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文化的淵流傳承與内涵——清代的賞石文化
原創: 文甡 中國盆景賞石
公元1616 年,女真人領袖努爾哈赤建後金。1636 年皇太極改國号為清,改女真族為滿族。1644 年順治入關,定都北京,逐漸統一全國。清代凡267 年。
清代與元代,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比較而言,清代帝王更加重視文化,而且漢化程度相當之高。清代帝王個個勤政,與晚明帝王的怠工,形成鮮明的對比。清代賞石從宮廷與民間,兩個方面共同發展,形成新的風格。
皇家的賞石文化
滿清入主中國,經過順治及康熙朝前期的經營,政權基本穩定,經濟開始繁榮,朝庭對漢民族的文化非常重視,對賞石藝術的欣賞與收藏,也迅速發展起來。
(一) 大清國寶松花硯石
中國文人硯始于唐武德(唐高祖年号)年間,經宋代文人的發揚光大,端、歙、洮、紅絲四大名硯始定。這些名硯都具有軟硬适中、滑不拒墨、澀不滞筆、溫潤細膩的特點。帝王推崇某一種特定硯石,在中國文化史上隻有兩例:一個是南唐後主李煜為歙硯所做的貢獻;另一個就是大清康、雍、乾三代皇帝,将松花石拔濯為禦用硯石,并使之成為中國文人名硯。
東北長白山是清代帝王的龍興之地,松花石原為駐軍士兵的磨刀砺石。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玄烨命内務府造辦處,在武英殿設松花石硯作,專司松花石的開采、運輸、設計、制硯。康熙四十二年(1704)起,為了便于督導,将松花石硯作,由武英殿造辦處改歸養心殿造辦處。雍正朝增召琢硯名匠入宮,将松花石硯作由一作變為二作,進一步增加了松花石的産量。乾隆三十五年(1771),乾隆帝弘曆親自主持,并命大學士于敏中編纂了《西清硯譜》,将6方康熙、雍正和自己禦用松花石硯列為硯譜之首,并作序說:“松花石出混同江邊砥石山,綠色光潤細膩,品埒端歙。”将松花石硯譽為大清國寶。
禦制松花石硯除供皇帝、皇族使用外,主要是恩賜功臣,藉以達籠絡、統禦之功。蒙賜松花石硯的大臣,皆“稽拜之下,感激殊恩,遂珍而藏之,以為子孫之寶”。大清禦制松花石硯,現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日本博物館,以及民間流存。
近年來,松花石硯不但煥發出勃勃生機,松花石也做為新的賞石品種出現。它那展現山川神秀的形态、豐富的色彩、溫潤細膩的質地,無不向人展示着無窮的魅力。
(二)清代極盛時期的禦苑賞石
乾隆皇帝作為盛世之君,有着很高的漢文化素養,尤好山水。他在《靜宜園記》中說:“山水之樂,不能忘于懷。”乾隆帝先後六次巡視江南,足迹遍及江南園林精華荟萃的各地,凡有喜愛的園林,均命随行畫師摹繪粉本,攜圖以歸,做為皇家園林建設的參考。一些重要的的建園、擴園,乾隆帝都要參與規劃,表現出行家的才華。乾隆主持修建的園林,包括大内禦苑、行宮禦苑、離宮禦苑。
根據乾隆前三十年的統計,建立、擴建主要的大小皇家園林十幾處,面積達上千公頃之多,代表着中園古典園林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

△ 圖1 “青蓮朵” 清代 太湖石 藏于中山公園
皇家園林中,彙集了各地的優秀奇石。清代禦苑除傳承了明代遺石,又從全國各地搜集了很多名石。乾隆南巡也很經意奇石。根據《養吉齋叢錄》記載:杭州南宋德壽宮遺址,有恭帝趙顯鹹淳年間遺留“芙蓉石”立峰一座,高丈許,具玲珑刻削之緻。乾隆南巡,“嘗拂試是石,大吏遂辇送京師”,置圓明園朗潤齋,改名“青蓮朵”(見圖1),民國時移至中山公園。又據《履園叢話》記載:“揚州九峰園奇石玲珑,其最高者有九,故以名園,相傳皆海嶽庵(米芾故居)舊物也。高宗(乾隆廟号)南巡見之,選二石入禦苑。”以上二石,皆為兩宋所遺舊太湖石。
