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雞包翅的起始:流行于淮河流域,成為揚鎮名菜

今天,筆者想和你們分享一道美食——雞包翅。記得已故的美食家唐魯孫先生嘗言,其家廚劉文彬擅燒雞包翅,手藝之佳,無人能及。他的這個菜,是将肥碩的老母雞整個拆骨,并完整地把雞翅膀和雞腿交錯貼在雞腹壁内,掏空的雞腹則塞入用鮑魚、火腿和幹貝等煨爛的小荷包翅,以細海帶絲縫好,免得漏汁減味。然後加入走過油的雞湯,慢慢地以文火炖,須炖一個小時以上。最後用圓瓷鼓子盛好上桌,外觀“恍如一輪大月”,口味則是“潤氣蒸煮,清醇味正,腴不膩人”。我雖無緣一膏饞吻,但偶一思及,不覺津液淚汩自兩頰湧至了。

雞包翅的起始:流行于淮河流域,成為揚鎮名菜

而有幸吃到這美味的江蘇名宿韓紫石先生,在品嘗之後,即拍案叫絕。一聽菜叫雞包翅,即嫌此名不雅。其時正值中秋,随機産生聯想,便當着衆人說:“此菜登席薦餐,有如瓯捧素魄,不如叫它千裡婵娟吧!”"同桌客人聽後,無不鼓掌叫好。這菜一經名人品題,馬上“身價十倍”,流行于淮河流域,成為揚鎮名菜。

雞包翅的起始:流行于淮河流域,成為揚鎮名菜

​當時,奇庖張北和在唐魯孫親自指點及走訪神州特級廚師後,開始仿制此菜,并且得其真髓。但想法不與俗同、為人特立獨行的他,為了标新立異,自樹一格,便在雞腹的填料上花了不少心思改良,終成傲世名作,向為食林所重。據說雲高陽先生最嗜此味,往往筷子夾個不停。他又别出心裁,甚愛将殘肴加鍊魚頭再煮,香濃味醇,入口即消,每歎此味天下無雙。

雞包翅的起始:流行于淮河流域,成為揚鎮名菜

而張氏之法,系在全雞拆骨後,于其空蕩蕩的腹内,填滿去殼九孔(偶用切塊鮮鮑)、小荷包翅、幹貝、火腿、柳松菇傘(或金針菇頭)等,既豐富了内容,又使多樣口味融而為一;而在縫絲方面,棄海帶絲不用,改采耐煮的幹胡瓜切絲。至于在烹饪時,尤其費工考究,乃先用大火燒開後,再以文火蒸足六個小時,直到完全人味為止。有别于前人,遂直接嵌以店名,稱之為“将軍戲鳳”。

雞包翅的起始:流行于淮河流域,成為揚鎮名菜

後來,我曾兩嘗此人間至味。菜以瓷缽托出,好似一團明月,原雞置于正中,狀貌栩栩如生。先飲濃郁高湯,再嘗腹中之珍,最後大啖無骨之雞。湯潤而适口,肉腴且細膩;其味至鮮至正,果然不同凡響。能遵古法制作,保持原始風味,已非尋常師傅;由古法鑄新意,而且更勝一籌,足顯手藝非凡。由此可見,創新絕不是随興,應具備基本功夫;倘無紮實的底子,那隻是霧中花、水中月,一切都不是真的,反而會讓人笑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