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作者:九州铮史

開篇聲明:本文為筆者原創圖文,歡迎關注@九州曆史雜談 帶給你别的平台所沒有的曆史哲思。

<h1>導言</h1>

“楊家将”的傳奇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将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悲壯、感人“事迹”。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太宗趙光義親征遼國之時,後來在北宋中葉迅速流傳于天下,但故事越傳越神乎,已經偏離真實的故事較遠。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九州配圖:楊家将影視劇照

故事是以宋遼戰争為曆史背景,而宋遼之間的戰争,一般是指自公元979年宋太宗北伐開始,終于公元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一系列宋遼間以燕雲地區領地争端為主的長期戰争。

北宋抗遼、抗金、抗元的曆史,見諸史料頗為詳實,大家也基本熟悉了解,筆者不多費筆墨。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的不是北宋如何抗遼的曆史,而是遼朝内部發生的真實史迹,尤其是著名的蕭太後其此詫風雲、非凡的生平事迹。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九州配圖:蕭太後塑像

遼朝是中國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零九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通過内部兼并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于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國号“契丹”,都城定在上京臨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47年,其子遼太宗耶律德光率領契丹鐵騎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開封),并于汴京登基稱帝,改國号為“大遼”,年号“大同” 。公元983年複更名“大契丹”。公元1007年,遼聖宗耶律隆緒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甯城縣)。公元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複國号“遼”。最後于公元1125年,被原屬于遼朝統治的女真族首領完顔阿骨打所建立的金國所滅。

遼國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開始,到遼太宗耶律德光南下中原建立“大遼”稱帝,兩代先祖披荊斬棘、其功卓著,堪稱文治武功之雄主。但在兩代之後,再到遼聖宗時期的盛極一時,此間遼國經曆了遼世宗、遼穆宗兩代約20多年的陰暗衰敗期,内憂外患不斷,國力大衰,僅穆宗朝,便前後發生了5次謀亂和叛逃事件。

及公元969年,遼穆宗被賬下侍從殺死,遼世宗次子耶律賢被推舉為帝,尊号天贊皇帝,是為遼景宗。景宗即位初期,國内政治形勢嚴峻,危機叢生。在位期間,他勤于政事、孜孜求治,撥亂反正,網羅人才,安撫耶律皇室,重用賢臣如室昉、郭襲,使遼朝出現一陣清明。最重要的一點,他深刻總結了過去多年所發生的政權不穩的根源和沖突,積極向中原政權學習,在遼朝确立了嫡長子繼承制,有效避免了皇位紛争的再度上演。景宗朝的社會改革雖然範圍和成效有限,但為遼聖宗時期的全盛奠定了堅實基礎。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他娶了一位智勇雙全、鐵腕精明的好皇後蕭綽(原姓拔裡氏),一個親手為遼朝締造了近百年之強盛的政治女強人。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九州配圖:遼景宗和蕭皇後影視圖

<h1>主少國疑,危機四伏</h1>

話說遼穆宗被侍從殺死後,近臣蕭思溫,也就是蕭綽父親立即封鎖消息,協助與自己來往密切的耶律賢——遼世宗耶律阮的次子登上皇位,是為遼景宗。遼景宗為感激其恩,先後晉封蕭思溫為北院樞密使、北府宰相、尚書令、魏王,并且娶其女兒蕭綽封為貴妃,僅僅兩個月便正式冊封為皇後。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九州配圖:遼景宗劇照

因景宗從小體弱多病,國事多由年輕的皇後執掌。保甯八年(公元976年),景宗诏集史館學士,此後凡記錄皇後之言,“亦稱‘朕’暨‘予’”,并“着為定式”,将妻子蕭綽的地位提升到與自己等同的程度 。于是在遼景宗的默許下,遼國的多數日常軍政大事均由蕭綽乾綱獨斷。随着時間推移,這個年輕的皇後逐漸顯露出極強的政治頭腦和治國才能,在她的努力下,遼國軍事日漸強盛,政局經濟也步入正軌。

“甲辰,獵于祥古山,帝不豫。壬子,次焦山,崩于行在。年三十五,在位十三年。遺诏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後命。”——《遼史.卷五.本紀第九》

乾亨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公元982年10月13日),遼景宗耶律賢病卒于出獵途中,時年僅三十五歲。在葉隆禮《契丹國志》卷十八中記載:“景宗疾亟,隆運不俟诏,密召其親屬等十餘人并赴行帳。”臨終留下遺诏:“立梁王為帝,皇後為皇太後,稱制。”于是梁王耶律隆緒于靈前繼位,年僅十二歲,是為遼聖宗,蕭皇太後臨朝稱制。

