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渝論場 | 斬獲三個“全國首個”重慶國家儲備林做對了什麼?

視訊加載中...

編者的話:

2016年1月5日,中央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此後5年内,又相繼在武漢召開了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南京召開了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作出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建設長江上遊重要生态屏障”“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主力軍”等一系列重要訓示,為長江經濟帶生态優先、綠色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9年,500萬畝國家儲備林在重慶開建,成為重慶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态屏障、推動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

2021年伊始,中央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5周年之際,華龍網-新重慶用戶端記者走進重慶國家儲備林建設一線,為你深度揭秘這項國家戰略如何激發生态優先、綠色發展新動能,為重慶、長江乃至全國帶來改變——

渝論場 | 斬獲三個“全國首個”重慶國家儲備林做對了什麼?

國家儲備林項目初見成效。華龍網-新重慶用戶端記者 邱小雅 攝

渝論場| 斬獲三個“全國首個” 重慶國家儲備林做對了什麼?

2020年12月21日,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重慶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用三句話,概括了重慶國家儲備林(以下簡稱“國儲林”)項目的意義:

“按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評價,重慶國儲林有三個‘全國首個’——全國首個以省級為機關進行統一規劃,首個以全産業鍊模式布局,首個央企和省級行政機關全面合作、以市場化手段運作的國家儲備林項目。”

在三個“全國首個”背後,國儲林帶給重慶乃至全國的,并不僅僅隻是一片森林。

渝論場 | 斬獲三個“全國首個”重慶國家儲備林做對了什麼?

城口國家儲備林項目。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用戶端發

新項目:規劃面積500萬畝、國家開發銀行授信150億元——

這個數一數二的國儲林項目,是怎樣與重慶“結緣”的?

2016年1月5日,中央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作出“建設長江上遊重要生态屏障”“使重慶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等重要訓示。

如何建設長江上遊重要生态屏障、推動生态優先、綠色發展,就成為重慶肩負的國家使命。

彼時,重慶森林覆寫率尚不到46%,畝均林木蓄積量僅4立方米,人均水準僅為全國水準的三分之二。

對此,黨的十九大之後,重慶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三年提升行動,提出“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寫率提高到55%左右,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态屏障”的目标。

在行動籌備階段,重慶市林業局對目标任務進行了測評。

市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定富說:“大型生态工程投入大、周期長,‘錢’無疑是首先要考慮的。”

時任市林業局規劃财務處處長向國偉,全程參與了這項測評:“長期以來,我國大型生态建設主要由财政負擔,推動也主要靠行政手段——按照這個思路,局上司帶領我們計算了完成目标所需的資金總額。”

測算結果讓人咋舌:完成目标所需費用高達300億元,而彼時全市财政能籌集到的資金僅20億元。

僅靠财政撥款,顯然難以為繼。

經過反複論證,市林業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借助市場這隻“無形之手”的力量,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聚合各方力量共同推進全市林業生态建設。

巧得很,在這個想法提出之際,一項全新的國家戰略也進入了重慶視野。

它就是“國家儲備林”。

什麼是“國家儲備林”?

和石油、煤炭、糧食一樣,木材是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儲備資源。國儲林,就是從國家戰略層面儲備木材及其他林業資源的重大生态項目。

因為建設周期長、公益性強,該項目由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援。

依托國儲林項目,重慶能否創新一種生态建設的全新模式,以有限财政資金“四兩撥千斤”?

為論證這個想法的可行性,重慶市林業局南下廣西、江西等地考察學習國儲林建設經驗,又多次進京争取國家林草局、國家開發銀行、中國林業集團的支援。

2019年1月,重慶市政府與國家林草局、國家開發銀行共同簽署支援重慶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戰略合作協定,确定在重慶建設國儲林500萬畝,建設資金共計190億元,由國開行授信150億元,其中首期建設規模330萬畝。

重慶國儲林,由此成為全國最大的國儲林項目之一。

項目引進來了,接下來就要聚合各方力量、推動全市林業生态建設。

渝論場 | 斬獲三個“全國首個”重慶國家儲備林做對了什麼?

