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煦奏折》是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寫的一部史料著作。李煦是康熙的親信,蘇州人,任蘇州織造達三十年之久。有紅學專家考證,李煦之父李士桢是曹雪芹祖母之父。李士桢又将女兒嫁予了時任江甯織造的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李、曹兩家又都是康熙的豪門貴族親信,後雖因被抄家流放而走向破敗,但這個由盛而衰的家族史,即讓曹雪芹演譯成了世界名著《紅樓夢》。由于曹寅、李煦與《紅樓夢》的關聯甚大,故而李煦也成了大家關注與研究的焦點。

《李煦奏折》此書中載有一篇《商人裴永錫等請代奏開採江甯等山内銅鉛折》的奏折,引起小編關注,李煦的這個奏折,主要是向康熙皇帝彙報開礦一事,其中南京地區開采的地方有“上元縣玉驗山,江甯縣胄王山”,這兩地有盛産銅、鉛礦。那麼,這個“江甯縣胄王山”現在何處呢?查閱相關資料得知,原來它在現在的句容境内的九華山西北處。)
據1983年《江蘇省句容縣地名錄》記載:胄王村原有胄山,群衆誤稱胄王山,村名故為胄王。也是當時胄王生産大隊的駐地。(清)金鳌撰《金陵待征錄》中記載:“其支峰曰胄山,以形象名,訛為纣,遂立妲己廟,淫祀何所蔑有”。南宋《景定建康志》卷之十七山川志山阜:“胄山,在句容縣北三十五裡,周回十二裡,高十六丈”。《寶華山志》亦有記載。從地質學上分析,它屬于甯鎮山脈伏牛山中型銅礦的周圍礦點。
在《景定建康志》和較近的《金陵待征錄》中都有記載,它都屬于“句容縣”,既然屬于“句容縣”,為何李煦在這份奏折中說是“江甯縣”的呢?
查閱相關資料得知,胄王山一帶,曆代所屬區域不明,行政管轄變更頻繁。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皆系僻地荒山,并非幹礙民田風水”,說明此處無人居住或很少有人居住,故而得不到有效的管轄而造成屬權混亂,僅從現在的區域演變中就可以看出,有屬江甯縣時期的,今又屬句容縣管轄;二是李煦是蘇州人,像這樣的地方,他隻能聽别人說說而已,無法進行精準判斷。
胄王山一帶多有傳說,如民間流傳的“胄王一座墳,能發江南人。要想得此墓,隻需用寶鏡”。如此看來,這不僅僅是一座墳的陪葬品了,而是其中的多種礦藏資源。“若一開採,則利國利民,甚為有益”,故蘇州織造李煦積極上奏折給康熙皇帝“懇求聖恩”開采,“上以利國用,下以利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