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心源(1834—1894),字剛甫,号存齋,晚号潛園老人,歸安(今湖州)月河街人。心源天資聰穎,讀書能一目數行,過目不忘,30歲通九經,尤精:f鄭、許之學。先後拜名儒萬青藜、吳式芳、張錫庚為師,并為前輩名士徐有壬、朱緒曾等引為忘年交。又常與同鄉姚宗堪、戴望、施補華、俞勁叔、王竹侶、淩霞研習學問,有苕上七才子之稱。
清鹹豐九年(1859),心源鄉試中舉,遵例以知府分發廣東,随總兵劉長佑赴直隸鎮壓太平軍,為劉長佑賞識,并被推薦為道員。同治四年(1865),任廣東南韶兵備道,參加鎮壓太平軍餘部。六年,調高廉道。十一年,福建總督李鶴年以心源有佐治之才,奏調赴閩,任福建鹽運使,總辦稅厘通商善後諸局并海防事宜。後置糧鹽道,因與了上司不和,多次被誣陷、迫害,以母親年高為由,請求回家,但兩年之後,其上司仍以鹽務損耗大的罪名參奏,終于被削去官職。返歸故裡後,心源在城東蓮花莊旁辟—小園,取名潛園,園中有四梅精舍、五石草堂等16景,以清曠雅緻聞名。又獨資建升山橋,修複安定、愛山兩書院,修建仁濟善堂,舉辦義學等,衆口稱贊。
光緒九年(1883),山東巡撫張曜以“才堪濟世”、“學識宏深”向朝廷推薦。當時任直隸(今河北省)總督的李鴻章也入奏朝廷,說心源“氣局遠大”、“見義勇為”。不久,得旨恢複原職,交軍機處記名簡放。十九年,被光緒帝召見,并當面誇獎他“著作甚多,學問甚好”。歸途中經天津,染上疾病;次年十一月九日卒于湖州,葬于烏程逸村埠(今湖州鹿山林場一帶)。
酷愛藏書,見到異書,必傾囊以購。僅從廣東南韶運回湖州的圖書就有100多箱,特别是他削職家居期間,趁大江南北兵變紛繁、許多私家藏書紛紛出售之際,收購大量珍貴書籍,其中宋刻本100多種、元刻本400多種。建造3處藏書樓分别收藏:一名甜宋樓,藏宋、元刻本及名人手鈔本;一名守先閣,藏明、清刻本;一名十萬卷樓,藏普通書籍。光緒十四年,清廷修建圓明園,心源特進古書150種、2400卷。朝廷為此降旨給子褒獎。學識淵博,著述甚豐。其中屬于古書源流、金石考證的主要有:《儀顧堂文集》20卷、《儀顧堂題跋》16卷、《續跋》12卷、《金石粹編續》200卷、《金石學錄補》4卷;屬于鑒别所藏書畫的有:《雨宋樓藏書志》120卷、《續志》4卷、《穰黎館過眼錄》40卷、《續錄》16卷;屬于按故鄉風物、補志阙遺的有:《唐文拾遺》80卷、《唐文續拾》16卷、《宋詩補遺》100卷、《小傳補正》4卷、《群書校補》100卷、《吳興詩存》40卷、《吳興金石記》16卷、《歸安縣志》48卷;屬于考證宋史繁衰、黨禁始末的有:《宋史翼》40卷、《元祜黨人傳》lo卷,另有《三續疑年錄》10卷。合署《潛園總集》,共940餘卷。他所刊刻的《湖州叢書》、《十萬卷樓叢書》,在中國近代出版史上也有一定影響。
來源:吳興區人民政府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