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盞間閑談 | 中國茶食的簡史

中國人愛茶,更講究喝茶。一張茶桌上隻有茶水卻好沒意思,總要擺放一些水果、茶膳或者琳琅滿目的小點心。

茶食發展過程尤為複雜,就如中國的飲食文化,多樣而深邃。

茶食的曆代發展

早先,人們以“煮茶為食”,到了魏晉南北朝,喝茶和吃飯才分化開來。到了晉代,茶宴上開始有了佐茶的食物。

盞間閑談 | 中國茶食的簡史

▲ 南唐“夜宴茶”

唐宋時期,茶的影響逐漸擴大。它不光被當成食物呈上餐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獨立的飲料,成為文人騷客的風雅嗜好。同時,佐茶的食物也逐漸有了自己的風格,“點心”一詞就出自唐代,茶食便是就此成型的。

在白居易《謝恩賜茶果等狀》中記載:“今日高品杜文清奉宣進旨,以臣等在院進撰制問,賜茶果梨脯等”。可見,那時的佐茶多以“果脯”為主。

到了宋代,茶肆多了起來,供應的佐茶點心也非常豐富,面點食品也開始成為了茶食的主要組成部分。

明清,是茶食發展的成熟階段。明代茶館供應各種茶點、茶果,且其茶點因季因時不同,品種繁多。《竹嶼山房雜部》中提到面食制、粉食制、蓼花制、白糖制、糖纏制等茶點,也以佐茶食品為主。

盞間閑談 | 中國茶食的簡史

▲ 寶玉、黛玉等人聯詩片段,桌上放着各式茶食。圖/《紅樓夢》影視劇照

清代袁枚的《随園食單》中,則收錄了更多精美的點心,如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菱角”。蕭美人點心:“儀真南門外,蕭美人善制點心,凡饅頭、糕、餃之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紅樓夢》中更是記載了不少茶食,第三十七回裡,襲人端來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光聽名字就讓人心癢。

不同地域的茶食文化

茶食的曆史大抵和茶一樣悠久,它們遵循着“不喧賓奪主”的概念而存在。不可過于甜膩酸辣、鹹口濃重,方能成為茶的合格伴侶。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茶點相配,我們常聽的“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的訣,便是因不同地域不同茶類而形成的文化性産物。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的茶點。

湖州丨茶食四珍

江浙人愛把喝茶說成是“吃茶”,因為除了茶,還有茶食相配。

在湖州,玫瑰酥糖、椒鹽桃片、牛皮糖被稱為傳統的茶食“三珍”,加上今人創造的合桃糕,這就是現在著名的“茶食四珍”了。

盞間閑談 | 中國茶食的簡史

這裡的茶點,以酥脆為主,既是點,實則也是糖。不僅可以照顧到胃口,更能照顧到因喝茶而降下來的血糖。

蘇州丨四季茶食

蘇州茶點品類衆多,逢農曆四時八節,均有它的時令品種,有春餅、夏糕、秋酥、冬糖的産銷規律之稱。

春餅有酒釀餅、雪餅等,夏糕有薄荷糕、綠豆糕、小方糕等,秋酥有如意酥、菊花酥、巧酥、酥皮月餅等,冬糖有芝麻酥糖,葷油米花糖等。

盞間閑談 | 中國茶食的簡史

蘇州茶食大多細膩、色彩缤紛,恰如江南女兒,取精巧而勝。

北京丨京八件

京式茶點曆史悠久、品類繁多,具有酥松綿軟,口味純甜特的點。最具代表的要數京八件,又分大八件、小八件、細八件。

大八件包括福字餅、太師餅、壽桃餅、喜字餅、銀錠餅、卷酥餅、雞油餅、棗花餅,各喻意福、祿、壽、喜、财、文等意思。

盞間閑談 | 中國茶食的簡史

不僅味道上佳,更是有着特殊的内涵。有的是諧音,雞油餅喻意“吉慶有餘”,有的則直接帶着字。

揚州丨維揚細點

江淮之間的揚州,在南北的交流中逐漸産生了兼具南北特色的茶食。揚州茶食選用上等細糧、優質油脂、精緻食糖和蛋品等作主料,以果仁、蜜餞、肉類、乳制品、芝麻、松子等作配料,輔以桂花、玫瑰等天然香料,制成了形态各異、風味不同的餅、糕、酥、片等品種。

盞間閑談 | 中國茶食的簡史

揚州人不大喝紅茶,多為綠茶,是以茶食大多得了“食不厭精”的精髓。

廣東丨廣式早茶

在廣東,早上見面打招呼通常要問“喝茶了嗎”,足可見茶在那裡的重要性。

早茶的茶點分為幹濕兩種,幹點有餃子、粉果、包子、酥點等;濕點則有粥類、肉類、龜苓膏、豆腐花……從頭盤到甜品,一應俱全。

盞間閑談 | 中國茶食的簡史

搭配的茶水以紅茶為主,暖胃去膩,利于消化,同時也與味道濃郁的茶點形成絕佳組合。

盞間閑談 | 中國茶食的簡史

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北京的茶食》·周作人

與禅意恰恰相反,老百姓喝茶,喝的就是個煙火氣。

茶食,是連接配接雅俗的橋梁,千百式樣的點心們讓仙氣飄繞的佳茗融入人間煙火。一杯清茶,一碟茶點,不論是對着忠于文墨的雅人,還是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行客,都是撫慰凡人心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