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花園巷裡藏了多少老宅? 民國西花園建築不一般

作者:揚州網
花園巷裡藏了多少老宅? 民國西花園建築不一般

楠木雕花罩槅

花園巷裡藏了多少老宅? 民國西花園建築不一般

“平園”石額

花園巷裡藏了多少老宅? 民國西花園建築不一般

百年廣玉蘭

花園巷裡藏了多少老宅? 民國西花園建築不一般

平園大門

花園巷裡藏了多少老宅? 民國西花園建築不一般

儀門磚雕

花園巷裡藏了多少老宅? 民國西花園建築不一般

琉璃花牆

在“老揚州”的印象中,南河下花園巷“私家老宅”數量多,其中有着“西花園”美譽的平園更是名聲在外,常常有遊客慕名前往參觀。磚雕門樓、楠木槅扇、琉璃花窗、白礬石園門……昨日,記者走進位于南河下26号(723研究所院内)的平園,為你揭開鹽商“豪宅”的神秘面紗。

民國“西花園”

儲存完好堪稱“一絕”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平園門前,牆壁上一塊“市級文保機關”牌子顯得格外醒目,上面清晰地寫着對平園整體結構布局的介紹,由民國初年鹽商周觐臣所建。

記者看到,平園大門為水磨青磚門樓,正對大門有福祠殘迹。一進儀門,地上鋪有一塊大型壽字地磚。門内是長方形天井,沿南牆朝北設定門房兩間,與二道門相對。磨磚雕花儀門,典雅大方,門内首進為廳屋,廳後為住宅,西構圓形門,門額上嵌“平園”楷書刻石。門内院落,以一道花牆将平園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院落築平房數間,北部花牆間,設定數面琉璃花窗,圖案精緻,色調雅潔。花牆正中開辟一道園門,迎面門額嵌“惕息”二字,背面門額刻“小苑風和”四字。在東西兩側角門上也有兩塊石額,一塊是“朝晖淨廓”,一塊是“夕照明村”,角門的背面還有兩塊石額,一塊是“蔬圃”,一塊是“寄塵”。其中“蔬圃”“寄塵”兩塊石額在此前關于平園的介紹中均未提及。

今年62歲的陳齊居住在平園内北部住宅,在他家的庭院内,擺放了50多盆盆景,為平園增添了一份勃勃生機。在陳齊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一個房間,内部的一面楠木槅扇顯得尤為耀眼,雖然刷上了白色油漆,仔細觀察,仍然儲存着原來的風貌。

陳齊父子都有深厚美術功底,由于平園内假山不存,他們自己精心設計,于庭院西南角堆疊黃石假山一區,山上植枇杷一株,山邊倚牆培數本綠竹,山下甃曲型魚池,池中飼養數尾錦鯉,盡得仁者觀魚之樂,魚池以東以黑白卵石鋪地,卵石中置石桌石凳,石桌石凳西南緊靠園門不起眼處,植金銀花一叢,甚是遒勁。

東側宅以火巷與中路住宅相連,東路建築前有一院,兩面圍以矮牆,民國風味濃厚,後有連續三進院落,各以側門與火巷相通,三進院落結構一緻。其中,第一進院落南牆有綠色琉璃花窗,西牆嵌綠色琉璃竹節花窗。

揚州文史愛好者謝文逸說,在花園巷内,晚清至民國遺存下來的“私家老宅”當中,除何園以外,平園儲存完好度堪稱“一絕”,尤其是楠木槅扇尤為珍貴。

鼎盛時曾建養鶴樓

“老宅子”建成24年易主

“據周家大太太(周觐臣之妻)說,周在鹽務衙門任職,平園于民國十六年建成。”謝文逸告訴記者,揚州金融史專家華夢漁曾在平園居住過,他曾撰文回憶平園往事。

據華夢漁先生回憶,周家鼎盛時,雇用婢仆十餘人,有花匠、梳頭媽、廚房、門房、養鶴勞工、清潔工、貼身侍女等,天井外建有養鶴樓。正廳連同東側房間租給住戶,每個房間租金一鬥至二鬥米之間。正廳西側有木制條扇,刻有詩句“因病得閑原是福”。 周觐臣逝世後,周家失去了頂梁柱,二侄都不善經營,家道日漸中落。解放後,周家出租房屋聊資補貼。1951年抗美援朝傷病員從前線回國療養,軍隊醫院看中平園。經人介紹,與周家洽談售房事宜,周家賣房後離開。

陳齊告訴記者,他上世紀70年代入住平園,其間曾有周氏後人從台灣回來探訪故居。也有知情者告訴記者,周家還有後人居住在城區荷花池。

揚州學者朱江的《揚州園林品賞錄》記載,泰州書畫鑒賞家蔣重山亦曾在平園居住過。

兩棵百年廣玉蘭

或與“淮軍請賞”有關

在平園的南部,種有兩棵百年廣玉蘭,冠華如蓋,花香沁人。陳齊手指廣玉蘭樹根介紹說,“你看,樹根已經與房屋連為一體,早已成了平園的一部分。”在古樹的下方,挂有揚州市綠化委員會頒發的“揚州市古樹名木”名牌,“編号:揚城030,保護等級:一級”。

謝文逸告訴記者,這兩棵廣玉蘭相傳還有一段故事。廣玉蘭樹原産于美洲,清朝時是一種極其名貴的樹種。相傳,在中法戰争中,淮軍将士奮勇當先、克敵制勝,淮軍大将劉銘傳率軍在台灣浴血奮戰,打退了當時号稱世界一流強國的法國。聽說打了勝仗,慈禧大喜,戰後論功行賞,要對淮軍将領賞賜高官和金銀珠寶。

當年美國特使帶了廣玉蘭樹來中國,淮軍所在的江淮地區适合廣玉蘭生長。李鴻章心想,廣玉蘭越長越茂盛,淮軍看到就能想起朝廷的恩典,于是“請賞”每位将領兩棵廣玉蘭樹。

“比對史料和樹齡,根據廣玉蘭傳入國内的時間來看,平園兩棵廣玉蘭的年齡在160年左右,到不了300多年。”謝文逸說,周氏購買建園前,這處住宅的主人已無從考證,此地當時有不少淮軍聚居。根據廣玉蘭判斷,很有可能是前任主人種植,周家購買後就留了下來。記者 陳晨 攝影 王乃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