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融藝文館 宗融藝文館
薦讀
2021年8月11日,臨夏著名文史學者馬俊華先生歸真,當日入土為安,享年77歲。馬俊華先生《近代河州風雲》等著述對研究臨夏地方史、民族史具有重要意義,他的離去令後輩學人扼腕歎息。當日,宗融藝文館編輯東隅代表我館到先生家中慰問。馬俊華先生另一重要貢獻,乃是于1999年始擔任臨夏回民中學校長,獻身于民族地區教育事業。臨夏回中,始建于1953年9月,系省級示範性高中,創始校長為馬效融先生。馬俊華先生懷着對前輩學人的敬重之情,寫下了老校長馬效融先生的生平鈎沉,由此文大可領略,民族教育家身上一脈相承的人品與學風。斯人已随夏河去,兩代師表濟世長。

馬效融先生
臨夏回民中學首任校長——馬效融
馬俊華 | 文馬效融(1922—2003.1.8),回族,出生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民革黨員,臨夏市人,中學進階教師,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民革全國六大代表,甘肅省民革第五屆委員,全國、甘肅省民族教育研究會理事,臨夏州政協第七屆常委、副主席。
學生時期
1944年“私立雲亭中學”高中畢業。馬效融在中學讀書時積極參加宣傳抗日救國活動,帶領同學保護宣傳革命思想的老師免受當局迫害。1945年考入蘭州大學法學院政治經濟系後,聯絡臨夏在蘭同學,成立了以桑梓文化開展學術研究為宗旨的“夏光學會”,他為上司成員之一。
甯夏任職
1948年大學畢業後,曾在馬鴻逵軍中任職。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9月1日,馬鴻逵由甯夏飛往重慶。臨行時将軍政大權交給他的兒子時任甯夏兵團司令官的馬敦靜。9月19日,馬敦靜甩下甯夏的爛攤子,爬上徐永昌的飛機,不告而辭,也逃往重慶去了。9月20日,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甯馬第128軍、賀蘭軍、十一軍及省保安司令部所屬保安師等部進階将領,在賀蘭軍軍長馬全良、128軍軍長盧忠良、11軍軍長馬光宗領銜下,向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通電起義。馬效融随軍起義,成為起義人員。
師範任教
解放後,28歲的馬效融傳回臨夏并參加工作,到臨夏師範學校擔任教師。他先後教過國文、英語、曆史、哲學、地理、政治經濟學等多門學科,充分顯示了一位老牌大學生雄厚的知識素養,培養了許多國小教師,為臨夏教育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監督勞動
“文革”中,對他在甯夏馬鴻逵部隊中的經曆,受到不公正對待,不承認他是起義人員,定為“曆史反革命”,開除公職,遣送回鄉,監督勞動。回鄉後,在“貧下中農的監督下”勞動改造,備受各種困苦。挨過批鬥、種過蔬菜、拾過大糞、拉過架子車、幹過各種苦力活,但他依然有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毅力。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革中的罪名得到平反,恢複公職,安排到臨夏中學任教。1980年11月,已經59歲的馬效融被任命為臨夏回民中學收歸州上管理後的首任校長。
回中簡介
臨夏回民中學是在原“臨夏女子中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解放後,臨夏回族名人張樂山被任命為軍管會副主任,1949年11月又任命為臨夏專員公署第一副專員兼任土地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第一屆省政協委員、并當選為第一屆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1年張樂山以西北少數民族參觀團副團長身份,赴北京、天津等地參觀,在北京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接見。回來後,緻力于家鄉建設,倡導興辦教育事業,鑒于女子教育落後的現實,他建議在臨夏八坊地區設立女子初級中學。1953年6月,組成了以張質生(副專員)為組長,馬岐山(專署文教科長)、喇筱珊(副市長)、何恕庵(副市長)為副組長的19人籌建小組,着手籌建事宜,并向省政府呈請報告。1953年8月,省教育廳秘字(943)号檔案通知,省政府127次會議通過,準許成立臨夏市女子初級中學,定名為“甘肅省臨夏市女子初級中學”。任命張樂山兼任校長,袁金蕊、張淑蘭為正副教導主任,石秉忠為總務主任。遂利用馬步青在前河沿的三處莊園,面積9.2畝,舊房舍27間作為校舍,首屆招生1個班43名學生,其中回族3名、撒拉族1名、漢族39名,實行三年制。