當地村民正在進行森林管護。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用戶端發

新模式:以市場手段營建、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無形之手”如何幫助重慶國儲林枝繁葉茂?

2019年5月,中國林業集團(以下簡稱“中林集團”)副總經理李留彬,正式走上了新崗位:兼任重慶市林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林投”)董事長、總經理。

對公司職責,向國偉這樣概括:“重慶林投,是專門建設營運重慶國儲林的市場化平台。”

而這個平台,是重慶依托國儲林項目、創新生态建設投融資體制機制的一大成果。

在争取項目的過程中,重慶曾面臨不少障礙。

首當其沖的,是政府投入能力不足。

“政策性貸款與政府财政撥款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它并非無償提供,即便是‘保本經營’,也會對承擔主體形成債務負擔。是以,在不增加政府債務或隐性債務的前提下,要滿足國家開發銀行貸款要求,采取政府平台融資的老路就走不通了,隻能通過企業資源資産抵押滿足貸款需求。”王定富說。

而在當時,重慶市及區縣可用于抵押的資源資産規模遠不足以滿足要求——作為政府融資平台,原重慶林業投資公司注冊資本僅1.6億元(實有貨币資本僅3800萬元),區縣國有林場資産規模普遍偏小,全市森林資源看似體量大,但所有權經營權相對分散,且林木資産定價普遍偏低……

同時,重慶還存在市場主體能力不足的問題。

“為確定政策性貸款資金的安全和可持續性,國開行不僅要求項目真實可靠、有持續穩定收益,對承貸主體資産規模和營運能力也有要求。”王定富說。

然而,當時重慶的情況是:一方面,原重慶林業投資公司并未從事過具體經營活動,按照要求要麼撤銷、要麼重組;另一方面,區縣國有林場多數已改革成為公益類一類事業機關,不得對外從事經營活動;此外,市内其他林業企業普遍處于“散、弱、小”狀況,不論是資産規模還是營運實力,都不具備利用政策性貸款開展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條件。

難題目前,該如何解決?

為此,重慶市政府引進中林集團,通過央地合作的形式,對原重慶林業投資公司進行重組。

其中,重慶市政府以原重慶林業投資公司資産占股5%為基礎,引進中林集團以現金增資并占股45%,相關區縣以國有林地、林木和其他林業資産折資參股共占比50%,重新組建重慶林投,并對其資産規模進行了充實。

此舉可謂“一箭三雕”——既解決了投入問題,又不增加政府債務或隐性債務,還有效盤活了沉睡的山林資源。

同時,中林集團以自身資産為項目提供擔保,破解了地方政府不能擔保融資的難題,也增強了國開行的放貸信心。

重慶林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後,由中林集團控股并按照市場化機制運作,重慶市和區縣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和政府征信作用,依托中林集團的經營管理經驗、林産品加工營銷管道,吸納社會資本通過投資或股權合作方式開展多種經營,實作從基地建設到林産品加工、銷售、服務全産業鍊打造,進而解決了市場主體能力不足的問題。

渝論場 | 斬獲三個“全國首個”重慶國家儲備林做對了什麼?

曾經的建卡貧困戶張如瓊正在張羅晚飯。華龍網-新重慶用戶端記者 邱小雅 攝

新價值:從“幾十年賣一樹”到“環環有收益”——

重慶國儲林如何以“全産業鍊”激活綠色發展的“全價值鍊”?

