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為何要在端午節進行辟邪?

端午節濫觞于春秋時期,是與春節、清明、中秋并列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初隻是辟邪之節,至漢代獨尊儒術後,才加入了紀念屈原等人忠孝節烈品質的内容。端午節當天,人們除以吃粽子、賽龍舟等表達“思賢”之情外,還以喝雄黃酒、戴五色線(長命縷)、懸挂香囊、擺放艾草、張貼靈符等方式來傳承“辟邪”之上古風俗。

古人為何要在端午節進行辟邪?

香囊

那麼古人為何要在端午節當天祛毒辟邪?邪毒又從何而來?這就要從“端午”的原始内涵說起。

端者,物之兩端、時之始末也,含起點、終點二義。

午者,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第七支,本指草木最為枝繁葉茂之時,含至為壯盛之義。

端午者,“午”之“端”也,極壯盛之“端”。有兩層含義:一是說極壯盛之“終端(頂端)”,主要是說陽氣盛至極點;二是說極壯盛之“始端”,主要是說陰氣初發而即将壯盛。兩層含義一體兩端,如硬币之雙面。

古人為何要在端午節進行辟邪?

霜降

一言陽之至盛。冬十月,霜降已始,草木枯黃,龍蛇蟄伏,萬物蕭然,六陽被剝蝕殆盡,時位全為六陰所據,陰達到至盛之時。月圓必虧、水滿則溢,至十一月冬至,一陽複生,經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二月四陽生、三月五陽生,至四月底五月初,六陽全複、六陰全失,百花盛極、百草密極、百木大成,陽氣達到極盛之“頂端”,可謂陽氣頂端之“午”也,故曰“端午”。“午”者盛也,以月言,在農曆五月,故又稱五月為“午月”;以日言,在一甲子六十日之午日(一甲子共五個午日,庚午日、壬午日、甲午日、丙午日、戊午日);以時言,在每天正日當空之午時(中午11點至13點)。午月、午日、午時,都是最壯盛之時。又五者,九五之尊之五也,乃陽位之最高者。五月五日午時,乃一年中之至陽至剛之時,故以該日為節,又稱重五節。屈原殉國,介子推、伍子胥殉義,曹娥殉節,皆至陽至剛之人,又皆在該日,故後世又在該日兼及紀念以上諸賢。

古人為何要在端午節進行辟邪?

曹娥之父五月五日駕舟于舜江迎接伍子胥之魂,失足墜江亡。曹娥哀痛不已,随之跳江殉父

二言陰之始發。至五月五日午時,陽氣達到最盛。陽極必衰,自五月五日午時之後,一陰漸始,百花盛極而凋,蛇蠍蟾蛛諸陰物相繼而出,惠風和暢漸轉向濕熱難耐,淫雨連綿、黴菌不斷,陰日進、陽日退,自五月一陰複生,經六月二陰生、七月三陰生、八月四陰生、九月五陰生,至冬十月,六陰全生,陰達最盛,可謂陰之“午”也。五月五日,實為“陰午”之發端,故曰“端午”。正因如此,古人才以五月為“兇月”,以五月五日為“惡日”,該日諸事不宜舉。孟嘗君田文即被偷生于該日,其母将臨盆,其父田嬰責其妾“勿舉(勿生)”,因“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将不利其父母”(《史記·孟嘗君列傳》),以其乃陰複之日所生,來日将會“陰壯”而克及父母。

古人為何要在端午節進行辟邪?

孟嘗君

三言陰陽交戰陽之受損。一陰既生,必圖其進。陰進,陽并非袖手觀之,而是全力阻擊,力圖遏陰于萌芽,“龍戰(陰)于野,其血玄黃”之時也。其時陰氣從南來,受陽之擋,不能遽進,留連南方,梅雨連綿,易緻澇;而陽氣退居北方,與陰不相容,燥熱少雨,易緻旱。陰陽不和,各生毒邪,瘟疫時有所起。然陰将終進,而陽終不能勝之,陽終受陰之害。陽之受損,實自此始,往後其損漸大。故端午,又有陽受害之發端之義。

五月五日,陰陽交戰,陽衆陰寡,衆陽力阻一陰而終不能勝陰,可知一陰強而重陽弱也,衆陽亦必有殺敵八百、自損三千之傷。衆陽值此神疲志弱、身受重創之時,如再不事前以他法加以驅毒辟邪,則受損更甚。如驅辟得法,或可遏陰邪于未萌、防損傷于未發,《禮記·月令》即雲:“是月(五月)也,日長至,陰陽争,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緻和,節嗜欲,定心氣。百官刑事毋行,以定晏陰之所成。” 是以在五月五日,古人或以艾草編成草人(張天師之型)、草虎懸于門頭,或随身佩挂桃符、天師符、五毒靈符,或指蘸雄黃酒于孩童額頭寫一“王”字,或“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太平預覽》),或“刻蒲劍為小人子或葫蘆形,帶之辟邪”(歲時廣記),都是為了祛毒辟邪。這些驅邪儀式,不過是時刻提醒人們要防患于未然而已,這也是端午節的原始面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