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最近,由網飛出品的韓劇《鱿魚遊戲》全世界爆火。

一時間,國内各種社交平台都在玩椪糖遊戲。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張口閉口都是一句「무궁화 꽃이 피었습니다 」。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可是火就意味着優秀嗎?其實并不見得。

《鱿魚遊戲》能成為爆款,也許隻是當下影視劇匮乏環境下的一種不得已的單項選擇。

<h1 toutiao-origin="h1">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h1>

《鱿魚遊戲》,又名「廢柴版男生女生向前沖」。

被選中參加這個遊戲的人,都是走投無路、背負巨債的人間廢柴。

但遊戲的終點不是彩電冰箱,而是巨額現金。淘汰的人也不會落水,隻是會直接死掉。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鱿魚遊戲》中一共設定了七個遊戲。

第一個其實是正式遊戲開場前的熱身——「打畫片」。目的在于篩選(引誘)參賽者。

遊戲很簡單,孔劉在地鐵站非随機邀人打畫片,隻要把對方的畫片打翻,就能赢10萬韓币。輸的人可以給錢,也可以用身體抵債,挨一個巴掌抵十萬。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打畫片」結束之後,孔劉會發放一張遊戲邀請卡,上面寫有聯系方式。

大部分人嘗到賺錢的甜頭之後,都會心甘情願地咬上這個誘餌。這也是所有人進入這場死亡遊戲的入場券。

參賽者集合完畢,遊戲正式開始。

他們一共需要經曆六道關卡,隻有全部活着通關才能赢得獎金。

第一關,是被鬼臉娃娃抓到你在動就會死的「一二三木頭人」遊戲。

「木頭人」考驗的是反應能力,在遊戲開始前,參賽者還不清楚淘汰意味着什麼。

是以當他們發現真的有人死去之後,人們開始四處亂竄,槍聲、尖叫聲、血液飛濺的聲音混作一團,直接導緻這場遊戲死亡人數超過半數。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第二關,是摳不下來就要死的「椪糖」遊戲。

「椪糖」上一共有雨傘、星星、三角形、圓形四種圖案,參賽者必須在規定時間内把「椪糖」上的圖案完整摳出,工具隻有一根針,失敗者就地處決。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第三關,是輸了就一起死的「拔河」遊戲。

拔河在高空進行,十個人一組,比賽時,每個的手被鎖在繩子上,輸掉的一方會直接掉下去摔死。

但在拔河遊戲中,體力也并非絕對的優勢。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第四關,是好朋友總有一個人要先死的「打彈珠」遊戲。

彈珠遊戲兩人一組,赢得對方所有彈珠的人獲勝。

此前的分組中,組員都是合作關系。唯獨在這場遊戲中,組員之間是競争對手,兩個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因而這一場的人性刻畫最為殘酷。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第五關,是運氣好才不會死的「玻璃橋」遊戲。

一半鋼化玻璃,一半普通玻璃。16個人排隊限時通過,排在隊伍最前面的人死得最早,排在隊伍最後的當然就是主角。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最後一關,就是一對一且隻有一個人能活下來的「鱿魚遊戲」。

在一個形似鱿魚的圖案中,規定一方進攻、一方防守,進攻方若成功進入鱿魚頭部的小空間就判為獲勝,一旦被推到線外就失敗。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最簡單的遊戲,最殘酷的規則。

可以作弊,可以騙人,還可以來一把狼人殺直接夜間刀人,減少競争對手。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男主一路浴血奮戰終于成為最終赢家,赢得了巨額獎金。

但是幾年之後,他才發現當年參加的遊戲不過是一場有觀衆的設計局,而大boss其實一直就在他身邊。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熟看電影三百部的觀衆可能在看到劇情介紹的時候,腦海裡就浮現出了N部電影的集合。

比如欠債廢柴被抓來玩遊戲,這不就是《賭博默示錄》的屌絲一夜豪賭?

隻不過在後者的設定中,賭輸的人并不會直接嗝屁,而是淪為給财閥打工的地下奴隸,徹底失去自由。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賭博默示錄》中的高空平衡木和本片中的玻璃橋也很類似,而且同樣都有變态VIP排排坐,興奮地觀看死亡直播。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而開場玩的「一二三木頭人」遊戲,跟2014年《要聽神明的話》中「一二三爆珠不倒翁」也有雷同。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再比如垂死的老人其實才是大boss,他抓人玩遊戲其實是因為想要重新感悟生活的這種設定讓人最先想到的必然是溫子仁的《電鋸驚魂》系列。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至于以生存遊戲為題材的作品就更多了,2日本名導深作欣二2000年執導的《大逃殺》,可以說是這類影片的開山鼻祖。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大逃殺》以新世紀失業率上升、社會動蕩、青少年犯罪率激增為背景,成年人因懼怕青少年失控而頒布了新世紀教育改革法,試圖通過荒島生存遊戲的方式來控制青少年。

3天時間,42名中學生,一座孤島,一個僅能允許一人生還的大逃殺戰鬥遊戲殘酷上演。

這場充滿血腥味的殺戮遊戲昭示着青春之夢的幻滅,卻也是以成為一場盛大而荒謬的成人儀式。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2012年火遍全球的《饑餓遊戲》,也曾被人稱為美國版的「大逃殺」。