1968年1月,由“支左”軍方代表楊忠誠為學校革命委員會主任,上報蘭州軍區準許,将學校改名為“臨夏市東方紅中學”,同年9月,臨夏農校撤并入該校,仍為普通中學,開始男女兼收。1971年10月,學制改為“二、二”分段制。1973年,臨夏市劃歸臨夏縣後,學校改名為“臨夏縣第三中學”。1974年學校又改名為“臨夏縣第三中學”,時張耀祖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革委會主任。1979年4月,又更名為“臨夏縣回民中學”,陳萬寶任校長。1980年3月馬有信任校長。
在馬有信任校長期間,經過反映、申請,經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準許,學校升格為處級機關,隸屬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脫離臨夏市政府管理,改名為為“甘肅省臨夏回民中學”。1980年9月24日,甘肅省教育廳将臨夏中學和臨夏回民中學同時列為全省24所重點中學之一。
回中校長
1980年11月,年近花甲的馬效融被任命為臨夏回民中學校長,他受命于危難之際,挑起了臨夏回民中學校長的重擔。因為他是民革黨員,由州教育局副局長馬健民同志兼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孟禮、趙俊達任副校長。不久,馬健民被任命為臨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局長、黨組書記,繼續兼任回中黨支部書記,直到1986年3月馬效融卸任後,才由馬德安擔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可以說當時的回中上司班子是“國共合作”的班子,是共産黨和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的優秀分子組成的,是“優化組合”的班子。1981年秋季改為“三、三制”。馬效融任校長的時期,正是“十年浩劫”後,百廢待興的關鍵時期。特别是民族教育,正處于低潮時期。當時,全州國小适齡兒童入學率隻有71。9%,女童入學率隻有58.08%,少數民族女童入學率僅占39.1%。臨夏回民中學地處臨夏八坊,當時,這裡居民的文盲率占到55%以上,新生錄取分數線很低,“文革”前幾乎沒有學生考上大學。馬效融擔任回中校長後,從實際出發,團結依靠全體教師,突出重點,艱苦工作,狠抓品質,講求效益,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努力提高教育品質。同時,争取主動,積極向上級彙報情況,争取資金,改善辦學條件。1981年10月,經馬效融多方奔走、彙報,在上級部門的支援下,将甘南藏族自治州農牧局管轄的河曲馬場家屬院劃歸學校,擴大校址面積7畝多,使學校面積達到48畝,比建校初期擴大5倍。1981年11月,學校第一幢教學樓建成投入使用,緩解了教學用房的緊張狀态。在他的努力下,教學儀器達到1849件,藏書達到22900冊。建立教工家屬院一個,修建職工住房120間,1440平方米,解決了教師住房極端困難的現狀,這在80年代來說是很了不起的成績。到1985年,在校學生達到32個班,2096人,比建校初增加6倍多。學生中少數民族達到1240人,占學生總數的59.2%。他經常深入課堂,深入教研組,親自抓教育品質,抓學生思想教育,抓後進生轉化工作。在他的帶領下,經過全校師生的努力拼搏,到1985年聯考時,577名考生中有34名考上了重點大學,120名考上了普通大學和專科,182名考上了中專,總錄取率達到了58.2%,是1981年的兩倍多,教育品質有了曆史性突破,使臨夏回民中學成為臨夏地區一所很有影響的學校。馬效融當校長時,也親自代課,是“文科通”老師,而且抓勤工儉學,辦校辦工廠,為教職工搞福利,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當時學校的籃球隊、手球隊是州上的主力,經常代表臨夏州外出比賽。馬效融不僅是教育家,而且是清正廉明的榜樣。他擔任校長期間,不僅堅持勤儉持家、勤儉治校,而且自己一塵不染,從來不沾公家的便宜。反而千方百計,想方設法,為教工謀福利。馬效融當校長的時候,回中的福利辦的最好,這是有目共睹的。他派馬純孝到甘南草原平價購買羊隻,派馬如海開大車去四川等地搞拉運,為教工謀福利。這中間馬效融自己沒有謀過私利。