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遊客的索道醫生
“對我們來說,高山和地面沒啥差別,雖然海拔不一樣,但都早已習慣。”
“讓更多遊客在千米高空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是我最大的價值。”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徐步雲 實習生 趙萌
你可曾有過乘坐纜車的體驗?穿越雲霧,置身雲端,舉目遠眺,腳下的山川大河一覽無餘。可宋鑫無暇欣賞美景,他是一名索道檢修工,全程手持對講機,不停地報告對索道的巡檢情況。
宋鑫負責的湖南張家界天門山索道,全長7455米,高差近1300米,是世界最長的觀光客運索道,也是國内支架最多和局部斜度最大的索道。
從張家界市中心直達天門山頂,天門山索道猶如一道彩虹飛渡蒼穹,單程坐一趟要花接近30分鐘,甚至能明顯感受到氣溫變化。途中,可飽覽城區景色、田園風光、險峰深壑,如行進在一幅恢弘畫卷中,有“世界第一空中移動觀景長廊”的美譽,無數遊客慕名而來。
美景背後,是宋鑫和同僚們的默默付出。
索道醫生
這麼長、這麼陡的索道,如何才能確定運作的穩定和安全?
“索道檢修必須特别細緻,不放過任何細節。”宋鑫舉例說,公路上一輛車壞了,隻影響車輛本身,其他車輛可以繞道而行。而一條索道無論多長,無論有多少吊箱,都隻是一套裝置,任何一個局部故障,哪怕隻是一顆螺釘松動,都可能造成全線停車,若在運作中發生事故,後果更不堪設想。
這對宋鑫的工作提出了極高要求。7000多米的索道包含的57個支架(其中含3個水準救護支架)、113個吊箱、上中下3個站房、鋼絲繩以及站内的各項裝置,都在他的檢查清單上。
“幹我們這行,要能聽出一般人聽不出的問題,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聽和看,是宋鑫檢查索道是否正常運作的主要方式:走出檢修箱,爬上支架,聽輪子是否有異響,觀察鋼絲繩有無鏽迹,檢測裝置運作溫度,看運動軌迹是否正常。
索道隻有在運作時,才能發現問題。不同于遊客乘坐的封閉式吊箱,宋鑫巡檢時乘坐的檢修箱是開放的,每天早上,他和同僚們會搭乘檢修箱巡檢一圈。
隻要存在一絲異常,宋鑫都會通過對講機向值班上司彙報。可以當場維修的,立即拆卸更換,在遊客入場前完成;晚上遊客下山後,還要再複查一遍。
“汽車每隔一段時間要保養,每個支架也一樣,隻有精心保養,才不會出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宋鑫和同僚都要對所有支架進行全面保養。肩負旅客安全,他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遊客守護人
宋鑫每天都是天門山索道的第一批“遊客”。
早上6點30分,檢修箱準時發車,在正式開放運作前,宋鑫要乘坐檢修箱進行一小時巡檢。
一次巡檢過程中,宋鑫聽到輪子滾動時發出異響。用溫度槍一測,輪子溫度果然比平時高出不少,他立即按照要求,把出現問題的輪子換下來,替換上新的。
回憶起那天的情況,宋鑫說,因為維修,遊客比往常入場時間晚了10分鐘,但隻有100%保證索道能正常運作,才能讓遊客上纜車,這是“必須堅持的原則”。
有時,索道會在運作期間突發停擺。面對應急情況,能否細緻謹慎處理也是考驗。前不久,宋鑫在中站值班,突然發生停電,電源波動不穩,連續跳動了兩三次後,電流突然增大燒壞了中站的空氣保護開關,索道被迫停止運作。
宋鑫當即通過廣播向乘客通報電源故障,安撫乘客情緒,并迅速更換空氣保護開關,10分鐘左右後,索道恢複正常運作。
由于索道運作在露天環境,除了日常磨損,天氣變化也會産生影響。天門山地處高山地帶,常會突然打雷下雨,必須時刻保持警惕。
一次在站房值班,宋鑫突然聽到雷響,跑出站房後,發現烏雲就在上方,雷聲也越來越大。為了防止索道出現安全事故,宋鑫根據雷電天氣索道操作安全規程臨時關閉索道。
“雷雨天氣不是我們能控制的。”雨一直在下,想到幾百人被困在半空中,宋鑫内心十分焦灼。他一直覺察着天氣,30多分鐘後,雷雨變小,索道終于可以開動。
湖南省張家界天門山風景區索道檢修工宋鑫在高空工作
雲端奮鬥者
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的宋鑫,對電路尤為感興趣,做索道檢修工作已經将近5個年頭。
回憶起2016年第一次上支架,雖然配備着安全繩、安全帽、防滑鞋等全套安全保護設施,宋鑫還是感到害怕。老師傅帶着還是新手的他,順着檢修通道,徒手爬上支架頂部,從如何挂安全繩到哪裡危險不能站,一一叮囑。
如今,攀爬支架、在雲端穿梭,已經成為宋鑫的家常便飯。他能一個機靈便從檢修箱翻上索道支架,運轉輪、軸承、螺栓,挨個敲打檢查。
到了夏季,檢修時他的工裝被汗水浸透,但在方寸之間的支架上,宋鑫始終目不轉睛盯着每一寸鋼絲繩從指尖劃過。
“我幹這行不算太久,很多問題還沒見過。”宋鑫說,遇到難題他會主動向有經驗的老師傅請教。有一次檢修中,他發現輪組運作有異樣,敲敲打打卻怎麼也查不出原因,請來老師傅一看,才發現是輪子鏽了。
從零基礎的“小白”慢慢變成合格的索道維修員,宋鑫通過向老師傅學習積累經驗,在日複一日的巡檢過程中記錄每一條問題和心得,将常态化的維修保養資料爛熟于心。
有一次,宋鑫發現下站轉運帶旋轉時,軸承發出異響,他和同僚熟練地将軸承拆開,把出現問題的擋闆拆除,三下五除二就讓軸承恢複了正常。
“對我們來說,高山和地面沒啥差別,雖然海拔不一樣,但都早已習慣”。在雲裡霧裡穿梭,守護着這條7000多米長的線路,宋鑫說,讓更多遊客在千米高空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就是他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