《饑餓遊戲》沿襲了《大逃殺》中青少年被迫自相殘殺的設定,同樣僅能一人生還,但兩者的世界觀完全不同。

《饑餓遊戲》反烏托邦色彩濃厚,更像是現代版的角鬥士故事,還加入了電視直播的形式,同時為了照顧青少年觀衆,影片中的暴力元素也被弱化。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還有去年網飛的年度大劇《彌留之際的愛麗絲》,堪稱大型實景密室逃脫。

三個廢柴誤入平行世界,在這個「彌留之國」裡,整個東京都變成殺戮戰場,隻有玩遊戲才能活下去,輸了就會死。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是以說《鱿魚遊戲》的劇情創意并不算新鮮,這種故事情節無非是另類版本的「楚門的世界」,一場架空世界裡隻手遮天的掌權者對于底層人民人性的把玩。

而想要在這種相同設定中玩得和别人不一樣,無非在于提高遊戲設定的有趣度、競争的血腥度以及人性的考驗度。

但是從播出的劇集來看,《鱿魚遊戲》對于這幾點的發揮還是略為平淡。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鱿魚遊戲》中,七個遊戲的靈感都源于南韓20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兒童遊戲。

特點就是簡單,就算是語言不太通的阿三也能迅速上手。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因而相比《彌留之際的愛麗絲》,它沒有太多闖關遊戲的解謎感。

每道關卡的作用似乎就是用來剔除工具人,保送主角。

通關也不太需要智商,主要靠主角光環和運氣。這也是本片飽受诟病的地方。

但導演很聰明,他利用風格化的造型去彌補缺失的遊戲感。

比如紅配綠的服裝、标有不同圖案的黑色面具、禮盒樣式的棺材、馬卡龍色的幼稚園遊樂場布景,加上詭異的背景音樂……

連道具娃娃的聲音也是童稚的,但她轉身後發着紅光的雙眼卻告訴你這是一場殺戮的角逐。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理應讓人回憶起童年的溫馨場景卻充滿死亡的氣息,這種反差感就比把場景設定在都市、角鬥場、教室更讓人覺得毛骨悚然。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然而,作為以大屠殺為賣點的劇,其暴力與血腥元素也很一般。

與動不動就爆頭的日式生猛相比,本片的虐殺都隻能算小清新的程度。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參與遊戲的角色還沒有引起觀衆共情的情況下就大規模地死亡,而且幾乎都是一擊緻命的死法,很難讓人迅速感到生命流逝的脆弱以及遊戲舉辦者的無情。

當然,這大概也是它能火遍全球的原因,畢竟沒有那麼具有視覺沖擊的場景能被大多數懷着獵奇但又害怕的觀衆所接受。

最重要的是,作為一部考驗人性為主題的劇,在人性考驗的設定這裡其實有點弱。

既不像《電鋸驚魂》裡選的都是十惡不赦的大惡人,也不是無辜被迫來參加邪惡遊戲的好人。

是以男主既沒有像《電鋸驚魂》裡的勞倫斯和阿曼達一樣在遊戲中舍棄自己的一部分學到什麼而蛻變,也沒有不擇手段到讓觀衆在最後猛發感慨,深刻了解遊戲創造者的深意。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男主幾乎次次天降貴人局局躺赢的赢法很難說對他本身有什麼改變,不合常理的老頭很容易就讓人猜出大boss是誰。

最令人難以忍受的還要屬本片吊胃口十級的挖坑操作。

比如遊戲從業人員的來源和背景?偷偷潛入的警察是死是活?李秉憲作為曾經的獲勝者,為何還在給變态資本家打工?

一條重要人物線還沒有跟主角産生交集就直接斷掉,我也是服氣的。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當然,《鱿魚遊戲》創作的初衷是野心勃勃的。光劇本導演就磨了十年才搞出來。

演員陣容也是相當豪華優秀,有南韓兩位重磅級影帝加盟。金敏喜著名前男友李政宰。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宋慧喬著名前男友李秉憲。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還有大器晚成的演技派樸海秀。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友情打醬油的孔劉。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以及氣質冷面美女鄭浩妍(上半年國内大火的P圖練手模闆)。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導演對自己的創作意圖也很坦誠:

小時候玩得最激烈的遊戲就是「鱿魚遊戲」。

隻是在作品中不是孩子,而是大人。我想象征性地隐喻現代的競争社會。

别再吹《鱿魚遊戲》了

作為一部靠氛圍感和演技取勝的生存遊戲電影,《鱿魚遊戲》的成績确實不錯,它創造了南韓電視劇首次在全球Netflix排名第一的紀錄。

但是沒有把握大逃殺遊戲的本質所拍出來的劇隻能是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高開低走的劇情也讓不少觀衆大呼失望。

可無論如何,當國内《奧特曼》因為「暴力畫面」被舉報下架的時候,國外卻在借童年遊戲反思成人世界。

我們與世界的參差在此刻也許不言而喻。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ID:beitao666),麥子熟了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 THE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