△ 圖2 “青芝岫” 清代 房山石 藏于頤和園
△ 圖3 “青雲片” 清代 房山石 藏于中山公園
乾隆還在北京西山大量采集“北太湖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米萬鐘遺石“青芝岫”(見圖2)和“青雲片”(見圖3)。此二石俱為産于北京房山的“北太湖石”,萬曆末年,米氏欲運往勺園,因官場變化,存于良鄉。清代被乾隆發現,分别運往頤和園和圓明園。今“青芝岫”仍在頤和園樂壽堂前,“青雲片”已于民國時與“青蓮朵”一同安置在中山公園。
皇家園林置石,除太湖石外,尚有靈璧石、英石、昆石、鐘乳石、珊瑚石、木化石、石筍石等品種。除造形石外,還有紋理石、畫面石等類别。禦苑賞石經過晚清、民國多次戰亂毀壞、丢失,至今尚有百餘尊幸存,供人憑吊與欣賞。
(三)清代皇家的文房賞石
清代文房清玩的審美理念、制作技藝更臻完善。康、雍、乾三期帝王皆具學養、雅好藝術,使文房清玩成為造辦處制做的最大宗物件。同時皇帝也視文房清玩為治世教化的工具,将清代文房的鑒賞與收藏推向頂峰。
△ 圖4 乾隆秋景寫字像
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命大學士于敏中等人,精選内務府所藏諸硯,編為《西清硯譜》。硯譜所著錄硯石,正譜為200 方、附錄為40 方,總計共收錄硯石240 方,包括各種文人石硯。1997 年,台北故宮博物院将本院珍藏,原《西清硯譜》中所列石硯中的95 方悉數取出,舉辦了《西清硯譜古硯特展》,使人一覽古硯風采(參見圖4、圖5、圖6)。
△ 圖5 乾隆禦用硯石
由于康乾盛世的推動,文人印石也呈現出繁榮與輝煌的景象。清代昌化雞血石被皇家封為“印後”,名聲大噪。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宸翰”皇印,通高15.2cm,面闊8.5cm 見方,有紅、黑、黃、白、青等多色,施以俏雕,精巧絕倫。清嘉慶帝“惟幾惟康”寶玺,選用色為栗黃、溫潤亮麗、雞血如絲如縷的方形昌化石,通高14cm,面方7.1cm。這兩方皇印,曾于2004 年回到昌化石産地,浙江臨安展出,一時昌化雞血石家鄉的人們争睹寶玺,盛況空前。
△ 圖6 乾隆禦用印章石
清代康乾盛世,福州壽山的田黃石被尊為“石帝”,用于帝王玺印,受到青睐,原因大緻有三:一是有福(州)壽(山)田(黃)豐的吉祥寓意;二是純正的黃色與皇權象征的明黃正色相合;三是溫潤佳質,無根而璞,稀有珍貴。晚清末代皇帝溥儀,曾獻出的“田黃三鍊章”,就是乾隆禦寶,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帝王收藏的文房石玩中,小型奇石、硯山、山子、硯屏、筆洗、墨床、鎮紙等不計其數,對推動清代文房石的鑒賞與收藏,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影響慧及後世。
民間的賞石文化
民間的賞石文化至清代呈現豐富多彩、繁榮昌盛的景象。文人賞石與皇家賞石交相輝映,形成古典賞石最後的高峰與風彩,留下了标新立異的賞石形态。
△ 圖7 冠雲峰
(一) 園林賞石
清代的江南園林,以揚州、蘇州最為繁盛。清代中期,蘇州園林已成領先之勢,其中“留園”奇石,常為人們津津樂道。“留園”原為明代“東園”廢址,乾隆五十九年(1794)歸吳人劉恕,改名“寒碧莊”。劉恕中年退隐,唯好花石,收集太湖石十二峰置于園内。劉恕在《石林小院說》中寫道:“餘于石深有取,……雖然石能侈我之觀,亦能惕我之心。”将賞石審美與個人修養結合起來。
△ 圖8 瑞雲峰(前)
△ 圖9 瑞雲峰(後)
同冶十二年(1873),官僚盛康購得該園,更名“留園”。留園有着豐富的石景,其中“冠雲峰”(見圖7)為蘇州最大的特置峰石,峰高6.5m,确為群峰之冠。相傳為北宋“花石綱”遺物,明代疏浚大運河時打撈出水的峰石。“冠雲峰”兩邊又有“瑞雲”(見圖8、圖9)、“岫雲”(見圖10)兩峰相配,形成江南園林中著名的奇峰精典。