馬效融一生命運多舛,生命中最富有創造性的壯年時代因家庭出身等問題深受折磨,備受冷眼,但他窮時獨善其身,達時卻以德報怨,兼濟天下,特别強調并身體力行的民族團結、黨群團結、同志團結、教師團結、同學團結的思想。馬效融在教育實踐中堅持有教無類、愛心無疆。有一名漢族學生因家庭困難,上不起學而進了一寺觀,當起了和尚。馬校長得知後,派魯家芝老師和幾位漢族教師到寺觀裡作寺管和學生的說服,将這位學生接回學校,并幫助其解決了經濟上的困難。後來,這位學生畢業後考上大學,畢業後又成為一名教師。現在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員。丁世保不但在發言中緬懷先生為人師表的愛心仁人的事迹,還撰文回憶馬效融先生作為他的芳鄰,與他交往以及對明代臨夏兵部尚書王竑的研究與倡導研究之先河的往事。
河州中學
1986年3月,已經64歲的馬效融因年齡問題而卸任并退休。他退休後,又以“民革”臨夏市主委身份被任命為州政協副主席。在原州政協主席袁雲的支援下,繼續發揮餘熱,創辦了“河州中學”。在無資金、無校舍、無教師的“三無”情況下,克服各種困難,為臨夏聯考落榜生提供再次參加聯考的機會,使許多落榜生考入了大學。并且受聘于前河沿國小家長學校名譽校長,定期給家長講課,為辦好學校出謀劃策。馬效融一家三代四人從事教育事業,被省政府授予“教師世家”稱号,是臨夏地區有影響、有貢獻的老一輩人民教師,得到政府和人民起群衆的贊揚。
督導檢查
馬效融先生,教過的學生非常多,在上司崗位上的學生也很多。由于他平時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支援學生,是以,同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0年至1992年,已經退休的馬效融、馬健民、馬有信等老一輩教育家,由州教育局組織他們到各縣一中和州級學校搞督導檢查。他們到每到一個縣,或是每一個學校,不論是縣上的上司,還是學校的上司,幾乎都是他們的學生,對他們非常尊重,非常熱情,對他們所作的評估、提出的問題,都表示敬佩,認為說的準确,實事求是,積極改正,是以,那次督導對全州中學教育促進相當大。
河州史話
馬效融不僅是一個教育家,而且也是一個曆史學者,退休後,經過六年艱辛勞動,五易其稿,花費了大量心血,于1992年72歲高齡時寫出了《河州史話》,由州政協在《臨夏文史資料選輯》第8輯作為專輯出版。該書全面地介紹了臨夏地區從先秦以來,至新中國成立前的三千多年的曆史。全面介紹了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民族、宗教、風情、禮俗等。對臨夏境内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進行了客觀的實事求是的叙述。《河州史話》是幫助人們了解臨夏,進而熱愛臨夏、熱愛祖國的一部很好的鄉土教材。他還研究臨夏的風情、宗教,寫出了《臨夏國拱北建築》,載于2002年11月4日《民族報晚刊》。1997年7月,馬效融作詩《王尚書頌》:河州自古多英豪,尚書功德仰彌高。鋤奸挺身震寰宇,禦侮奮力展胸韬。拯民水火樹豐碑,誡親禮讓化民謠。寄語後人勇攀跻,萬古橫鑒江河濤。熱情讴歌了王尚書的曆史功績,資政育人的精神。
歸真謝世
2003年元月8日,馬效融因病在家逝世,享年81歲。馬效融将自己畢生精力貢獻給了臨夏的教育事業。不論在教學崗位,還是在校長崗位,都認真貫徹教育方針,研究探索教育理論,實踐教育理論,在提高教育品質,提高學生思想教育,轉化學生思想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結合臨夏少數民族地區實際的經驗、教育理論,是臨夏教育史上難得的遺産。他教學有方、治校有方,他是臨夏地區解放以來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學者,是好校長、好老師、好上司。為臨夏的教育事業,培養了許多各民族人才,臨夏人民不會忘記他。
作 者簡 介
馬俊華,回族,甘肅廣河縣人,畢業于蘭州大學曆史系。曾先後在廣河一中、三中、四中任曆史教師、教導主任、校長,臨夏州教育局局長,第六屆臨夏州政協常委等職。1999年始任臨夏回民中學校長。系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學術顧問。著有專著《近代河州風雲》《廣河馬氏家譜》、論文《夏禹足迹在臨夏》《河州古城變遷》等,另有未發表書稿《河州古代史》《河州近代史》等。2021年8月11日在臨夏逝世,享年77歲。
表述自我END關懷他者
主編|泊石 本期編輯|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