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荊門市沙洋縣充分發揮“紅色五長”作用,引領全縣2萬多名黨員立足崗位做奉獻,從最困難的群衆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将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造福群衆的實際成效。
“紅色樓長”提升群衆幸福指數
家住沙洋縣城區普羅旺斯小區28棟的李大爺,已有85歲高齡,右腿殘疾,行動十分不便。9月17日一大早,他象往常一樣,坐在樓下花台沿上,似乎等待着什麼人。
“李大爺!今天需要購買什麼?” 8點左右,“紅色樓長”袁甫準時出現在李大爺視線裡,他拿出筆一一記下李大爺所需購物品類,交代完之後,老人才拄着雙拐放心上樓。
袁甫是一名有着24年黨齡的老黨員,三年前病退後,變身為小區的“紅色樓長”,繼續發揮餘熱,為小區群衆做力所能及的實在事。為李大爺代購生活物資,這一做就是近4個年頭。
為推進黨建引領基層社群治理,沙洋縣按照“加強引導、做好服務”的原則,在全縣41個小區以樓棟為機關,每個小區選聘3-5名政治素質較高、群衆評價較好、熱心社群事務的居民擔任“紅色樓長”,負責包聯樓棟居民資訊統計、工作宣傳、治安監管、文明勸導、社群聯絡等工作。
同時,社群幹部與社群所有“紅色樓長”建立微信群,每名“紅色樓長”與各樓棟居民建立微信群,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網格化管理體制。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紅色樓長”入戶開展了疫情防控排查、疫苗接種宣傳、業委會選舉、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居民沖突調解等活動600餘次,宣傳推廣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2萬餘人次,發放宣傳資料10萬餘份。
“紅色樓長”逐漸成為增進居民感情的“潤滑劑”、調處沖突糾紛的“減壓閥”。
紅色路長解決群衆出行難題
沙洋縣官垱鎮文衛路,曾經是一條坑坑窪窪的“糟糕”路,“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當地群衆無不怨聲載道。如今,文衛路已變成平坦的泊油路,路兩旁人行道也進行了綠化處理,群衆出行更友善了。
“今年,縣裡又投資360萬元對這條路的一座危橋進行改造,計劃12月底通車。”“紅色路長”于家貴說,他每天都要在此路巡查一次,主要是看路面潔淨程度,有沒有亂停亂靠。同時,也對正在進行危橋改造進度實施督辦。
農村公路“三分建,七分養”,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沙洋縣将農村公路養護問題作為為民辦實事重點,全面推行路長制,選派各鎮(區)班子成員及村(社群)書記300餘人當好轄區内國、省、縣、鎮、村、組六級道路的“紅色路長”,確定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責任全面落實。同時,該縣組建養護隊伍12個,社會化服務公司1個,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作用,選聘熟悉情況、有責任心的脫貧人員2380名擔任專(兼)管員,開展道路日常管護,及時回報情況,做到早發現早處理,確定道路安全暢通。
截至目前,“紅色路長”已覆寫了全縣3247公裡的農村公路,協調相關部門對1.6萬餘平方米的破損路面進行了修複,整修急彎邊坡62處,疏通排水溝1530米。
紅色林長帶領群衆做強産業
楊長華是沙洋縣十裡鋪鎮陽程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多年來,他除了自身發展,還帶領身邊的群衆一起發家緻富,尤其是困難群衆,有求必幫。
萬會喜曾是十裡鋪鎮九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于生病日子過得極其困難。在楊長華帶動下,萬會喜不僅學會草坪種植,也有了固定的銷售管道,日子越過越紅火。