“時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握政,盈布朝廷。後當朝雖久,然少姻媛助,諸皇子幼穉,内外震恐。”——葉隆禮《契丹國志》卷十八

蕭綽首先感受到的是主少國疑的巨大危機感,孤兒寡母如何應對擁兵自重、實力雄厚的二百多個宗室親王的威脅。此外,蕭太後之父蕭思溫于公元970年跟随遼景宗巡獵途中被刺殺,無嗣,是以蕭太後在當時便沒有強大的外戚可以依靠。

<h1>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h1>

曆史上其實也有很多類似的案例,例如秦國宣太後帶領幼主秦昭襄王穩定朝局并開拓嶄新局面,再例如大清朝的孝莊太後含辛茹苦、連續輔佐福臨和康熙兩代幼主坐穩帝位,甚至不惜下嫁權臣多爾衮以安朝局。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九州配圖:蕭太後攜幼主影視劇照

而蕭太後攜幼主聖宗彼時所面臨的情形亦非常嚴峻,有過之而無不及。表面平穩過渡之下實則暗流湧動,朝局波谲雲詭,危機四伏。在這種局勢之下,我們不禁好奇,這個女人是如何化解環繞周邊的危機而轉危為安的呢?又是通過具體什麼舉措成功站穩腳跟的呢?

首先,重用兩個顧命能臣幹将,文用韓德讓,武有耶律斜轸,同時撤換一大批朝臣,此舉有效穩定了内廷。

所謂不廢不立,為了讓朝局煥然一新,同時穩定朝局,蕭太後在吏治或國防方面迅速完成更新換代,大緻如下:

一是,政治表演。在她剛剛臨朝之時,面對滿朝文武百官,說着說着突然放聲大哭,釋放軟弱,可憐兮兮的流着眼淚說:“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在場的宗親貴族都吓壞了,恰此時,兩位顧命大臣耶律斜轸和韓德讓走出班列對其寬慰并發下重誓說:“信任臣等,何慮之有!”其他群臣知道此二人非等閑之輩,于是便都跟着附議了。

二是,鐵腕治吏。在韓德讓和耶律斜轸的輔助和支援下,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順利撤換了一大批朝臣,這些人多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無能之輩、或是貪婪腐敗的害群之馬、抑或是不能忠誠侍奉新朝的别有用心之人。

三是,慧眼識才,迅速在重要位置完成布局。蕭太後為籠絡韓德讓,使其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私下對韓德讓說:“吾常許嫁子,願諧舊好,則幼主當國,亦汝子也”。至此,韓德讓處于監國攝政地位(關于蕭太後與韓德讓之間的绯聞因未見諸正史,本文不作考證和詳解)。統和元年(公元983年),蕭太後在韓德讓支援下借鑒漢法,建立類似中原政權的官僚體制,加封韓德讓為開府儀同三司,兼政事令,形成了以韓德讓為首的文臣體系。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九州配圖:韓德讓影視劇照

四是,在宗親管理上,她重用同為顧命大臣的大将耶律斜轸為北院樞密使(國都中京大定府),負責管理内政事務尤其是嚴管和監督宗親貴族勢力。同時為了籠絡和強化與耶律斜轸的紐帶關系,将自己的侄女許配給耶律斜轸,使其成為宗親加外戚。此外,還讓遼聖宗耶律隆緒與耶律斜轸在蕭綽面前互相交換弓箭鞍馬,相約結為朋友,進一步強化紐帶,團結内部勢力,這是後話。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九州配圖:耶律斜轸影視劇照

五是,穩固邊防。在國防上,當時宋、遼邊境戰事頻仍,“邊防未靖”。遼國邊境最主要的威脅來自于一直夢想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北宋朝,于是她安排耶律阿保機的親弟弟、忠心耿耿且謀勇雙全的軍事奇才耶律休哥在南京(今北京)留守,總管南面軍事,加強邊防。耶律休哥在駐守幽州之時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寬以待民,二是嚴以整軍,把幽州境内治理的非常好。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九州配圖:耶律休哥影視劇照

通過上述五個方面的強力運作,一時間朝野氣象一新,形成了以蕭太後為政權核心,能臣幹将精誠團結的大好局面。

其次,嚴令諸王不得私相聚會、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得出門,并設法解除他們的兵權,此舉有效斬斷了宗親貴族的互相聯系,扼制了宗族和擁兵外臣的合謀造反的可能。

蕭太後的鐵腕還不僅僅如此,最能展現她強勢特點的一件事便是她成功解除了宗親貴族的兵權。

大家都知道,對于一個政權要長期穩定維系的話,那兵權上的集權是絕對不能大意的。在當時,蕭綽對于兩百多個宗親貴族手裡各自擁兵的現狀憂慮不已,兵權分散問題如鲠在喉,夜不能寐。最終她采納了韓德讓的建議,采取了步步為營、環環相扣的三部曲:

先是“禁足”:向宗室親王頒布了一道嚴令:“諸王歸第,不得私相宴會”,禁止諸王之間不得私相聚會、宴請,而且無朝廷召喚不得出門。

緊接“納質”:為了讓諸王謹守禁令,蕭太後又以邀請諸王至親到宮中遊玩為由,實則是順勢短暫扣押為人質。此舉同時讓宗室親王們有所顧忌和掣肘,再不敢輕舉妄動。

最後“削兵”:在完成“禁足”和“納質”兩步鋪墊之後,蕭太後認為時機成熟了,于是便下令完成軍隊的整編改制,順利解除了宗親貴族的兵權。

通過上述三個有預謀的步驟,蕭太後成功消除了諸王兵權,解決了内部奪位的最大隐憂,有效扼制了宗族和擁兵外臣的合謀造反的可能,堪稱齊偉之舉。

再次,大赦天下,文武官員各晉爵一級,有效收攏臣民之心,此舉一定程度穩定了社會士族和底層群衆基礎。

蕭太後在完成前述這些神操作之後,在穩固政權上取得了關鍵的成果。但實際上,那些被罷免的官吏,還有被奪兵權的宗室親王們,還是很有可能煽動和影響甚至左右國内的百姓民心走向。于是在完成上層建築的建構之後,蕭太後于遼聖宗即位次年,即公元983年,宣布改元統和。遼太宗耶律隆緒率群臣百官尊奉皇太後為承天皇太後,群臣則為皇帝上尊号為天輔皇帝,同時宣布大赦天下,所有文武百官各晉爵一級,任命樞密副使耶律斜轸為守司徒。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九州配圖:大赦天下

别小看了這一招,對于普通百姓來講,大赦天下可是皇帝對于底層人民的莫大恩澤;而對于百官而言,加官進爵意味着權力、俸祿和榮耀的進一步提升。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收攏了臣民之心,穩定了社會士族和底層群衆基礎,讓煽動和想借民心左右政權走向的有心之人無處使力,不可謂不高明。

第四,舉國之力全力一擊,打赢自衛反擊戰,徹底穩定政權根基和君臣民心,為即将迎來的全盛時期夯實了基礎。

公元986年,就在遼國内部剛完成政權交接過渡之後不久,宋太宗趙光義采納了雄州賀令圖建議,以遼帝年幼、承天太後蕭綽攝政且與韓德讓有通奸之嫌、内部不穩為可乘之機,決心分兵三路北伐: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率主力軍10萬人出雄州(今河北雄縣);中路以田重進率軍出飛狐(今河北涞源);西路令潘美、楊業等率軍出雁門。企圖三路齊發,以東路牽制遼軍主力,待中、西路奪取山後諸州後,轉兵東向,三路合圍幽州。

其實彼時的遼國已基本完成權力過渡,君臣協和,政治賢明,并不存在什麼可乘之機。但趙光義卻信以為真,不顧參知政事李至的反對,不顧糧草、軍械缺乏、北伐準備不足的實際情況,不和群臣商量,随即決定對遼用兵,兵分三路大舉北伐攻遼。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九州配圖:宋遼第二次幽州之戰示意圖

趙光義把遼國的最高權力交接當作機會,其實是根據主幼母寡以及韓德讓與蕭太後有暧昧關系而百姓不滿的“假情報”來的主觀臆測。筆者甚至懷疑,這些假情報是駐守宋遼邊境的耶律休哥故意放出來,目的就是要示弱于宋,麻痹宋軍,待機一戰。

這樣的情形下,戰局走向可想而知。面對宋軍大舉進攻,遼蕭太後與三駕馬車(即韓德讓、耶律斜轸、耶律休哥)謀定而後動。先是親臨幽州,偕遼聖宗禦駕前線指揮抗擊。接着采取集中兵力先敗東路宋軍主力,再及其他各路的方略,由耶律休哥率優勢兵力乘曹彬孤軍冒進、又缺糧草之機,襲擾疲敵,迫其退軍,并追至岐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将其擊潰,緻使宋軍主力盡殁。此戰便是著名的岐溝關之戰。繼而派都統耶律斜轸率軍10萬,對中、西路宋軍迎頭反擊,順利收複蔚州、飛狐、寰州、朔州等失地,俘獲了北宋名将楊業(楊業不願投降,絕食以示忠貞,後被割下首級傳示遼軍以激勵兵士,楊家将故事的由來,在此不作展開)。于是走投無路的趙光義放棄雲、應之地,率領殘軍撤回代州,對遼的北伐就此失敗。

