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龍友(1870年2月13日—1960年10月20日),名方駿,字龍友,别号息翁,解放後改為不息翁,四川三台人,醫學家,京城四大名醫之一 。曾任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名譽院長,中央文史館館員。
1897年考中清朝丁酉科拔貢。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870年2月13日,出生于四川雅安學署。蕭龍友從小苦讀四書五經,打下了紮實的國學功底。小時候,因母親生病,他經常要去藥店問醫識藥,對中醫很感興趣。後來,他上了成都尊經書院,業餘時間讀了大量醫書。
1897年,蕭龍友離開四川赴京朝考,獲丁酉科拔貢,即以拔貢生考取南學教習,教滿以知縣分赴山東候補。從此步入仕途。他晚清時當過縣太爺,民國時任财政、農商部秘書,身居要職。但他從未間斷研究醫學,中西醫都研究,自學成才。公務之餘,他經常給朋友看病行醫。
1892年,蕭龍友同陳蘊生用中草藥救治川中霍亂,療效很好,聲譽雀起。
1914年,奉調入京,曆任财政、農商兩部秘書及府院參事、農商部有獎實業債券局總辦等職,并由執政府内務部聘為顧問。從官之餘行醫治病,頗受患者歡迎。
1916年5月,袁世凱病危,其長子袁克定邀請蕭龍友先生入總統府為其診斷。蕭大夫切脈後,斷定袁的病為尿毒症,提筆開了處方,必須服藥靜養,但袁的次子袁克文卻堅信西醫。弟兄倆意見不合,袁世凱的妻妾十餘人也六神無主。延至6月6日,這個做了83天短命皇帝的袁世凱終于一命嗚呼!事後,蕭大夫對人說,袁世凱内外交困,活在舉國上下一緻的聲讨中,而尿毒症又必須靜養,以袁世凱當時的心情又怎能靜得下來?他的死也是命中注定,氣數已盡了!
1924年,孫中山因國大計帶病北上,病情日趨嚴重,請了衆多醫生均不能斷其病由。經友人介紹,請蕭龍友前去為中山先生診病。
1928年,蕭龍友毅然棄官行醫,正式開業,自署為“醫隐”,号為“息翁”。
1929年1月,梁啟超先生患病便血,事前曾赴協和醫院檢診。醫診斷為腎上有病,必須手術切除。梁公放心不下,驅車前往蕭府求診于龍友先生。切脈後,蕭龍友對梁公說:“閣下腎髒無病,應該慎重行事,長服所開中藥便可痊愈。”但梁公堅信西醫,仍赴協和醫院手術,果不出蕭龍友所料,梁啟超先生最終還是死于手術刀下。後經病了解剖,梁啟超先生腎完全健康。梁啟超先生的公子梁思成教授于治喪時,在訃告後所撰梁啟超先生傳略中,将治療的全過程予以披露。
1930年,與孔伯華共同創辦了北平國醫學院。
1943年,蕭龍友先生的女婿、著名畫家蔣兆和先生耗時一年,在淪陷後的北平創作了《流民圖》,成為中華民族抗戰的曆史畫卷。
1949年,新中國成立,蕭龍友先生雖是人到暮年,卻壯心不已,擔任全國第一、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3年,被上級準許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等職,為中醫事業的發展盡心盡力。
1954年9月,蕭龍友先生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言時提出設立中醫學院、培養中醫人才的提案。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6年,國家采納了他的提案,成立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所中醫學院。
1960年,蕭龍友病逝,享年90歲。
蕭龍友一生經曆,可謂傳奇,從政界到杏林皆為名士。醫術方面既無家傳,又無師承,全憑自學成才,以一流的醫術名滿京城。他與孔伯華、汪逢春、施今墨并稱為“京城四大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