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秋天,朋友帶我去當地一座知名的寺廟參觀,不巧,那天寺廟在施工,又不忍心遺憾離去,在寺廟不遠處,有座高高的紀念碑,我獨自向那一片建築走去,走近前才知道,那是一個小小的烈士陵園,也正是那次邂逅,讓我對紀念館和烈士陵園有了新的認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淮北抗日民族根據地</h1>
淮北抗日民族根據地紀念館位于宿遷市泗洪縣,以泗洪為地名是為紀念晚清抗日名将楊泗洪,他作為劉永福的副帥,上司黑旗軍抗拒日寇,保衛台灣,在孤立無援,彈盡糧絕後,壯烈殉國,時年49歲。是晚清時期為數不多的英勇事迹。
楊泗洪犧牲42年後,戰火燒到了他的家鄉。1937年,日軍大舉侵華,1938年淮北地區淪陷。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除了日軍燒殺搶掠,還有僞軍,漢奸,土匪,地主的搜刮與暴斂。共産黨組織和動員淪陷區人民奮起反抗,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了淮北抗日民族根據地。
根據地的建立,不得不提一個重要的人物,共産黨重要上司人彭雪楓将軍,一位才華橫溢的儒将,他率軍南征北戰,戰功卓著,犧牲時年僅37歲,是新四軍在抗戰中犧牲的最高将領。
徐州,古稱彭城,沛公劉邦出生和發迹的地方,也是三國演義裡,曹操,呂布與劉備輪流坐莊的地方,也是大決戰中淮海戰役的發生地。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戰略要地,連接配接蘇魯皖豫四省,在這裡進行決戰也就不足為怪了。
淮海戰役是國共雙方投入兵力最多,影響力最大的一場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除了鄧小平、陳毅、劉伯承、粟裕、譚震林的正确指揮,将士的英勇士氣,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場戰争中的500多萬的農民後勤大軍,擔架、小推車,扁擔的運送能力超過了國民黨的飛機和卡車,農民冒死支援前線的子弟兵,這場戰争國民黨如何能不敗,就如陳毅那句,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衆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連雲港是隴海鐵路的起點,又是海陸交通樞紐,是徐州的重要門戶。在抗戰中戰略位置尤其重要,是日軍物質轉運和兵源集結的重要通道,對侵華日軍來說,連雲港尤其重要。在飛機和艦艇的狂轟濫炸下,拉開了進攻連雲港的序幕
但裝備精良,準備充分的日軍在這卻吃到了苦頭,讓他們嘗盡苦頭的部隊是一支吸納了共産黨員的東北軍部隊,隸屬57軍的112師,日軍在此被阻擊長達289天 在國軍四面被圍,奉命撤出連雲港後,日軍又受到共産黨上司的遊擊隊的頑強抵抗。連雲港保衛戰,打出了民族氣節,在這裡隻有中國人和侵略者,抗日将士一排排倒下,又一排排踩着戰友的屍體頂上,老百姓再一個個把屍體扛下山,直到烈士的屍體堆滿戰壕。
連雲港抗日山
連雲港抗日山是我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也是一座具有重要意義的烈士陵園,始建于1941年,由八路軍115師教導二旅和濱海軍民興建,而當時正值抗戰期間,為戰友修建陵墓時,可能會想到,自己的名字也會被刻上,正如苻竹庭将軍所說,假如有一天我犧牲了,請同志們記住,也要将我安葬在這裡
仰望烈士陵園,看着那一排排陌生的名字,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他們遠離自己的家鄉,為别人的家鄉而戰死沙場,埋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生命定格在青春歲月,他們本可以平安的度過一生,像大多數人那樣。
最後一排墓碑,沒有名字,不知來自哪裡,不知姓啥名誰,估計也是年輕的生命,也是熱血男兒。我之是以能站在這裡,是因為他們永遠的躺在那裡。我們努力工作,是為追求更好的生活,他們付出年輕的生命,是為了别人能有更好的生活,而我們能回報他們什麼呢,面對着一排排年輕的生命,熱血的青春,如果你不是身臨其境,你永遠無法體會,。在紀念館,在烈士陵園,真的可以思考人生,而不用擡45度角仰望星空。
中華民族之是以成為唯一5000年生生不息的民族,是因為有你們的存在,向英雄緻敬,向祖國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