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的主食,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南方米,北方面”。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南北差異大,通常來說,南方人喜歡吃米飯,而北方人則更喜歡吃面食。不過這句話也不是絕對,就比如地處江南地區的江蘇人就特别愛吃面,有人說:“吃面是江蘇人流淌在血液中的習慣”。這話還真有些道理,衆觀整個江蘇,這知名面條還真不少,揚州的陽春面、鎮江的鍋蓋面、南京的皮肚面、蘇州昆山的奧竈面等,每個都名聲在外。當然也包括我今天要介紹的:無錫銀絲面。

拍攝于江蘇無錫惠山古鎮。
同為面,相比北方人那粗狂豪邁的面條,江蘇人的面條多了幾分江南的婉約與精緻,甚至可以說把面條做到了極緻的美感與味道,而銀絲面可謂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面細如絲,潔白如銀,這就是無錫銀絲面,看着就極具美感和食欲。
無錫吃銀絲面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做銀絲面的面館有很多,不過做的最道地,也是最受當地人喜愛的還數這家“新萬鑫銀絲面館”。面館位于無錫著名的惠山古鎮内,一間沿街古色古香的中國傳統建築,門口挂着兩個大燈籠,上面寫着:老酒鋪,銀絲面。
對于講究的無錫人而言,每天早上一碗銀絲面,幾碟特色小菜,再來上幾兩老酒,這樣的早餐才是他們的标配,才是新一天的第一頓飯。或許是當年富甲一方的财主們都聚集于此,才有了如此體面的早餐陣容。當然有人會說:“如今的無錫人同樣很有錢。”确實,口袋裡要是沒幾兩銀子,這樣的早餐天天吃還真吃不起。
剛進面館大門,兩邊的櫃台上就擺滿了鹵鴨、爆魚、五香素雞、秘制鹹菜、四喜面筋等當地特色的配菜,後面的廚櫃裡是密密麻麻擺滿了各種老酒。一大早起來,看到這樣的陣勢,你就會不由自主的會點上幾樣。
當然,這主角還是銀絲面。新萬鑫銀絲面館是無錫的一家老店,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就開始做面。店裡有一位77歲高齡的無錫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胡法津大師,是無錫銀絲面的正宗傳人。不過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平時是很難見到他一露身手。
當然店裡的師傅制作的面同樣真傳,功力十足。每天店裡都會現做面條,對于整個制作過程也沒有做太多的保留。做銀絲面選用高品質的高筋面粉,加入整個的雞蛋,按一斤面粉一隻雞蛋的比例。經過揉搓後,軋成面餅,然後再拉成長長的細絲。最後師傅會将挂着的面,切成相同長短的面條,一把面一碗的量。
雖然整個制作面的過程并沒有特别之處,但是剛制作完成的銀絲面細如絲,色似銀,特别的漂亮,與普通的面條确實有差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事實上制作銀絲面,從增加的水量、水溫,以及和面的手法都是非常的有講究。據說銀絲面的配料還加了熟豬油,難怪這麼光亮。
來到後廚,這裡的場面更壯觀,左右兩排竈台上,密密麻麻擺滿了準備裝面條的大碗,一位師傅正端着滿滿一大盤子的面準備上桌呢。這家面館的銀絲面主要有兩種:雞湯面和金鈎蔥油拌面。
銀絲面與雞湯可謂是絕配。用十隻老母雞,隻放一點鹽,不用别的多餘的調味料,精心熬制十幾個小時,将雞肉的鮮味融入湯中,追求的就是這種自然極緻的味道。下面的速度一定要快,猛火滾水,筷子一掏,面浮水面就可出鍋入碗。一勺雞湯倒入,幾顆小蔥增香,一碗美味的銀絲面就完成了。
當然,你如果喜歡口味重一點,可以來一碗金鈎蔥油拌面。面條做法相同,隻是碗底加了醬油及其它調味料,面出鍋後,撒入蝦仁與蔥花,最後澆上一勺滾油,随着一陣噼啪聲,金鈎蔥油拌面完成,吃時隻需将其攪拌均勻即可。撲鼻的蔥油香,勁道的銀絲面,配上幾碟小菜,再咪上一口陳年老酒,這樣的早餐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無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