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燭之武退秦師,一個被低估的曆史事件

燭之武退秦師,一個被低估的曆史事件

說起《燭之武退秦師》,想必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這是我們在高中國文教材學過的一篇課文,是春秋時期魯國史學家、文學家丘明左寫入《左傳》的一篇曆史散文。這篇散文記叙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争,燭之武以一己之力,憑借對時局的洞若觀火和過人的辯才,終于使鄭國免于滅亡,其臨危不懼、解除國難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辯的傑出外交才能,為人贊歎。全文形象鮮明,語言優美,層次分明、組織嚴密,說理透徹、邏輯有力。

對于文章内容,筆者就不再過多分析了,隻要背過高中國文課文的人都非常清楚。我們來簡單談談這個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及影響。簡單地講,燭之武退秦師,這是一個被低估的曆史事件。這與其說是一次成功的遊說,不如說是一次成功的離間,它在秦穆公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一顆利益的種子,一顆葬送秦晉之好的分裂的種子,一顆讓秦晉兩國成為世仇的種子。

事件背景

(一)秦晉之好

秦晉兩國為何會結盟伐鄭?這得從秦晉之好說起。

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了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立為夫人,生女伯姬及長子申生。後來,偏居西隅的秦國國君秦穆公為求将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姻,便向晉獻公家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伯姬嫁給了秦穆公做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

燭之武退秦師,一個被低估的曆史事件

晚年的晉獻公昏庸,被美色所惑,寵幸美女骊姬。公元前665年(晉獻公十二年),晉獻公的寵妃骊姬生下小兒子奚齊。奚齊稍長後,晉獻公在寵妃骊姬的枕邊風的慫恿下有意廢掉太子申生,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公元前656年,骊姬用計逼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又迫使另外的兩個有賢名的公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國和翟國避難。公元前651年九月,晉獻公去世,公子奚齊繼位。一直支援太子申生的晉國卿大夫裡克、邳鄭父等人趁機聚衆作亂,把幼主奚齊刺死在晉獻公的靈堂上 。

公元前651年十一月,公子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成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惠公。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元年),晉惠公背信棄義,沒有按照之前的承諾将河西之地的焦、瑕二城送給秦國作為回報,與秦國失和(這就是《燭之武退秦師》裡所說的“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此後,秦晉兩國開戰,惠公戰敗,不得已,将兒子送到秦國為人質,時間在魯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的夏天。這才将兩國的關系修好。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了他。五年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别人,就逃歸晉國。公元前637年九月,晉惠公夷吾病死,其子圉在绛城即位,是為晉懷公。

與此同時,公子重耳經過長期流亡,也被秦穆公招納而至。 秦穆公的意圖,在于幫助重耳回國奪權,以此建立秦晉同盟關系。公元前636年春,因骊姬之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的公子重耳在穆公秦的支援下回晉國殺晉懷公而立,是為晉文公(這就是課文裡晉文公所說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背景)。到這時,秦晉兩國的關系,算是到了頂峰的狀态。秦穆公堪稱是史上“好姐夫”,連續扶持了幾任晉國國君。

晉文公回國繼位後,秦晉兩國關系度過了一段蜜月期。而晉國在晉文公的上司下也像是開了挂一樣,在短短的四五年裡先後勤王周室平定了王子帶之亂、伐衛、伐曹、城濮之戰大敗楚國、主持踐土之盟,實作了稱霸諸侯的大業。在城濮之戰中,秦又出兵助晉,幫助晉文公登上了霸主的寶座。

