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書記安守訓 揮别小甘露 是件很難的事

作者:大河網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舒娜 通訊員 賀德敬 高紀才/文 圖

2018年4月15日下午,濮陽縣習城鄉小甘露村黨支部書記魯世周将一份有着3708名村黨員和群衆簽名和按着紅指印的留任書,鄭重地交給了該村駐村第一書記安守訓。并指着其中幾處說:“這個最小的指印是劉美家剛出生一個月的孫子按的;這個最清晰的指印是趙香竹按的,她雙目失明,名字是他人代簽的;這個稍輕的指印是魯守法的,他剛幹農活,手沒來得及洗就簽了字按了印,最後兩排是小甘露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安守訓看着聽着,鼻子一酸,淚就出來了。然後,他徑直跑向村委,接下來,全村人聽到了村委大喇叭裡他的話:“鄉親們,我不會,也不能走,我要待到小甘露村慢慢變好,村上全部脫貧才會離開。”

……

第一書記安守訓 揮别小甘露 是件很難的事

依傍着滔滔黃河的小甘露村 。

一個村與一個人

這個村,叫小甘露村。小甘露村位于濮陽縣習城鄉,在豫魯兩省交界處黃河下遊的灘區北側,僅距黃河一公裡,與山東省隔河相望,2016年前,是濮陽市最大的灘區貧困村。有村民近4000人,耕地5600畝、林地400畝、池塘300畝。村子美麗而多難,小浪底水利工程竣工前,每到汛期小甘露村都面臨被黃河吞沒的危險,往往是十年九淹,多少年來,一直被貧困困擾。

這個人,叫安守訓,濮陽市警察局華龍區分局民警,小甘露村駐村第一書記。

安守訓,從2016年6月21日入駐小甘露村,至今,四個多年頭。這期間,他頂風雪,冒寒暑,踏泥濘,夙夜兼程,步履匆匆。安守訓傾力推動與全面指導着小甘露村的脫貧攻堅和挖掘保護曆史文化的各場戰役。今天,小甘露村徹底告别了貧困。而年僅39歲的安守訓,以人生最好的年華,換得小甘露村最幸福的容顔,房子新,環境美;他以一腔熱血激活了村裡的百業興,村民有事幹,有錢賺。

這個村可謂千年巨變,這變化,寫在了小甘露村每個村民的笑臉上;這個人變得皮膚黝黑人消瘦,并新增了半頭白發。

“昔日甘露落河灘,十年九年淹,家家是危房,戶戶無餘糧,橋斷路不通,生活全靠天。

無村室、無新房、學校爛、路常斷,村裡光棍成大片……”這是從很早起,村裡老藝人常常落着淚吟唱的蓮花落。“如今濮桑間,美名處處傳,吃穿不用愁,危房變新樓,校院傳歡笑,人才往回流,閑懶知了羞。小病不出村,大病看得起,人居環境好,青灘綠水俏,感謝黨恩情,圓了千年夢。如今小甘露,人人比趕超,撸起袖子幹,勤勞傳孝道。”這是今天村裡老藝人臉上堆着笑吟唱的蓮花落。

這四年,小甘露村變化翻天覆地:補齊了一塊塊發展短闆,解開了一個個脫貧死結。村上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部完成,危房全部改造或修繕,村裡137條胡同,12條道路全部硬化,優秀傳統和紅色文化被充分挖掘,建立了學校和工廠,不少外出的家鄉人紛紛返鄉創業,養殖、種植業和工業産業蓬勃發展。村民富足,百業興旺,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村上年集體經濟由零提升至23萬元,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不足4000元上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14991元,村民們有了足足的底氣與自信,這是小甘露村有史以來第一次。

第一書記安守訓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要走了。村民不舍揮别,要走的人也不忍揮别。

黃河濤聲依舊,小院蟬聲如鳴。

2020年4月19日上午,有着60年黨齡、81歲的小甘露村原村支部書記趙鐵剛,在自家院子裡琢磨着給即将離開的駐村第一書記安守訓寫信——這封信,他是受了全村67名黨員和3708村民的委托。陽光下,他的回憶一幕幕,可是,有個故事他沒有忘記。

