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寬仁走向殘暴:從乾隆十六年的一次“網絡暴力”事件說起1 “網暴”事件2 乾隆變了3 治國理想的破滅

乾隆十六年七月初二,自信且自負的皇帝,突然發現自己遭遇了“網絡暴力”。

這一天,雲貴總督碩色上了一道奏折,字裡行間,透露着他的緊張與慌亂。

奏折中,碩色說,他發現了一篇僞造的,且大逆不道的“奏稿”。在這篇奏稿中,“大惡逆徒逞其狂悖”,憑空捏造大發“妄誕”之言,現在他已經派人去調查了。

奏折的最後,碩色還大發議論、大表忠心:

“臣恨不能寝皮食肉。……此等逆徒,雖淩遲不足以蔽其辜,臣不勝痛恨之至。”

看看,把這位總督氣成什麼樣了,他恨不得把這個造謠者的皮扒下來,當被子蓋,而且還要食其肉。殺氣騰騰啊!

那麼說到這,這篇大逆不道的“假奏稿”,究竟說了什麼“妄誕”之言呢?

<h1 class="pgc-h-center-line">1 “網暴”事件</h1>

乾隆的憤怒是有原因的。

這篇“假奏稿”的設計者顯然是用了心的。這篇“奏稿”,托名是一位大臣所作,這位大臣名叫孫嘉淦。而這位孫嘉淦,一直以敢說實話所為人所知。是以托名為孫嘉淦,其心十分險惡。

那這篇奏稿,到底說了什麼呢?

很遺憾,現在已經沒有原文了。不過,雖然沒有原文,但從現有史料,依然可以肯定地推測出“假奏稿”都說了哪些内容。

“假奏稿”說,乾隆犯有“五不解”和“十大過”。至于具體内容,比如有乾隆南巡,浪費民力,搜刮民脂民膏;比如,皇帝南巡其實是為了尋求美色,其日常生活也是荒淫無度;再比如,濫殺官員;最後還指出,大清根本不存在正當的法理性。

這還得了!

寬仁走向殘暴:從乾隆十六年的一次“網絡暴力”事件說起1 “網暴”事件2 乾隆變了3 治國理想的破滅

經曆“網暴”的乾隆

乾隆立即下令,追查“假奏稿”的來源,務必找到元兇巨惡!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把事情想的簡單了。

因為,整個傳播鍊條上,什麼人都有,一個一個往上查回去,工作量實在太大,而且根本不可能完成溯源。請看雲貴總督碩色,記錄的一段案情:

“往滇省賣黃連生理之四川客人譚永福所抄;譚永福供,夥計唐寬在雲南雜貨信豐行,見彼處店中人傳說此言。”

有個夥計在雲南雜貨信豐行聽說了這個消息,拿了份“材料”回來,傳給了自己的老闆,于是老闆又傳抄給了别人……

傳播者,可謂販夫走卒,誰人都有,這怎麼查?很快,浙江、湖南也都紛紛上報,他們省也有人在傳播這篇“假奏稿”。

前些年,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整理了關于此案的一些史料,這些史料顯示,整件事紛繁複雜。用編者的話說,那就是:“全國十七個内地行省中,都發現了僞稿的蹤迹,牽連者竟達千人以上。”

但乾隆并不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地方官員也必須對中央有所交代。于是,全國刮起了一場大風暴。他們的邏輯也很簡單:既然此案牽連上千人,那就抓到這上千人!

可真兇在哪呢?不知道也沒抓着。

那就找個背鍋的吧。最後,有兩個人不幸被定為了主謀,一殺了之,順利結案。

<h1 class="pgc-h-center-line">2 乾隆變了</h1>

乾隆變了!變得瘋狂了!

乾隆十六年之前的乾隆,是包容的。他對父親雍正朝的文字獄是頗有微詞的。登基之初,他就接連赦免了呂留良案、查嗣庭案所牽連的人。

後來,有個叫做謝濟世的官員,公開印發《大學注》等書籍,诋毀“程朱理學”,并且屢教不改。乾隆也隻是燒書了事,并不對謝濟世個人進行打擊。

應該說,乾隆十六年前的乾隆,灑向大清臣民的是寬容,是和煦的陽光。

寬仁走向殘暴:從乾隆十六年的一次“網絡暴力”事件說起1 “網暴”事件2 乾隆變了3 治國理想的破滅

恐怖的文字獄

但乾隆十六年之後,他變了。恐怖的乾隆朝“文字獄”,終于來了!

有個人叫做王肇基,每日妄想一步登天獲得重用,由此慢慢地變成了一個瘋子。有一天,他給皇帝寫了一副萬壽詩聯。乾隆看後覺得文理不通,而且擔心這樣的行為會引起模仿,于是直接把王肇基殺掉了!

還有個人叫做吳英,上策書議論國政。結果因為策書中,兩次出現了“弘”字,沒有避皇帝名諱,被淩遲處死……

這還是那個當初寬仁為本的乾隆嗎?想當年,登基之初的他曾廣開言路,對各種文理不通的策書,也不過是一笑置之罷了。

乾隆這是怎麼了?

<h1 class="pgc-h-center-line">3 治國理想的破滅</h1>

想要找到原因,還要回到“網暴”事件。經曆“網暴”之後,乾隆迷茫了。

這十六年來,我是怎麼對待臣民的?難道不好嗎?為什麼你們這些人,還要這麼惡毒的,造我的謠?

于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拷問:“人民當感戴國家休養生息之恩,共安樂利,實不解此等亂民,因何喪膽昧良,甘蹈法網?”

他不明白!他想當然地認為,之前的自己,是把臣民們想得太好了。

對此,曆史學者張宏傑先生,有過這樣一番論述,十分的精彩。他說,現實讓乾隆頭腦中“以儒治國”的理想破滅了;臣民們隻熱衷于享受傳播小道消息的快感,但卻是缺少判斷的。(原文說得更好,建議讀者讀一下《饑餓的盛世》。)

寬仁走向殘暴:從乾隆十六年的一次“網絡暴力”事件說起1 “網暴”事件2 乾隆變了3 治國理想的破滅

迷茫的乾隆

我來簡單總結一下吧。前十六年,乾隆盡可能地以儒家思維治理天下,于是他關心人民疾苦;他寬宏大量,對别人的錯誤可以一笑了之。

但經過這次“網暴”事件之後,他似乎發現他錯了:有些人,不是你對他們好,他們就對你好的;而且,他又進一步發現:儒家是有點靠不住的,畢竟,獨尊儒術的漢武帝也隻是用儒學裝點門面罷了;曆朝曆代,又有幾位皇帝真的以真儒學治國了呢?少的可憐。

“自己還是太年輕了。”這或許是乾隆的心聲。

此時的乾隆,開始瘋狂地惡補《韓非子》;他開始鞭笞天下;他要拿文人甚至是群眾開刀。當然,那些精神不正常的人,他也不曾放過。

“治民者,刑勝治之首也。”

韓非子的這句話,讓這位高高在上的“網暴”受害者,産生了深深的共鳴。于是,這場殘暴的文字獄運動開始了,而且一直持續到乾隆四十八年……

注1:乾隆的轉變,當然有其必然性和更為深刻的原因,本文隻是從心理的角度,來剖析乾隆的轉變。

參考資料:

《饑餓的盛世》、《乾隆年間僞孫嘉淦奏稿案史料選》

★本頭條号“腦洞闡史觀”,已與“維權騎士”簽約,盜用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