燭之武退秦師,一個被低估的曆史事件

(二)晉、鄭的舊怨新仇

公元前637年(鄭文公三十六年),晉國的公子重耳逃亡時路過鄭國,至鄭城。鄭文公得知公子重耳将要到鄭城,召叢集臣商議,說:"晉國公子重耳叛父君而逃亡國外,不忠不孝,到什麼地方都不受人歡迎,屢遭饑餓。此不忠不孝的人,我們不必以禮相待!"正卿叔詹勸鄭文公說:"晉國公子重耳有'三助',是天佑的人,将來必得國為君,不可怠慢!"鄭文公不信,問有何"三助"。叔詹回答說:"公子重耳是狐氏女所生,狐與姬是同宗,同宗為婚,出類不凡,必成大材。此一助。自從重耳流亡國外十八年,國内一直不安,無人能管理,是天意等待賢人回國為君。此二助。跟從公子重耳的趙衰、狐偃、介子推等人,皆為當代的英雄豪傑。重耳得而用之,必成大業。此三助。公子重耳有此'三助',将來必得國為君。主公應以禮相待才是。"鄭文公不聽叔詹的勸言,說:"重耳已在外流亡十八年,将近六十歲了,有何做為!"叔詹見主公将無禮重耳,又說:"主公若不禮公子重耳,請将他殺了,以免留下後患。"鄭文公一聽大笑,說:"大夫所言是何道理,一會兒讓寡人以禮相待他,一會兒又讓寡人殺了他。以禮相待有什麼好處?殺了他又是因為有什麼仇怨!"當即下令,讓門吏緊閉城門,不準公子重耳入鄭城。晉公子重耳等人聽說鄭國不讓他們進入鄭城,怒而改道往楚國去了。

公元前632年,晉國和楚國大戰于城濮,結果楚國大敗。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協助楚國一起攻打晉國,是以晉文公把新仇舊怨加到一塊(即課文所說“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在兩年後(公元前630年)聯合秦國讨伐鄭國。

事件:秦晉伐鄭,燭之武退秦師

公元前630年(晉文公七年),為阻止楚國北進 ,晉文公、秦穆公帶兵包圍鄭國,想得到晉文公流亡鄭國時的恩人叔詹,叔詹聽說後自殺了。鄭國人帶叔詹屍體給晉文公,晉文公卻說:"一定得到鄭君才甘心。"鄭文公害怕了,聽從了大夫佚之狐的建議,暗中派燭之武去遊說秦穆公。

燭之武從秦、晉兩國的曆史關系,舊事重提,闡明晉國曾經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并分析晉國貪得無厭的本性,日後必"阙秦",進而觸及了秦穆公的軟肋痛處,使秦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秦。于是秦穆公與鄭國訂立了盟約,還留下了杞子、逢孫、楊孫等人率軍幫助鄭國守衛國門。秦軍撤退後,晉大夫狐偃等對穆公的背信棄義行徑大為不滿,主張攻擊秦軍。晉文公則從大處着眼,認為秦有恩于晉,攻擊秦軍是不仁義的。同時,晉為保持中原霸權,失去秦國這樣一個盟友也是不明智的。晉國看到盟友撤走,知道伐鄭不成,也與鄭國媾和,随後也撤了軍。晉國雖未滅鄭,鄭文公再也不敢對晉國無禮。直到後來鄭穆公在位時,鄭國始終是晉國的重要追随者。晉、秦伐鄭事件就這樣來勢洶洶而草草地結束了。

秦穆公從鄭國撤走時,為了防備晉國吃獨食,就留了一手,在鄭國留了秦軍幫助鄭國守衛國門。而恰恰是這一手,卻為秦、晉交兵埋下了種子,将秦、晉兩國的關系徹底引向了不可調和的深淵。

燭之武退秦師,一個被低估的曆史事件

事件的後續影響

燭之武憑借自己的老辣的政治智慧及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勸退了秦軍,這與其說是一次成功的遊說,不如說是一次成功的離間,他悄悄地在秦穆公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一顆利益的種子。這顆種子正在秦穆公心裡漸漸地發芽生長,穆公試圖往東向中原發展,參與中原争霸鬥争的政治雄心就是澆灌種子的肥料。