那是2016年6月3日上午,正在濮陽市人民醫院調解醫患糾紛的安守訓接到了局黨委的電話通知,選派他為濮陽縣習城鄉小甘露村第一書記,并交代盡快完成工作交接。随即,安守訓對一起參與調解工作的濮陽市人民醫院副書記陳水懷時說:“陳書記,我即将任駐村第一書記了,咱醫院能否為我所駐的貧困村免費解決一批老人的體檢問題。”陳水懷滿口答應了,而當他知道安守訓所駐的村是小甘露,當即拒絕。陳水懷直言不諱:“濮陽市轄區内别的村都好說,就是小甘露不行,我了解村上情況,這個村不但因土地糾紛與鄰村發生過沖突沖突,還有長期兩委班子不健全,是濮陽市有名的貧困村和亂村,還是敬而遠之。送你句話:推掉這個駐村第一書記,若無法推掉,駐村期間不求有成績,能穩妥傳回即是大成績。”此時,尚未正式赴任的安守訓沒有想到,小甘露村竟然“名聲”在外。

勇于挑戰和突破自己的安守訓,有着天生的倔強。面對将要上任的第一書記崗位,他誓言:我在任期内一定扳回小甘露村在外的好名聲:“不破樓蘭終不還!”

老支書趙鐵剛的信寫了一整天,最後沒有忘記交代:四年過去的今天,小甘露村已是富足、和諧、忙碌的美麗村莊,且名聲遠博。

第一書記安守訓 揮别小甘露 是件很難的事

第一書記安守訓與村民同勞動。

千年厚積小甘露

2016年6月21日,酷暑熱陽開始的第一天,安守訓踏進了小甘露村,這是他第一次接觸農村工作。村上轉轉,從東到西,村裡村外,村子很美,像極了容顔秀麗的姑娘,隻是氣色暗淡,沒有精神氣。這裡土地貧瘠,交通不便,加上受水患影響,多少年來,村子一直深陷貧困。全村973戶中有485戶1264人在貧困線下掙紮。

“一圈轉下來,我的心像被扯拽着,疼得很。可是,瞬間就好了。村子不窮讓我來幹啥?扶貧,哪有容易的路子走?”安守訓暗下了決心,要把小甘露村的幸福扛在自己肩上。

每天清晨5點鐘,安守訓準時跑步到黃河岸邊晨練。有一天,他被渾厚悠長的黃河号子聲帶到了九曲黃河沖積的甘露灣。原來吼黃河号子的是位年近七十的老人,他住在附近村子,叫魏永亮,曾是位老艄公。

“我在黃河邊過活了大半輩子,劃船接送往來百姓幾十年。咱黃河邊兒的老百姓福來源于水,禍來也源于水,小浪底黃河水利工程完成後,這裡的百姓少了水患,但卻沒有擺脫貧窮,窮日子咋就沒個頭兒。”魏永亮老人對安守訓說:“小甘露村是黃河灘最窮的村,也是窮人最多的村,更是黃河灘脫貧任務最重的村,灘區有個說法,小甘露村若是脫了貧,黃河灘就不會有窮人了。年輕人啊,扶貧先扶心,你若讓小甘露村富起來,黃河灘就換了天。”

安守訓久久蹲在黃河邊,想着老人的話。河風卷着波浪滾向天際,濤聲此起彼伏。安守訓的内心洶湧澎湃:一定要讓這奔騰不息的滔滔黃河水,成為小甘露村幸福的源泉。

安守訓開始全面摸底。

2016年7月,天老下雨。安守訓披着雨衣,穿着雨鞋,白天晚上挨着進到村民家裡走訪、談心。經過調研,安守訓發現,幾乎所有的貧困村民都有一個特點,思想窮。村民因窮看不到希望,沒了自信,提不起心勁兒。

這不行!不是有了希望才提着勁頭幹,是提着勁頭幹才會有希望!

初來乍到,安守訓時常還聽到村民們的風涼話。“送些米面油,再喝幾頓酒,做個樣子轉身走,這就叫扶貧吧。”“這會兒恁提勁兒,呆不長,不信走着瞧……”

貧困村的帽子多少年沒摘掉,群衆麻木了,黨員們也在觀望,他們認為安守訓的到來不過是走走過場。聽到這些,安守訓啥也不說,反而樂呵呵地跟村民打招呼,跑村民家裡聊天。他心裡明白,老百姓隻看真格的,喊口号、表決心,沒用!

