,隻要充分的加熱,沒有殺不死的寄生蟲,包括蟲卵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食品安全五要點”非常明确,其中有一條就是燒熟煮透,這裡是指食物中心溫度達到70度。在這個溫度下,蛋白質會變性、凝固,寄生蟲自然會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