△ 圖10 岫雲峰
△ 圖11 玉玲珑
“瑞雲峰”、“玉玲珑”(見圖11 )、“皺雲峰”(見圖12)被譽為江南三大名石。“瑞雲峰”是洞庭西山正宗太湖石,高5m 有餘,為“透”之典型。乾隆四十四年(1779)由東園(今留園)移至蘇州織造府(今蘇州十中)内,為江蘇省重點保護文物。現在留園的“瑞雲峰”是留園主人盛康後補峰石。“玉玲珑”也是太湖石,高3m,為“漏”之典型。現存上海豫園“。皺雲峰”是英德石,高2.6m,為“皺”之典型,現存杭州江南石苑。
△ 圖12 皺雲峰
北京是北方私家園林精華荟萃之地,至清中期尤盛,其中“半畝園”,就是園林置石的典範。“半畝園”始建于康熙年間,是賈膠候的宅園,為李漁所建,所疊石山為京城之冠。道光年間由官僚麟慶購得,又增奇石甚衆。據麟慶撰寫《鴻雪因緣圖記》載:“園中所存,尚康熙間物。餘命崇實(麟慶長子)添覓佳石,購得一虎雙筍,頗具形似,終鮮皺、瘦、透之品。乃集舊存靈璧、英德、太湖、錦州諸盆玩,并滇黔硃砂、水銀、銅、鉛、各礦石,羅列一軒,而嵌窗幾。”半畝園中不但有疊山、置石,還辟有奇石陳列軒。
(二) 文房賞石
清代文房賞石,仍沿襲明人精巧的風格,但因資源的涸竭,新石種時有補充,賞玩方法多樣,傳承石更加珍貴。清代徐珂《清稗類鈔》記載:“皖之靈璧山産石,色黑黝如墨,扣之,泠然有聲,可作樂器,或雕琢雙魚狀,懸以紫檀架,置案頭,足與端硯、唐碑同供清玩。海内士夫家每搜之,然佳料不多觀,大率不逾尺也。”靈璧石玩賞方法出新。《清稗類鈔》記:“顔介子所見之英德硯山,則上有白脈,作‘高山月小’四字,炳然分明。其脈直透石背,尚依稀似字之反面,但模糊散漫,不具點畫波磔耳。谛視之,非雕非嵌,亦非漬染,真天成也。”這是罕見的英德文字石。清吳绮說:“英石出韶州府英德縣,峰紋聳秀,扣之有金玉聲為佳,而其要有三,曰皺漏瘦,皺謂紋理波折,漏謂洞壑玲珑,瘦謂峰巒秀峭,備此三者,方見硯山全德矣。”傳統賞石影響猶存。清代謝堃《金玉瑣碎》說:“在長沙劉子厚家有五座筆山,分五色,黃色者卡什楞也,青色者青精石也,黑色者黑晶也,紅色者瑪瑙也,白色者羊脂玉也。彩色斑斓,亦堪雅玩。”清代玩石的色彩豐富起來。
△ 圖 13 清代 靈璧石 藏于西苑
清代廣東屈大均《廣東新語》記:“嶺南産臘石,從化、清遠、永安、恩平諸溪間多有之。予嘗朔增江而上,直至龍門,一路水清沙白,乍淺乍深。所生臘石,大小方圓,裸砈多在水底,色大黃嫩者如琥珀。其玲珑穿穴者,小菖蒲喜待根其中。以其色黃屬土,而肌體脂凝多生氣,比英石瘦削嶄岩多殺氣者有間也。予嘗得大小數枚為幾席之玩。”《金玉瑣碎》中記載:“餘在廣東見臘石,價與玉等及。”清代臘石為新品種,賞玩和鑒評方法與現在相似,價值不菲。
△ 圖14 清代 木變石 藏于紫禁城
清代的賞石著作
清代雖然沒有《雲林石譜》、《素園石譜》那樣的宏篇钜作,卻不乏新穎别緻、真知灼見的賞石新篇,賞石理念更加豐富多彩。
(一) 梁九圖的《談石》
梁九圖為清早期文人,生于廣東,鐘情臘石。他在《談石》中說:“凡藏石之家,多喜太湖石、英德石,餘則最喜臘石。臘揖遜太湖、英德之钜,而盛以磁盤,位諸琴案,覺風亭水榭,為之改觀。……臘石最貴者色,色重純黃,否則無當也。”梁九圖收藏的12 枚臘石各具形态,峰巒、瀑布、峭壁、溪澗、懸岩、陂塘等山水景觀俱全,欣賞時湖光山色盡在眼前,是人生最大樂趣,其他世俗之事不足道也。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講:臘石一要“色大黃嫩”;二要“玲珑穿穴”;三要“肌體脂膩”。又說:“臘石以黃潤如玉而有岩穴峰巒者為貴。”與梁九圖說法如出一轍。可見清代鑒石,因石而異,對黃臘石的形、質、色要求很高。