鑲嵌在黃河岸邊的小甘露村,在黃河的哺育下,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曆史。從小甘露村悠久的曆史價值中挖掘村民們的文化自信與自豪感,成了安守訓開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第一書記安守訓 揮别小甘露 是件很難的事

小甘露村的村名源自于《道德經》中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山海經》記載上古時期這片土地盛産九尾白狐,它不僅是莊周釣于濮水、師延東投之地,還是禅宗一支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的出生地,它曾隸屬于青丘、離狐和南華。從《水經注》上記載,濮水系指源于黃河、濟水的兩支在長垣彙合後東流至東明、濮陽的一段,這段濮水是“桑間濮上”之濮,是“師涓受新聲”之水,還是濮陽得名之源。“桑間濮上”意為桑間在濮水之上,為古代衛國地方,即為濮陽。“桑間濮上”是“濮陽”的文化源頭,濮水河仍在流淌,但“桑間”卻難覓求。

“在村裡生活了一輩子,我是看着村西南地裡的那棵年代久遠的老桑樹長大又變老,但是怎麼就沒有想到這棵老桑樹竟有這麼大的價值。安書記有雙慧眼啊,他一來就盯上了這棵大樹。”95歲的村民魯尚山老人提到的這棵老桑樹:樹幹很粗,樹冠龐大,滄桑遒勁,但年代不詳。安守訓想,曆史上黃河水泛濫改道,灘區内竟能留下這樣一顆古桑樹,一定是個傳奇。他先邀請濮陽市林業部門的專業人員對古樹進行勘測,古桑樹樹圍2.8米,樹冠15米。林業部門人員表示,根據桑樹生長規律,能夠達到如此樹圍,在濮陽市乃至中原地區都是前所未有。随後,安守訓走訪村裡80歲以上村民和對桑樹所處地形條件進行研判,初步判斷古桑樹的樹齡超過了1000年。勘測結束後,濮陽市林業部門當場決定對小甘露村的古桑樹進行撥款挂牌保護。接着,他又邀請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劉小江來到村裡對古桑樹進行多方位研究,以便從中挖掘出小甘露村更多的曆史故事。經過多方多天研究,劉小江提出:“儒家文化落衛地,衛風傳承古桑載”,這顆古桑樹,是黃河流域生态保護的活化石,一定要保護好,從做好小甘露村文化扶貧工作,來推動脫貧工作的早日完成。

接着,安守訓又召集全村70歲以上村民召開座談會,進一步搜集小甘露村的曆史沿革和文化傳承。除了小甘露的村名淵源和千年古桑的挂牌保護,細心的安守訓還找來證據确定了魯姓是當地的古老的原居民。

小甘露村有魯、侯等姓13個姓氏,其中魯姓占村莊人口的70%,魯姓老人們稱其先祖是在明朝從山西洪洞縣遷過來,村内族譜也是如此寫的。當安守訓領着魯姓老人們來到魯姓祖墳的石碑前,指着碑文一一告知,這塊石碑立于1368年,即是明朝建立的第一年,而當時整個濮陽地區經過戰亂僅有8姓,而立碑時碑主人已逝世近300年,碑主人北宋中期已在小甘露村長期生活,而族譜卻是近代補寫,600多年前的石碑和近代的紙質族譜那個更靠譜?小甘露村的魯姓群衆不但不是山西遷民,而且是中原地區的古老原住民。

村裡的魯姓老人們開始對這位有才華敢作為的年輕書記信服和佩服。

安守訓得空就向村民講小甘露村的曆史沿革和發展淵源,還積極倡導搞魯氏文化研究。

“安書記倡導對古桑保護建設和魯氏文化研究,極大地鼓舞了小甘露村民的文化自信和緻富信念,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基礎。”河南省魯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魯占盈說。

