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微頭條# #我要上頭條#

逍遙遊.北冥有魚
先秦 莊周
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開篇,一戰國散文便展示了中國古人的浪漫主義精神,進而引出了一篇不可多得的中國動畫美作《大魚海棠》。
由于鄙人生于上個世紀七八九十年代中的七十年代末期(原諒我強調末期,男人也怕老啊),那時那刻都受到了日本歐美動畫的極大影響,是以對于大魚海棠的畫風和樂風,都是那麼的熟悉,不過這并不能泯滅中國動畫人的努力和進步,大魚海棠可謂是數易其稿才形成了今天的版本,有好多人都認為大魚海棠在抄襲宮崎駿先生,我覺得有很多的事情都是從模仿開始,這個并不是什麼丢人的事,再加上日本動畫對我們很多人的影響,會有很多人産生這樣的想法,我可能也不例外,但大魚海棠仍不失為一個代表國内動畫高水準的美作,當然我始終認為創意和内容仍然是我們中國動畫人需要不斷去改變和發展的地方。
好了,說了很多與主題無關的話題,咱們書歸正傳,我是一名重度音樂愛好者,但同時我又是一個泛音樂愛好者,說重度音樂愛好者,那是因為我從大學就養成了每個月購買四到五張CD的習慣,為了省錢有時候也會買很多打口帶,音樂的積累從那時候開始;說我是泛音樂愛好者,是因為我聽的音樂非常雜,無論是國樂還是交響樂均在我的涉獵範圍,當然,像我這種音樂愛好者必然會專門研究電影的背景音樂,是以我在觀看大魚海棠的時候,一聽到背景配樂,就想到了宮崎駿,想到了久石讓,但一看音樂監制是吉田潔,就釋然了,這種背景畫風的渲染是吉田潔先生的長項,對于音樂的了解每個人都不同,僅就我個人的喜好,我是非常喜歡大魚的配樂。
宮崎駿先生
左:宮崎駿先生;右:久石讓先生
我聽了很多大魚的版本,純音樂版本和各種演唱版本的,相比而言,純音樂的展現形式更能把大魚那種義無反顧、無悔無言的選擇,沉默的固執和悲怆結局展現的淋漓盡緻,不是否定周深等人的唱功,有這個音樂在足矣了,此處無聲勝有聲,正所謂: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我聽了各種樂器版本的,整體而言西洋樂器中鋼琴其實也還不錯,但是鋼琴過于大衆化,反而失去了獨特的辨識度和情節背景的貼合程度,是以鋼琴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古筝适合行雲流水的風格,過于婉轉的未必适合,特别是悲劇色彩不是古筝的長項;古琴較小的聲音和低沉平穩的音色,不太适合抒發悲喜之情,當然,如上所述,僅僅是一個音樂業餘愛好者的膚淺之言,望各位不要介意。由于自身水準的局限性和對影片的了解,我比較推崇樂器為箫的版本,本來會以為笛子的版本更好,但是細聽之後,笛子的音色有些跳檔,箫的音色更為妥帖,就好像林黛玉的葬花吟,似乎隻有箫能讀出林黛玉葬花時候的悲傷,大魚的舍身報恩,她對生命真的不舍嗎?她對未來真的不舍嗎?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對生命充滿了期望,明知如此,也要報恩,這個決定不易,因為可能是無聲無名的付出,這份悲怆不好表達。
大魚海棠配樂作者:吉田潔先生
當然,不是所有人的看法都一緻,也有朋友說感覺音樂有抄襲之嫌,其實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妥,如果你從日本樂風風格上說會有部分類似之處,但其實吉田潔的音樂和久石讓截然不同,久石讓先生的音樂多為大開大合之作,即便是音樂獨幕喜劇也是類似風格,吉田潔則完全屬于渲染情緒之作,這種音樂大多屬于潤物細無聲的細膩之作,與久石讓先生還是不同的,我們都知道宮崎駿先生動畫作品大多與環保和和平相關,是以宮崎駿通過風之谷的合作才确認了久石讓禦用的地位,長此以往,宮崎駿的配樂風格其實一聽就可以聽的出來久石讓先生的風格,我也承認,第一次聽大魚海棠配樂的時候,我也差點誤以為是久石讓先生的大作,細聽之後才發覺不是。
中國其實有很多出色的音樂制作人,隻是在動畫的制作上,由于經驗和積累的緣故,動畫配樂的傳世之作還是較少(不是沒有,大鬧天宮的配樂實乃精品),坦誠,日本音樂在亞洲地位目前還是無可撼動的,更何況動畫本就是日本非常成熟的商業産業,其相關衍生産業必然是十分發達,起跑線不同,拿中國與之相比有些勉為其難,但我相信希望咱們中國有更多像大魚海棠的影視動畫作品,也希望有更多突破性的作品,特别是動畫電影背景音樂希望有更多中國制作人的身份出現。
備注:文章為原創,文中圖檔均來自網絡,其中第三張圖為本人拼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