由于楊長華在苗木種植方面有特長,且又愛幫助人,被十裡鋪鎮選派擔任“紅色林長”。他表示,下一步将立足資源優勢,學習苗木的更新,特别是苗木的造型和精品苗木栽培,進一步優化産業結構,延長産業鍊條、拓寬增收管道,帶動更多人增收緻富。
為讓荒山荒坡變成人民群衆的增收管道,紀山、十裡鋪、五裡鋪、曾集等鎮選派能人黨員近百人擔任“紅色林長”,做好責任區内綠化造林工作,并實施定向指導幫扶,在每個行政村培養2名林業科技示範戶,在種苗選擇、苗木栽植、撫育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林業生産技術方面提供免費技術服務,有效地提高種植水準。
在“紅色林長”及林業科技示範戶的帶動下,全縣大力推廣“一塊草”、“一株苗”等産業模式,鼓勵貧困戶發展花卉苗木、草坪、經濟林及用材林3274畝,受益1500餘人,年銷售收入可達260萬元。同時,積極培育“市場主體+農戶”扶貧模式,通過流轉補一點、勞動得一點、合作分一點等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全縣180個花卉苗木合作社吸納入戶貧困戶240戶,實作人均增收約3500元。
紅色河(湖)長全力守護一汪碧水
朱道福是沙洋縣後港鎮李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也是長湖李台段的“ 紅色河(湖)長”。
9月18日上午,記者找到他時,他正在長湖李台段檢視湖面有無非法垂釣者。自長湖禁捕以來,他每日至少巡湖一次,每周五定期組織志願者撿拾岸邊塑膠垃圾。
“近兩年,村裡對沿湖居住的14戶民房進行了廁所改造,為的就是禁止向湖中排放生活污水。”朱道福說,湖面幹淨了,群衆心裡也亮堂了。
近年來,沙洋縣在域内江、河、湖、庫沿岸選聘鎮、村幹部和熱心黨員328人擔任“紅色河(湖)長”,開展村級河湖庫日常管護檢查,強化源頭治理,確定水質不被污染。黨史學習開展以來,在“紅色河(湖)長”的溝通協調下,全縣共開展河湖庫專項治理行動246次,組織人力2250餘人次,拆除阻水和違章建築物3間,清理地籠網及攔河漁具60個,清除殘網6500多米,關停沿河養雞場1家。其中,長湖水域面積131平方千米,沙洋境内79平方千米,占60%以上,前些年水質較差,被上級作為環保重點問題督辦。
沙洋縣把長湖治理作為學史力行重點,明确了縣長任長湖縣級湖長、鎮長任長湖鎮級湖長、24名支部書記任長湖村級湖長和24名長湖專管員,建構縣、鎮、村三級管理網絡,長湖沙洋水域水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過去的劣Ⅴ類逐漸轉變為現在的Ⅲ類。
紅色灣長服務群衆生産生活
位于長湖尾的沙洋縣毛李鎮毛李村一直是“靠湖吃湖”,曾經,該村圍湖養魚、圍湖種藕等現象很普遍。為争一席之地,村民間時有發生沖突糾紛。
“長湖全面實行禁捕的同時,國家也加大了生态修複力度,拆圍退湖,棄種退湖,靠湖吃飯的村民也必然要轉型。”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紅色灣長”黃俊說,如今村裡年輕人外出務工、學技術、經商的都已成功轉型,老弱病殘也由村裡提供公益性崗位,基本生活來源也得到了保障。
目前,農民年齡結構偏大,生産生活各方面都存在一些不便,鄰裡之間也偶爾發生沖突。沙洋縣選聘2000多名由村“兩委”成員、農技骨幹及熱心村級事務的黨員組成的“紅色灣長”隊伍,入戶宣講黨和國家政策,帶領群衆發展産業,調解群衆之間的沖突。今年來,“紅色灣長”依托縣鎮村三級綜治中心,受理沖突糾紛699件,調解成功650件。
同時,部分“紅色灣長”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帶領群衆緻富。如拾回橋鎮東風村六組“紅色灣長”楊顯貴從廣州回鄉創業,帶領村民大力發展蔬菜産業,從原來的6棟大棚,發展到現在的437棟,帶動10餘戶貧困戶通過種植蔬菜脫貧,幫助村民戶均每年增收2萬餘元。沙洋鎮三峽土家族村黨支部書記“紅色灣長”楊祖安,帶領群衆立足本村優勢發展蔬菜、中藥材種植等産業,讓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由2010年前的零,發展到如今的5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18530元,戶均增長15%以上。(廖亮 楊國良 楊虎 羅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