2020年4月19日,正是時令節氣中的谷雨,來自豫魯兩省20餘個魯姓村莊的代表聚集在村西頭的千年古桑樹前,擺起了碩鼓。他們要趕在“谷雨”求今年的五谷豐登,以傳統魯氏拜祖儀式,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周後,安守訓接到濮陽市文化部門通知,《小甘露村名故事》、《桑間濮上來源》和《颛顼制曆台傳說》均被準許為濮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小甘露村,這個黃河岸邊的古老村莊,淤積的文脈被打通了,那千年流淌的文明與滔滔黃河相連,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裡被激活,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2020年3月11日,住在濮陽市城區的93歲退休校長魯明健把自己一個月的終身俸讓兒子魯世京幫他購置一批防疫物品送到小甘露村交到第一書記安守訓手裡。這幾年,魯明健老人健忘了很多人和事兒,可老人記住了安書記。原來,安守訓在搜集整理小甘露村紅色故事中,發現小甘露村的群衆在解放戰争中支援劉鄧大軍渡黃河的故事,經調查,目前,當年少年兒童團成員中還有13人生活在小甘露村,平均年齡88歲,而魯明健老人就是當時少年兒童團團長。沒多久,安守訓整理出了《小甘露村少年兒童團員的烽火歲月》。魯明健老人将這篇文章壓在了玻璃闆下,品讀回憶那段紅色記憶。

小甘露村東頭就是當年劉鄧大軍過黃河時的一個渡口。據村上85歲的魯善嶺回憶,1947年,劉鄧大軍過黃河時,小甘露村的少年兒童團先後組織300餘人,為劉鄧大軍拉船。他記得,當時他和村裡140餘名少年兒童團員、群衆,将一條三四十米長的大船拉了足足5天,才将船拉進黃河裡。當年的少年兒童團員在世的僅有13人了。安守訓讓老人們參與力所能及的工作,讓他們出面協調鄰裡糾紛或家庭沖突,定期組織傳統教育課,每月輪流為村上國小講解小甘露村的曆史故事,從民國時期的陳舊往事,到建國後各個階段的發展曆程,特别是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小甘露村少年兒童團的事迹,同學們聽得如癡如醉。村國小魯樹同學說:“聽爺爺們講故事,才知道英雄離我們這麼近,才知道我們小甘露村很了不起!”

随後,在安守訓倡導與帶動下,挖掘小甘露村的曆史淵源、古桑樹保護、魯氏文化研究、紅色文化少年兒童團等等……安守訓融入到了群衆當中,很快把群衆的心擰到了一起,接下來就是如何幫助村民緻富。

豐富的曆史文化淵源,為小甘露村打造文旅古村,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第一書記安守訓 揮别小甘露 是件很難的事

2020年8月,為小甘露村考入大學的12名學生發放助學獎勵金和拉杆箱。

讓産業扶貧挑大梁

為科學地規劃發展小甘露村,安守訓十幾次往返河南大學,用誠心感動了中國減貧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田豐韶教授,讓河南大學全程支援與參與小甘露村的智力脫貧工作。河南大學智囊團隊利用大資料為村莊制定出詳細的發展規劃,小甘露村還成為了國家級課題“扶貧開發過程中的貧困農戶行為研究”項目觀測點。

小甘露村人大多靠土地為生,傳統種植,一年兩季糧食:小麥、玉米。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村上出外打工有600多人,涉及400多戶。村内缺少産業支撐,有強烈想脫貧的村民,苦于沒有資金。曾有返鄉的村民在村上投資過項目,終因受限于交通、市場和營商環境,導緻血本無歸,無人敢提發展産業了。

安守訓駐村後,與村黨支部書記魯世周開始與黨員和在外發展的鄉賢溝通座談,首先把脫貧攻堅與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機結合,發揮好在外鄉賢的積極性,增強支部和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戰鬥堡壘和模範帶頭作用,營造好小甘露村産業發展的良性氛圍。

該村村民魯喜盈在外地承包建築工程,用工上百人,熱心村上公益事業。2018年5月,安守訓聯系魯喜盈,并輾轉多地見到了他,告知他家鄉正如火如荼搞脫貧攻堅,跟他講了回鄉創辦企業優惠政策及用工優勢。魯喜盈被打動了,他核實了解情況後,積極地做了準備工作,于同年12月,在小甘露村投資千萬元,建成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廠,企業不僅大量使用當地的原材料,而且安置了本村和附近村莊近百名村民就業。兩年後的今天,成為當地知名食品企業,産品暢銷省内外。在魯喜盈的帶動下,村民魯亞雲、孟亞茹夫婦将在山東的假發加工廠也搬回小甘露村,用工30餘人。随後,小甘露村家具廠、服裝廠、雨衣廠、中醫貼加工中心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陸續在村莊紮根成長,将村莊和周邊的閑散勞動力吸納其中就業。

