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原創稿
翻開風雲激蕩的曆史篇章,千千萬萬革命先輩抛頭顱、灑熱血,為了紅色江山前赴後繼。凝結着赤膽忠誠與責任擔當的紅色基因,是我們“從哪裡來”的精神密碼,也是指引我們“到哪裡去”的精神燈塔。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複興夢想”的新征程,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大渡鐵索”需要征服。
面對新時代考題,廣西将如何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
解碼:修好紅色“家譜”
解碼八桂紅色基因,需要紅色“家譜”。
廣西是一片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為了挖掘好、保護好、利用好珍貴的紅色史料,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曆時3年打造了一部20集革命曆史題材紀錄片《紅色傳奇》。

攝制小組采訪事件親曆者。廣西黨員教育中心供圖
3年間,攝制團隊穿越16城,走訪32個博物館檔案室,行程13140公裡,記錄34980分鐘影像素材,采訪了近300名事件親曆者或其後人以及權威研究專家,包括對37名70歲以上老人的采訪。
《紅色傳奇》生動記錄了從1925年至1949年廣西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到廣西全境解放這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曆史。“篇篇精彩,個個傳奇!”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高度評價道。
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廣西借勢發力,将這部紅色史詩推向高校,邀請《紅色傳奇》事件親曆者或其後人、當地黨史專家等走進校園,與青年大學生“面對面”。
“原來英雄就在我們身邊,新一代的八桂學子不能輸!”
“以前隻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沒想到桂林的一山一水都有着道不盡的紅色傳奇。”
“我過去從未了解過黃彰烈士的事迹,甚至都不知道這個人;而我現在深深地感覺到他真切地活在我們生活的土地上。”
一個個曆久彌新的紅色故事,打開了一段段屬于廣西人的紅色記憶。跨越曆史時空,廣西人自己的紅色傳奇,令大學生們深受震撼。“心頭一暖、眼圈一熱、換位一想、為之一振”,成為許許多多大學生的共同體驗。
原中共柳州地下黨員麥超講述紅色記憶。人民網 朱曉玲攝
在廣西科技大學專場分享會上,大學生韋林林紅了眼眶。活動現場,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原中共柳州地下黨員麥超不僅講述了自己親曆的戰争歲月,還表達了對年輕一代幸福生活的欣慰之情。“來之前我覺得這個活動可能會挺枯燥的,沒想到不自覺地就融入到現場氛圍中。”韋林林感慨地說。
現場聆聽廣西學生軍老兵後代的分享後,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孫沛然開始思考:“生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們,是否因為風沙的覆寫而忘記了革命先烈們留下的光榮印記?是否因為時間的洗禮而忘記了應該銘記的紅色初心?”
《紅色傳奇》進高校活動“火”了,廣西文化名人、廣西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胡紅一對此卻毫不意外。在他看來,真實是一把錐子,紮哪兒哪兒“疼”,紮哪兒哪兒“出血”。
激活:講好紅色故事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部務會成員、自治區黨員教育中心(遠端辦)主任劉曉濱表示,搞好紅色教育工作,不僅僅是教育黨員,還要延伸到共青團和少先隊等黨的後備隊。
講述紅色故事簡單,講好卻并不容易。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更要善于運用公衆喜聞樂見的方式。
2020年《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活動成果展。人民網 朱曉玲攝
2020年下半年,《紅色傳奇》系列活動從廣西高校拓展到中國小校。在充分結合中國小生學段年齡、認知水準、性格特點的基礎上,《紅色傳奇》系列活動以“動眼看、動耳聽、動口唱、動手繪、動心悟”的形式,線上上開展繪紅色畫卷評比活動,線下開展“看《紅色傳奇》、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誦紅色經典、悟紅色精神”六項活動。
“雖然那時候吃不飽穿不暖,但仍要時刻準備戰鬥、準備着流血甚至犧牲……”在鐘山縣紅花鎮古樓村炮樓大門前,放學後的孩子們圍坐在老兵陳慶河身旁,聽他講述當年保家衛國的故事。
“今天我們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陳爺爺是我們本村人,我要以他為榜樣,傳承發揚我們村的紅色精神。”身邊人的紅色故事深深打動了11歲的盧春春。
《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活動覆寫廣西中國小校,活動場次達5萬多場,共有1.3萬多所中國小超過855萬名師生參與活動。每一個隽永的紅色故事,每一場高品質的活動,都如同一粒粒種子,在八桂青少年的心底生根發芽。
湘江戰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1934年,中央紅軍在桂北的全州、興安、灌陽與國民黨軍隊苦戰。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湘江,自此當地便有了“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魚”的說法。
為了懷思浴血奮戰的英雄們,全州縣全州鎮城關完小的國小生們巧手剪出長達19.34米的非遺剪紙作品,串聯起帶血的子彈、淚别小老表、陳樹湘斷腸取義、兩個機槍手同時陣亡、搶渡護電台等5個湘江戰役紅色故事。
學生們的剪紙作品。全州縣全州鎮城關完小供圖
據指導老師唐美蘭介紹,學校開展《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活動後,學生們深受觸動,萌生了要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身邊紅色故事的想法。從標明劇情片段,到畫出樣圖,再到折疊裁剪,學生們花了整整3個月的課餘時間才完成這件剪紙作品。
傳承:續寫紅色傳奇
紅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泥土中,傳承于一代一代人不懈奮鬥的事業中。
推動《紅色傳奇》進校園,絕不是簡單地看一部片子,讀一本書籍,唱一首紅歌;而是要以此為契機,讓紅色曆史走進課堂,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紅領巾護界碑小隊展示隊旗。人民網 嚴立政攝
“叔叔巡邏挎鋼槍,我們護碑背竹梆;叔叔巡邏保國家,我們護碑愛邊疆……”在“未來有我不一樣”——2020年《紅色傳奇》進校園成果展示主題晚會上,防城港市灘散國小的國小生身着迷彩服,敲着竹梆唱起順口溜。
在順口溜的背後,是一段新的紅色傳奇。
灘散國小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區那良鎮灘散村,與越南僅一河之隔。1346号界碑距離學校隻有幾百米距離,學生們上學放學都會經過界碑附近。
2001年暑假,灘散國小的校外志願輔導員黃永騰組織了一場主題為“與邊防軍叔叔共護界碑”的少先隊體驗教育活動,牽頭成立紅領巾護界碑小隊,同時聘請1名邊防戰士輔導。隊員15人,分為3個護界碑小組。在清洗界碑、清理界碑周邊衛生之餘,隊員們還開展了界碑知識競賽。
盡管國小生畢業了一屆又一屆,護界碑活動卻從未中斷,至今已持續20年。20年來,護界碑活動也從灘散國小向周邊的裡火國小、大河國小等6所學校延伸,内容也越來越豐富,成為了邊境國小國防教育必修課。
黃永騰帶領紅領巾護界碑小隊開展活動。防城港市黨員教育中心供圖
20載風雨無阻,愛國主義種子早已在邊境國小生的心中落地生根。“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就要先從護碑、愛碑做起。以前,有的學生甚至認為界碑隻是一塊石碑而已。後來,學生們主動把收集到的界碑圖檔、界碑故事制成圖文并茂的小冊子,向村民宣傳愛碑、護碑的意義。”已年逾八旬的黃永騰始終相信,學生們童年時參與守護界碑的經曆,會是一輩子的精神财富。
在紅色基因圖譜中,廣西是其中不可缺失的基因組,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身上都蘊含着紅色基因。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就要把紅色火種播進年輕一代的心中,讓紅色坐标牢牢錨定年輕一代的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