梁九圖在《談石》中說:“藏石先貴選石,其石無天然畫意的不中選。”這就是我們現在鑒石中所說的意韻。梁九圖對養石之水質非常重視。他在《談石》中說:“澆必用山澗極清之水,如汲井而近城市者,則漸起白斑,唯雨水亦差堪用。”這是養石研究的心得體會。梁九圖在談到賞石陳列時說:“位置失法,無以美觀。……檀跌所置于淨幾明窗,水盤所儲貴傍以迴欄曲檻。”台座石與水盤石要與環境搭配得當,才能盡展賞石之美。梁九圖的賞石法,确有超越前人之處,自然也有啟發來者之功。
△ 圖15 清代 靈璧石 藏于紫禁城
(二)高兆的《觀石錄》和毛奇齡的《後觀石錄》
壽山石品種繁雜。最早提出壽山石 不足觀矣。”這裡論及為傳統賞石之審美。分類法的人,是清代學者高兆和毛奇齡。高兆,福建侯官縣人。康熙六年(1667)高兆回鄉,寫出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壽山石專著《觀石錄》。其中提出:“石有水坑、山坑。水坑懸绠下鑿,質潤姿溫;山坑發之山蹊,姿闇然,質微堅,往往有沙隐膚裡,手摩挲則見。水坑上品,明澤如脂,衣纓拂之有痕。”這是最早的以坑分類。
毛奇齡,浙江蕭山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他客居福州開元寺,寫出繼《觀石錄》之後的第二部壽山石專著《後觀石錄》。書中進一步提出:“以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觀點。後人将這種分類方法稱為“三坑分類法”,為海内外鑒賞收藏家普遍認同,成為壽山石劃分标準,影響深遠。
△ 圖16 清代 太湖石 藏于紫禁城
(三)李漁的《閑情偶寄》與賞石
李漁(1611~1680),号笠翁,生于如臯(南通),為明清之際的奇才。他的《閑情偶寄》是一部生活美學和養生行樂的寶典,其中賞石審美,不乏真知灼見,成傳世之作。
《閑情偶寄·小山》中論道:“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謂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謂漏也;壁立當空,孤峙無依,所謂瘦也。瘦小之山,全要頂寬麓窄,根腳一大,雖有美狀,不足觀矣。”這裡論及為傳統賞石之審美。
《閑情偶寄·零星小石》中又有新論:“貧士之家,有好石之心而無其力者,不必定作假山。一卷(石)特立,安置有情,時時坐卧其旁,即可慰泉石膏肓之癖。王子猷勸人種竹,予複勸人立石,有此君不可無此丈。同一不急之務,而好為是諄諄者,以人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得此二物,便可當醫,與施藥餌濟人,同一婆心之自發也。”李漁勸人賞石,如同治病救人,為免俗的良藥。
△ 圖17 清代 玉石 藏于紫禁城
(四)鄭闆橋的賞石論述
鄭闆橋(1693~1765),題畫文:“米元章論石,曰瘦、曰皺、曰漏、曰透,可謂盡石之妙矣。東坡又曰:‘石又而醜’。一醜字則石之千态萬狀皆從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東坡胸次,其造化之爐冶乎!燮畫此石,醜石也,醜而雄,醜而秀。”闆橋這段精彩的題畫文,似乎在談及畫石法,又像是對前人鑒石法的總結,亦或是論及文人之特立獨行的風骨。不斷被後人引用、論及的這段文字,有着豐富的内容和無窮的魅力。
△ 圖18 清代 靈璧石 藏于紫禁城
清代賞石的發展
清代藝術風尚奢華,追求繁複的裝飾、亮麗的色彩。而清代賞石的形态,也深受影響,表現特征為:
一是新石種不斷發現并成為收藏新寵;二是石頭的質地、色彩的要求越來越重要;三是文房傳統石更加小巧,傳承古石更加珍貴;四是賞石雕琢與修治普遍,文房石質藝術品增多;五是賞石大多配有底座,結構變得複雜,雕飾愈加繁複。
△ 圖19 清代 奇石 藏于紫禁城
内容來源:《中國盆景賞石》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