第一書記安守訓 揮别小甘露 是件很難的事

小甘露村群衆采摘喜人的金銀花。

“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方法,提倡貧困戶與企業捆綁經營收入,做好項目精準”,這是安守訓“産業扶貧”的創新理念。

安守訓與村委班子成員,繼續乘風破浪,通過協調,2019年8月,小甘露村村集體投資20萬元成立金銀花深加工中心,讓脫貧村民種植金銀花,企業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免費提供種苗,并統一收購。金銀花收獲後,其收入将每畝最低達到7000元。目前,已有120戶群衆的500餘畝土地接受種植金銀花,預計年收入300餘萬元。同時,村集體引導群衆種植了50畝中藥材作為新的産業試點。

在繁雜的工作中,安守訓強調“授人以漁”:針對小甘露村多以種植糧食作物和養殖羊、豬為主的現狀,安守訓邀請農業種植、養殖專家來村進行指導,以培養種養能手、經營能人,推動建成了規模化養殖企業10家、百畝以上種植大戶13戶。同時,積極推進增産到戶,精準資金扶貧,結合小甘露村内和周邊有大量草地、林地的特點,引進了養鴨、養鵝等具有市場競争力的養殖業種類,推廣規避養殖風險的技術。

多年來,小甘露村“兩委”班子不健全,根本無法适應各項工作。安守訓的到來,不僅激活了小甘露村民們的幹勁兒,村子方方面面都有了起色,産業項目四處開花。在外做生意的村幹部回來了,在城市打工的生産組長傳回村裡了,大部分黨員也回村發展企業了。小甘露村黨支部被濮陽市委評為“五好”村黨支部,村莊被申報為濮陽縣級黨建示範村。一件件惠民實事的落實,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改善了群衆生産生活,幹群關系融洽了。

産業激活了小甘露村,就業帶富了小甘露村。

3708個紅指印

2018年4月15日下午,濮陽縣習城鄉小甘露村黨支部書記魯世周将一份有着3708名村黨員和群衆簽名和按着紅指印的留任書,鄭重地交給了駐村第一書記安守訓。并指着其中幾處說:“這個最小的指印是劉美家剛出生一個月的孫子按的;這個最清晰的指印是趙香竹按的,她雙目失明,名字是他人代簽的;這個稍輕的指印是魯守法的,他剛幹農活,手沒來得及洗就簽了字按了印,最後兩排是小甘露村兩委班子成員的……”這麼多熟悉的名字,每一個人都在他心裡住着。安守訓看着聽着,鼻子一酸,淚就出來了。然後,他徑直跑向村委,接下來,全村人聽到了村委大喇叭裡他的話:“鄉親們,我不會也不能走,我要待到小甘露村變好,村上全部脫貧才會離開。”

那天,安守訓決定留下來。

2018年9月11日,小甘露村“五保”貧困戶魯根法的危房終于拆掉重建了,這也是村裡危房改造項目進行中難度最大的一個。年近70歲的魯根法已在他的舊式泥磚房内住了近60年,房屋搖搖欲墜。每逢下大雨,村民們擔心其房子倒塌,就拉他去鄰居家躲避。而魯根法卻認為房子是祖宗留下來的,加上自己無兒無女沒牽挂,哪怕是危房也不願意拆了重建。村“兩委”班子成員多次對魯根法做工作,告知危房改造項目國家補貼蓋新房,但沒有效果。後來,安守訓邀請95歲的村民魯尚山做魯根法工作,老人用拐杖指着魯根法的額頭說:“小侄子,你這是想幹啥?政府免費給你蓋新房,這是多好的事情。你要是真砸死在老房子裡,隻能怪你沒本事,你怎麼見先人啊?”魯尚山又召集來魯根法的幾個近門侄子,商量好誰願意為魯根法養老送終,誰就可以繼承魯根法的宅基地和房子,最後挑選了其中一個忠厚孝順的侄子。“後來,魯根法看到魯尚山為他解決了後顧之憂,愉快地答應對自家的危房進行改造。脫貧工作就是這麼細。”安守訓說。