(一)崤之戰

兩年後,機會來了。公元前628年(晉文公九年)十二月己卯,春秋時期的一代霸主晉文公去世,公子歡即位,史稱晉襄公。同年,鄭文公去世,公子蘭即位,是為鄭穆公。戍鄭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秦穆公密報,說他們掌握着鄭國都城的城防,建議秦穆公派兵偷襲鄭國,由他們作内應,則鄭國可滅。秦穆公多年以來處心積慮謀求向東發展,這個建議正中下懷,如能襲取鄭國,即可進入中原,分享晉國的霸權。

秦穆公得知晉、鄭兩國國君新喪,看到晉、鄭兩國新君初立,朝堂政局不穩,以為有利可圖,不聽蹇叔等大臣的勸阻,執意要越過晉境偷襲鄭國,乘機吞并鄭國。晉襄公為維護霸業,決心打擊秦國。為不驚動秦軍,準備待其回師時設伏于崤山(今河南省洛甯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險地而圍殲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等人率軍出襲鄭國,于次年(前627年)春順利通過崤山隘道,越過晉國南境,抵達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恰與赴周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相遇。機警的弦高斷定秦軍必是襲鄭,即一面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一面派人回國報警。孟明視以為鄭國有備,不敢再進,遂還師。秦将見機密已洩,杞子逃亡到齊,逢孫、楊孫逃亡到宋。

公元前627年四月,晉國偵知秦軍動向,命先轸率軍秘密趕至崤山,并聯絡當地姜戎埋伏于隘道兩側。秦軍重返崤山,因去時未通敵情,疏于戒備。晉軍見秦軍已全部進入伏擊地域,立即封鎖峽谷兩頭,突然發起猛攻。晉襄公身著喪服督戰,将士個個奮勇殺敵。秦軍身陷隘道,進退不能,驚恐大亂,最終全軍覆沒,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等三帥被俘。随後,在文嬴(文公夫人,襄公嫡母)向襄公請求下,秦國三帥被釋放回國。

燭之武退秦師,一個被低估的曆史事件

(二)彭衙之戰

兩年後,公元前625年(周襄王二十八年春),秦穆公再命孟明視領兵攻晉,以雪崤山戰敗之恥。晉襄公率軍迎戰。兩軍遇于秦西部的彭衙。雙方列陣後,被先轸罷免的車右将軍狼曋率部下二百餘人首先沖入敵陣,殺的秦軍陣腳大亂。晉軍主力随之發起攻擊。秦軍大敗,狼曋戰死。同年冬,為進一步遏制秦國勢力東進,以鞏固晉之霸主地位,晉襄公命大夫先且居率軍聯合宋、陳、鄭軍再度攻秦,相繼攻克秦邑汪(今陝西澄城西)及彭衙後撤兵。

次年,秦穆公親自率軍伐晉,渡過黃河,焚燒船隻,以示決心死戰,攻取了晉國的王官(在今山西聞喜南)及郊(聞喜西)。晉人不出戰,秦軍掉頭向南,由茅津渡再過黃河,到達崤山,收攏埋葬了崤山中秦軍屍骨而還。

這兩次戰役是崤之戰的餘波。

燭之武退秦師,一個被低估的曆史事件

崤之戰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戰役。它的爆發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晉兩國根本戰略利益沖突沖突的結果。秦在崤之戰中心存僥幸,輕啟兵端,孤軍深入,千裡奔襲,遭到前所未有的失敗。從此秦國東進中原之路徹底被晉國扼制,秦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進而"益國十二,開地千裡,遂霸西戎" ,這也算是轉禍為福了。燭之武退秦師,雖然不是崤之戰爆發的根本原因,但也可以算得上是此戰的導火索了。

崤之戰标志晉、秦關系由友好轉為世仇,一直到三晉滅亡。崤之戰後,秦國與楚國結盟,采取聯楚制晉之策,成為晉國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秦、楚兩國則開啟了前後長達四百年的戰略合作。

曆史總是有意想不到的伏筆,一個看似普通的曆史事件,有時候可能就是那隻能引發曆史風暴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