12月,位于大巴山腹地的城口縣飄起了瑞雪。

雖然天氣挺冷,但修齊鎮岚山村村民張如瓊心裡卻很熱乎。

作為曾經的建卡貧困戶,48歲的她已經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幫助她家增收的一大動力,就是重慶國儲林項目。

“脫胎換骨”之後,重慶林投開始在全市相關“股東區縣”布局網點,目前,已經設立了1家分公司、3家全資子公司、3家參股子公司、2家代管企業,覆寫城口、奉節、巫溪、梁平等地。

依托這張市場化網絡,重慶林投得以把來自國開行的資金和中林集團的管道、管理等要素覆寫到相關區縣,全面推動國儲林建設。

在這個階段,如何激發項目的盈利能力,成為重慶必須破解的另一個難題。

“國儲林建設是一個長周期的生産經營過程。盡管有國家開發銀行長周期、低利率的政策性貸款支援,國家林草局和市政府也給予了一定的貸款貼息支援,但企業還本付息的壓力仍然很大,特别是寬限期到期後,如果項目不能實作盈利,就将面臨極大的還款風險。”王定富說。

如何實作盈利?

為此,在指導重慶林投編制項目實施方案時,重慶市林業局提出堅持“長中短結合”的原則,打造“長周期以營造珍貴用材樹種為主、中周期以營造鄉土中生用材樹種為主、短周期以營造速生用材樹種為主”的産業經營模式,同時結合儲備林建設,發展種苗花卉、林下經濟、木材深加工與貿易、生态旅遊和生态康養等多種經營,實作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其間,國儲林對富民增收的“溢出效應”也開始顯現。

張如瓊做夢也沒想到,“種樹”竟也能幫自己增收。

2019年9月,重慶林投旗下分公司——城口大巴山林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巴山林業”),在當地啟動了國儲林建設的首個環節:“收儲”。

分散在村民手中的林地經由村集體組織集中,再統一交給大巴山林業營運。每年每畝流轉費50元,其中10元歸村集體,剩下的全部歸村民。

張如瓊家的80多畝林地也參與了流轉,每年可獲得流轉收入3000多元。

而在整個城口,截至2020年12月,已有6712戶農戶共獲得流轉資金905萬元,其中貧困戶1446戶。

林子流轉了,接下來就要通過人工造林、森林撫育和現有林改培,對儲備林進行擴充和提質。

在這個環節,張如瓊再次嘗到甜頭——她到基地務工,每天進行森林撫育作業有120元工資。一年2個多月的森林撫育工期,她能掙到六七千元。

和張如瓊一樣,城口有2000多農戶給國儲林打工,每年獲得務工收入2000多萬元。

“通過國儲林建設,我家獲得了上萬元收入,以後還能有賺頭!”張如瓊笑了。

此話不假。

目前,城口依托國儲林,正在發展十萬畝中藥材基地、特色林下養殖等産業,未來還計劃布局生态旅遊、康養休閑等綠色産業。在這些項目産生收益後,當地農民将獲得第三項收入。

在國儲林成熟采伐時,重慶林投将按50元/立方米向農戶支付分紅金,其中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40元、村集體經濟組織10元。

……

“參與國儲林建設,不僅當地增加了4筆收益,全縣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基礎也得以厚植——城口每一棵樹都在逐漸變成‘搖錢樹’。”城口縣林業局局長江成敏說。

這棵“搖錢樹”,正在全市各個國儲林片區茁壯生長,并因地制宜地催生出一批特色發展模式——

在梁平,500畝甜茶在國儲林下長勢喜人,未來,甜茶種植面積将逐漸擴充到2萬畝;在奉節,當地政府正與重慶林投攜手打造高品質發展的渝東北“三峽版”;在巫溪,依托國儲林項目,當地正在打造全國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重點建設基地,厚植“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的基礎……

重慶國儲林,就這樣漸漸“枝繁葉茂”。

對于重慶國儲林建設,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周清玉評價道:“重慶在地形地勢、光照水熱條件受限條件下,通過機制搞活了項目營運。由此可見,隻要找準模式,林業生态建設就有很大空間。重慶‘林地流轉+采伐分成’的模式對其他省推動國儲林建設提供了很好的樣本。”

對國儲林建設,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到2035年項目全部建成後,項目實施區域木材蓄積量将從現在的畝均4立方米左右上升到8立方米以上,國儲林也将成為連結各類市場要素、孵化各種涉林産業的常态化戰略平台,在助推長江上遊重要生态屏障崛起的同時,成為重慶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