2019年 4月9日,在小甘露村老黨員侯俊修家的責任田裡,綠油油的小麥組成的“中國夢”三個大字格外醒目。70歲的侯俊修當過兵,退役後擔任過20餘年的村幹部。“以前村裡經常鬧水災,糧食不夠吃,村民們就靠四處賣老鼠藥維持生計。改革開放後,才有了溫飽。安書記來後,帶來了扶貧好政策,村子全都脫了貧。”侯俊修高興得合不攏嘴,為表達感恩之情,就用小麥種下了“中國夢”。

2020年4月13日下午,在小甘露村村民侯俊修建立的别墅樓房前,侯俊修感慨地說:“兒子在扶貧政策的支援下,搞了一個防盜門加工廠,銷路不錯,目前又參與了義齒加工廠,還帶動了村内的群衆去他廠裡務工,也讓不少群衆富裕起來了。這次他們家花了33萬元蓋了這座房子,下一步裝修還需花費10餘萬元,這在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

村民魯保印說:“我父親魯現軍是一等功戰鬥功臣,曾參加過解放戰争和珍寶島戰役。父親在世時曾說過,他最大的遺憾就是沒看到咱家過上好日子。要我們一定要争口氣,帶頭讓黃河灘富裕起來。到了那一天,别忘了在墳前給他說一聲。現在,父輩的夢想終于實作了。”

這樣的故事,小甘露村的每個村民都能講上一大串兒。

第一書記安守訓 揮别小甘露 是件很難的事

小甘露村由廢坑塘改造成的美麗魚塘。

黃河灘長出新希望

啥是好日子?村裡脫貧戶李成柱說:“俺是五保戶,在扶貧政策幫扶下,俺家的危房翻蓋成了新瓦房。俺養的18隻羊春節前掙了1萬多塊元。俺還被安排到村裡的公益崗幹活,加上入股光伏分紅和領取其他補貼等,全部算下來,俺家每年總收入近3萬元。吃穿不愁、看病有補貼,晚上還能到村文化廣場娛樂,我過上了真正的好日子。”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習總書記強調,治貧先治愚。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安守訓站在小甘露村學校。“以前因為窮,灘區不少孩子上不起學,校舍也破破爛爛。現在好了,小甘露村最美的地方就是學校。”提起學校,小甘露村國小校長陳銀所體會最深:“安書記駐村伊始,籌建學校是他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今,建立的教學樓能容納10個班,教室内安裝了智能化教學裝置,校園周圍種滿了紫薇樹。學校軟體、硬體都不亞于城區學校,不少去縣城上學的孩子都回來了。安書記協調愛心企業在村内建立了助學獎學金,鼓勵尊師重學,這四年村内陸續有51名學生進入高等學府,其中41名大學生、7名研究所學生和3名博士。”

2020年7月6日上午,記者在小甘露村看到了一幕,村上脫貧戶侯留栓攙扶着90歲的母親,去看望村裡剛過103歲的徐穩老人,徐穩老人在幹淨的院落裡眯着眼睛曬太陽,徐穩老人的孫子魯剛良跟記者聊天:“現在,俺家吃穿、住房、醫療、教育,樣樣都不發愁了。去年養豬收入53000元,今年又增加了豬欄數,還有公益崗工資收入每年6000元,加上種莊稼等收入,生活越來越好,這好日子來得也太快了。”

返鄉創業的村民魯書印感受頗深,在外多年搞人力資源公司的他,回到村裡,看到村裡國小的教學樓建起來了,街道和胡同變得寬敞整潔,還都裝了太陽能路燈,村民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兩年多沒回家鄉,村上的變化之大讓我吃驚,也激發了我想為家鄉做些事情的念頭。”2019年下半年,魯書印在村頭開了一家人力資源招工處,介紹小甘露和附近村的富餘勞動力走出去打工掙錢。

