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神經内科進行一次特别的查房。張主任不僅醫術高超,更以嚴謹的教學态度和深厚的專業知識著稱,每次查房都是年輕醫生們學習和提升的寶貴機會。
病例的主角是一位65歲的腦出血患者李伯伯,他因突發劇烈頭痛、嘔吐入院,CT顯示顱内出血并伴有明顯的腦水腫。李伯伯的病情牽動着每個人的心,尤其是他的主治醫生小林,一個勤奮但經驗尚淺的年輕醫生。
随着張主任的腳步聲越來越近,病房内的氣氛更加凝重。小林醫生緊張地整理着手中的病曆,準備向主任彙報。
“張主任,這是李伯伯的病例。”小林遞上病曆,開始彙報,“患者兩天前因腦出血入院,目前主要問題是顱内壓增高,我們已給予甘露醇進行脫水治療,但效果有限,且患者腎功能開始出現下降趨勢。”
張主任微微點頭,目光銳利地掃過病曆上的每一項資料,然後轉向李伯伯,溫和地問道:“李伯伯,您現在感覺怎麼樣?頭痛有沒有好一點?”
李伯伯勉強擠出一絲微笑:“張主任,您來了啊。頭痛還是有,而且總感覺身子沉甸甸的,像是被水泡着一樣。”
張主任輕輕拍了拍李伯伯的手,以示安慰,随後轉頭對小林醫生說:“小林,你分析一下,為什麼甘露醇的效果不理想,我們還有哪些選擇?”
小林醫生略顯慌張,但還是盡力回答:“主任,我考慮可能是甘露醇的用量已經較大,而且患者腎功能開始受影響。我想過用甘油果糖,但不太确定它的效果和适應症。”
張主任滿意地點點頭,似乎對小林的思考給予了肯定,但随即話鋒一轉:“好,那我來考考你。甘露醇和甘油果糖在降顱壓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考慮換用甘油果糖?”
小林醫生深吸一口氣,努力回憶着所學知識:“甘露醇起效快,适合急診搶救,但它主要通過腎髒排洩,可能對腎功能造成影響。而甘油果糖起效較慢,但它不增加腎髒負擔,還能提供能量,适合慢性顱内壓增高和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很好,回答得很全面。”張主任贊許道,随即轉向李伯伯,“李伯伯,您的情況呢,确實需要調整治療方案。甘露醇雖然起效快,但長期大量使用對腎髒是個不小的負擔。甘油果糖呢,它起效慢一些,但溫和持久,對腎髒也更友好。我們打算試試,您看怎麼樣?”
李伯伯一聽,連忙點頭:“張主任,您說怎麼換就怎麼換,隻要能讓我快點好起來,我都願意試!”
張主任笑了笑,随即布置起新的治療計劃:“小林,你準備一下,從今天起,我們給李伯伯換上甘油果糖,初始劑量要控制好,同時監測他的腎功能和顱内壓變化。記得,治療要個性化,不能一刀切。”
小林醫生連連點頭,心中暗自慶幸能在這樣的實戰中學習到如此寶貴的經驗。
接下來的幾天,李伯伯的治療方案順利調整,甘油果糖的應用果然帶來了不一樣的效果。他的顱内壓逐漸穩定,腎功能也沒有進一步惡化,頭痛症狀明顯減輕,精神狀态也好了許多。
在一次查房後的讨論會上,小林醫生感慨萬分:“張主任,這次真是多虧了您的指導。我之前一直覺得甘露醇是降顱壓的‘萬能藥’,沒想到甘油果糖在某些情況下更有優勢。”
張主任笑着搖搖頭:“醫學啊,就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的藝術。每種藥物都有它的優缺點,關鍵是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适的方案。記住,沒有最好的藥,隻有最适合的藥。”
這次查房,不僅讓李伯伯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也讓小林醫生對降顱壓藥物的選擇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體會。在醫學的道路上,每一次的挑戰和失敗都是成長的墊腳石,而張主任的言傳身教,無疑是他們前行路上最寶貴的燈塔。
在神經内科的戰場上,每一場與疾病的較量都是對醫術和智慧的考驗。甘露醇與甘油果糖的選擇,看似簡單,實則蘊含着深厚的醫學知識和對患者個體差異的精準把握。
甘露醇VS甘油果糖
通過這次張晨光主任的查房經曆,我們不僅見證了李伯伯病情的改善,更深刻學習到了關于降顱壓藥物的寶貴知識點。以下是對甘露醇和甘油果糖在降顱壓應用中的幾個關鍵點的總結:
1.藥理作用:
甘露醇和甘油果糖都屬于高滲性溶質利尿脫水劑,通過提高血漿滲透壓,促使組織内水分進入血管,進而減輕水腫。
2.起效時間與作用持續時間:
甘露醇起效快,降低眼内壓和顱内壓的作用在靜注後15分鐘内出現,達峰時間為30-60分鐘,能維持3-8小時。
甘油果糖起效較慢,靜脈給藥後體内分布約2-3小時内達到平衡,但作用持久。
3.排洩與代謝:
甘露醇主要經腎髒排洩,對腎髒功能有一定影響。
甘油果糖中的果糖能提供能量,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氧化,其代謝過程不需胰島素,對腎髒負擔較小。
4.适應症與禁忌症:
甘露醇适用于急診搶救,如大面積腦梗塞、合并出血的腦梗塞緻急性顱内高壓,或發生腦疝的危急情況。
甘油果糖适用于慢性顱内壓增高、腦水腫、腦血栓、腦内出血等腦病,尤其适合腎功能不全患者。
5.聯合用藥政策:
推薦序貫使用甘露醇聯合甘油果糖,以減少甘露醇的用量,減輕其對腎功能及電解質的影響,避免顱内壓反跳。
通過這次查房,我們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更體會到了醫學實踐中個性化治療的重要性。每種藥物都有其獨特之處,關鍵在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和應用。這正是醫學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們作為醫生不斷追求和學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