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五,隐隐有种感觉:一大波吃货又开始蠢蠢欲动,准备组局去哪里大整一顿~~~同样作为吃货的小编,此刻十分想送上一份友情提示:吃好吃的一件很美妙的事,但是——吃下面这个东西的时候,要谨慎点!

最近,一位网友@童(化名)
在网上叫了份“小龙虾套餐”
外卖送到后, 他正准备和朋友大快朵颐……
定睛一看,咦,这是啥?
一看商家套餐介绍:田螺
可这田螺,咋长得这么大? 还有点“眼熟”……
联想到曾经看过有关“福寿螺”的报道,@童立即在网上搜了一下,差点遭“黑哭”:
……
怀疑自己吃到福寿螺而感到后怕的网友@童,把这段经历发到微博上,收到了两千多条留言,提起福寿螺,好像大家都有种“闻风丧胆”的感觉
↓↓↓
那么,问题来了——
1
网友买到的这个是不是福寿螺?
福寿螺是什么生物?
到底能吃不?
小编请教了贵州大学动科系专注螺类研究的林老师,林老师答复,从该网友发布的图片上来看,初步判定是福寿螺的可能性较大。
林老师介绍,福寿螺学名大瓶螺,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
福寿螺是可以食用的,不过食用时一定要新鲜、清洗干净、用高温煮熟煮透。
因为鱼、虾、贝、螺类等是许多寄生虫的中间宿主,而这些寄生虫肉眼往往看不见。当人食用未完全熟透的这些食物后,寄生虫可进入人体,在人体内继续发育,引起寄生虫病,造成生命危险。
2
怎么分辨是田螺还是福寿螺?
林老师介绍,如果从大众角度,人们可以从螺的壳口、壳顶来分辨,具体方法可以按下图所示:
(小提示:吃田螺同样也要清洗干净,高温煮熟透。)
小编搜索发现,今年8月初,“福寿螺”的食安问题也曾在成都引发关注,当地食药监局还专门对此发布了一条消费提醒:
有关专家对“食用福寿螺是否危险”作过如下解释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食品安全博士钟凯:
2006年底,北京出现了一次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事件,数十人中招,有的人也是大脑受损,罪魁祸首就是福寿螺。其实在自然状态下,蛙、螺、鱼、虾是寄生虫常见的中间宿主,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钉螺和血吸虫的关系。但造成寄生虫病的关键并不是福寿螺,而是加工方式,主要就是生食或半生食。其实寄生虫的生命力是很有限的,怕冷,更怕热,只要充分的加热,没有杀不死的寄生虫,包括虫卵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非常明确,其中有一条就是烧熟煮透,这里是指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度。在这个温度下,蛋白质会变性、凝固,寄生虫自然会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