“以前太窮,村裡光棍多,村民娶了不少傻媳婦。那時候,出去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小甘露村人。現在你再看看,村民收入上去了,村裡環境越來越美了,道路、胡同全部硬化了,太陽能路燈夜晚能照亮村裡每個角落,村圖書閱覽室和綜合文化活動室擠滿了群衆。俺村的紅蘋果秧歌隊和村國小的葫蘆絲音樂隊,還在市裡和縣裡拿了獎。如今,外面的姑娘争着嫁到俺村,脫貧戶劉美的兒子魯譚娶了個深圳姑娘,村民魯亞雲娶了個外國媳婦……”。提起村裡的變化,村幹部魯守國感慨良多。

2020年3月26日清早,村民劉桂霞将家門口的胡同打掃得幹幹淨淨,她丈夫魯井堂在村外自家地裡招呼長勢喜人的兩畝金銀花。

“今年的金銀花價格大大超出了預期,村裡種植大戶徐利君在安書記的鼓勵下種了17畝,還有村裡群衆在安書記的引導下種植的500餘畝金銀花将是‘金銀花裡出金銀了’,我後悔當初沒聽安書記的話多種幾畝就好了。”魯井堂踏進家門就大嗓門地對着記者說。此時,已是上午9點多,劉桂霞将羊圈裡的25隻羊和豬圈裡6頭豬喂好,兩口子搬凳子與記者坐在院子裡掐指算2019年收入賬:賣羊收入34000元、賣豬22000元、土地收入8000元、打掃衛生公益崗補貼6000元、魯井堂外出打工收入35000元。劉桂霞當着記者的面對丈夫說“這是我嫁給你20多年來,家裡第一次一年收入10多萬,咱家以前缺技術種不好地養不好豬和羊,安書記邀請種植和養殖技術人員在村裡免費組織教育訓練,讓我們大大受益。”

上午10時多,魯井堂将外出打工,劉桂霞幫丈夫收拾衣物,下午去山東的車來接他和村裡的其他3名群衆,魯井堂說:“現在村裡有工廠,家裡養殖和種植項目也有聲有色,要不是信守承諾,這次就不出去了。”下午3時,劉桂霞與鄰居合作,去地裡為小麥和金銀花進行二遍澆水。晚上7時,回到家裡的劉桂霞,将羊圈、豬圈打掃幹淨,然後吃晚飯,晚飯後到村上将自己公益崗衛生責任區清理幹淨,回家準備睡覺已是晚上9時多,睡前看了下在外地讀書的孩子發來的彙報學習情況的微信便進入到甜蜜的夢鄉。對了,劉桂霞還獲得了村上的“最美公益崗”、“勤勞緻富帶頭人”。

小甘露村最熱鬧的地方是村頭3000平方米的食品廠加工工廠中的房間和金銀花深加工中心,村裡很多居家婦女都在這裡打工。“村上很多婦女再不四處飄零打工掙錢了。在家門口就業,能掙錢,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村民魯革利很開心地說:“村裡最近又建起兩個大型養殖場和三處蔬菜大棚,本村閑散勞動力已不夠用了,一批外村人也前來打工。村裡沒閑人。村民的養老問題都解決了。村裡要求子女每月給父母贍養金,加上政府的補貼,一個月七八百塊錢,我們的幸福指數高着呐。”

傍晚,村裡穿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富裕文明新農村的脈動:村街兩旁亮着喜慶的燈籠,與豐富多彩的文化牆交相輝映;村西頭,由村裡中老年婦女組成的秧歌隊正在表演;村東頭,傳來了傳統藝人吟唱的蓮花落——昔日落河灘,四處去讨飯,窩睡草木邊,回鄉羞人言;如今濮桑間,勤勞孝道傳……

古老的黃河灘長出了新希望。

第一書記安守訓 揮别小甘露 是件很難的事

孩子們向小甘露村原少年兒童團員敬禮。

不負千年好時光

“當時村裡喇叭裡号召大家參加向武漢抗疫一線捐贈活動,沒想到全村人捐款捐物的積極性這麼高。”小甘露村村委會主任侯運蘭說,她回憶起當時情景:

養殖戶魯金鎖送了400斤雞蛋;一位不留名的村民把2000隻口罩放在村室門口轉身離去;村裡77歲的魯善安老人,将自己的贍養金、糧食補貼金等1800元全部取了出來,交給了包村幹部王森傑手裡,讓他轉捐武漢。他說:“這是咱灘區脫貧群衆的一份心意。”國小生魯子選、魯雲朵、侯魯粵和侯萌晴4個小朋友,分别将自己的500元壓歲錢全都拿出來,放進了捐款箱。魯守元、魯俊傑等村緻富帶頭人用微信轉來了2000元、1000元;村10餘名公益崗群衆紛紛捐出了自己的一個月工資;魯典偉、魯同文、魯海豹、魯懷領、王利敏等脫貧戶将省吃儉用的一份份心意交到了村室;打工返鄉的村民魯守志、侯彥磊送來了數百斤酒精和消毒液;還有一些村民從家裡拿來一些抗疫用得上的生活急需品。不到一天時間,小甘露村群衆就為武漢抗疫一線捐獻現金51000餘元和雞蛋、口罩、酒精等價值9000元的物資。

“現在村風民風非常好,不管遇到啥事黨員幹部帶頭,村民積極響應。”一位村民說。村衛生室醫生魯世忠說:“如今村民脫了貧,過上了好日子,對武漢抗疫一線的支援,也是村民對黨和政府的一種回報吧。”

這種回報,被安守訓默默地寫在了日記裡。

但他,對家人卻無以回報。在安守訓駐村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裡,小甘露村的每條街巷和村外土地他不知走了多少遍,可距離60多公裡外的家,他卻很少回。

2020年的大年三十晚上7時,在家吃團聚飯的安守訓接到了村民魯世剛的電話。原來魯世剛的奶奶103歲的徐穩老人剛剛鬧了脾氣,魯世剛告訴安守訓:“奶奶說,灘區窪地裡的小甘露村祖祖輩輩都在使勁兒地擺脫貧困,可還是在窮窩窩裡爬騰不出來,安書記來了,幾年時間村裡就真正地變好變美了,鄉親們日子舒心了。她不再擔心哪天閉眼了子孫後代的日子咋過。是以,奶奶要在年三十為駐村書記說上幾句話。”這個年夜飯,安守訓就着百歲老人的唠叨,吃得很暖。

2020年6月10日上午,小甘露村來了一批客人,安守訓在村室為客人一一介紹小甘露村黃河流域生态保護活化石“千年古桑樹”、劉鄧大軍渡口遺址、莊子釣于濮水釣台遺址、魯姓文化紀念館、小甘露村民俗非遺館等黃河文化項目時,中國非公經濟協會副理事長劉靖銀激動難拟,當場表示,企業也應承擔時代責任投身到脫貧後小甘露村的鄉村振興中來,把黃河文化品牌打造好,推動村莊長遠持續發展,譜寫小甘露村文旅發展的新篇章。濮陽市警察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局長牛少偉說:“目前,小甘露村在脫貧摘帽的基礎上,下一步銜接鄉村振興能夠有這麼強勁的發展勢頭,這是我們國家和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帶來的成果。”

濮陽市副市長、市警察局長王延青表示:“今年是國家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通過我們公安機關助推脫貧攻堅和保護弘揚黃河文化的鮮活事例,這将延續曆史文脈,挖掘出我們的時代價值,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現在,我們千年的母親河曆經風雨,迎來了新時代國家層面提出的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河南省也率先吹響了‘大力弘揚黃河文化,推動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的号角。河南省民協将與安書記一道推動《黃河岸邊小甘露村》一書的出版,這對完全脫貧的小甘露村又是一個絕好的發展機遇。”劉小江主任動情地發言。

翻看安守訓的駐村日記,其中有句話:在駐村扶貧的日子裡,我沒有辜負時光!

黃河依舊,汩汩向前,似向世人叙說着小甘露村前所未有的巨變。小甘露村,古老而年輕,沉實且蓬勃,這裡的厚重文脈,将世代刻印在每一個小甘露村人的基因裡。還有,小甘露村駐村第一書記安守訓,不負千年時光,帶領村民脫貧緻富、挖掘傳統保護文化的傳奇故事,會在未來素常的日子裡一直講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