至此,遼朝舉國之力全力一擊,打赢了對宋的自衛反擊戰,徹底穩定了政權根基和君臣民心,蕭太後和遼聖宗的威望急速攀升,為即将迎來的全盛時期夯實了基礎。

<h1>文治武功,盛極一時</h1>

“天下大事,無非人事”,蕭太後通過一系列“銷魂”的操作,不僅整頓了吏治,而且消除了宗親擁兵的威脅,成功站穩了腳跟,建立了強而有力的權力秩序,朝野上下一派團結、清明之氣,生機勃勃。

在達成轉危為安、穩固政權根基之後,蕭太後攜幼主遼聖宗勵精圖治,着手大刀闊斧的改革,鼓勵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同時強化軍隊訓練和建設,由此百姓漸漸富裕,國力顯著增強。到了公元1009年遼聖宗親政後,遼朝已進入鼎盛,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一展盛況。

人口方面——根據人口統計學中複利公式大緻測算,遼穆宗時期遼國人口約380萬,而到了聖宗時期的統和十八年(公元1000年),其全國人口約達到了600萬,增長迅速。

經濟方面——遼朝的畜牧業十分發達,其牧業經濟在聖宗朝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牧業的強盛,不僅是牧民的生活來源,也是遼朝之是以武力強盛、所向克捷的物質條件。同時,聖宗朝鼓勵農桑,鼓勵人民開辟荒地,若成功開辟農地可免租賦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遇到兵荒、歲饑之年,采取減、免賦稅的方式與民生息,例如公元991年遼聖宗時期,“诏免三京諸道租稅,仍罷括田”。聖宗時期,遼國經濟實力非常可觀。

軍事方面——為防止高麗與北宋結盟,進而威脅遼朝東部。蕭太後于公元993年-1009年間先後發動了三次遼麗戰争降服了高麗,最遠攻入高麗開城。公元1004年,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吓得腿軟,想遷都南逃了事,可見當時遼朝的軍事實力有多強。但後來因宰相寇準堅持而親至澶州(今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鋒,雙方進入僵持階段。遼軍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宋真宗于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贈遼歲币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史稱“澶淵之盟”,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後遼聖宗結好西夏,而西夏也搖擺于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局勢。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九州配圖:遼、宋、西夏三國鼎立

疆域方面——遼朝在遼聖宗朝進入全盛時期,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的宋朝相對峙,形成南北朝對峙之勢,《遼史》稱“幅員萬裡”。

文化方面—— 在文教方面,遼聖宗積極向中原先進制度和文化學習,實行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同時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同時,中原道教思想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極為廣泛的傳播。

綜上,經過蕭太後的大力改革和勵精圖治,遼國實作了近百年的強盛期,這在遼國兩百餘年的曆史上是無比輝煌的成就。

<h1>結語:</h1>

本文通過上述的鋪陳和分析,為大家還原了一位智勇雙全、鐵腕精明,親手為遼朝締造了近百年之強盛的政治女強人——蕭太後。曆史上對其評價雖有褒貶不一,但均無法否定其對遼朝的豐功偉績以及對豐富中國古代曆史的貢獻,下面三位史家或學者對她的評價相對客觀,比較有代表性。

陳大任在《遼史.後妃傳》中這樣評價:後明達治道,聞善必從,故群臣鹹竭其忠。習知軍政,澶淵之役,親禦戎軍,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将士用命。聖宗稱遼盛主,後教訓為多。

袁騰飛這樣評價:她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一般來講在評書演義在戲劇當中就把她刻畫成一個奸詐陰險的婦人,實際上這對她的形象應該說是不公平的。

王立群這樣評說:實際上蕭太後這個人不是一個簡單的人,她是一個懂政治的、有豐富的從政經驗的女人。以她老道的政治手段,迅速的完成了政權交接。

遼景宗病逝後,蕭太後如何攜幼主力挽狂瀾,締造全盛!導言主少國疑,危機四伏如何轉危為安,站穩腳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結語:參考資料聲明

九州配圖:蕭太後影視劇圖

蕭太後攜幼主聖宗轉危為安,力挽狂瀾,不僅結束了遼朝初年皇位争奪的車輪戰之後,讓政治回到了穩定的軌道上,而且通過勵精圖治帶領遼朝進入全盛,堪稱遼朝的中興之主。我們讀史,不能受意識形态的過多幹擾,應盡量客觀的去看待。

<h1>參考資料</h1>

1.《遼史》

2.《契丹國志》

3.《宋會要》

<h1>聲明</h1>

1.圖檔多源于網絡,首先感謝圖檔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2.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和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讨,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