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争實錄:萊比錫之戰

作者:永遠的古老

(公元1813年)

萊比錫(德國東部城市,位于柏林南部150公裡、薩勒河東岸)之戰,是拿破侖戰争時期法軍與反法同盟軍之間進行的一場戰争。

法軍攻俄失敗後,歐洲第六次反法同盟開始組成。1813年4月,俄普聯軍率先向萊比錫開進,準備由正面攻擊法軍。

戰争實錄:萊比錫之戰

法軍退出俄境後,得到一些補充,約有10萬人。同時,拿破侖在國内迅速籌組新的軍隊。3月12日,新的作戰部隊編成,拿破侖自任總司令,參謀長為柏蒂埃,下轄12個步兵軍團、4個騎兵軍團(其中3個軍團正在編組中)和1個近衛軍團,共計22.6萬人,火炮457門。作戰計劃是:進兵萊比錫,然後轉向德累斯頓,同俄普聯軍決戰。

5月2日,法軍在呂岑戰勝聯軍,攻占萊比錫,因騎兵不足而未能擴大戰果。5月21日,法軍在包岑又擊敗聯軍,但傷亡較大。6月1日,法、俄、普同意暫時休戰。休戰期間,奧地利、瑞典加入聯軍。

7月19日,聯軍在萊亨巴赫會議上提出對拿破侖的新戰術:無論在何種環境下,都不冒險單獨與拿破侖自率主力交戰。若在戰場上單獨與拿破侖所率主力遭遇,應立即退卻,等到聯軍兵力集中後再進行作戰。聯軍準備就緒,即于8月10日廢止休戰協定,向法進攻。這時,法軍也得到補充,總兵力達50萬人,作戰部隊約44.2萬人,其中騎兵4萬餘人、炮1284門。拿破侖統率主力駐德累斯頓。聯軍總司令由施瓦岑貝格親王擔任,大學營設在布拉格,作戰部隊約55萬,其中騎兵10萬多人、炮1380門,加上圍攻法軍在普魯士、波蘭要塞等的兵力,總計約70餘萬人。

戰争實錄:萊比錫之戰

8月27日,拿破侖率法軍主力在德累斯頓大勝聯軍主力波希米亞軍,但法軍其他各路均遭敗績,聯軍分路逼近。拿破侖企圖占領柏林以改變不利态勢,但法軍主力處于聯軍東、南兩路的襲擾中,東奔西馳,顧此失彼,被陷在德累斯頓。9月9日,聯軍将帥和同盟國君主在波希米亞的德普裡茲集會,重申各國不單獨對法媾和,并決定大舉向萊比錫開進,圍殲法軍。

9月下旬,布留歇爾率西裡西亞軍北進,于10月上旬進至哈勒;瑞典伯那多特北方軍在其北約25公裡處。兩軍會合後,布留歇爾希望伯那多特軍在波希米亞軍從南方逼向法軍時,同時由北面向法軍夾擊。但原為拿破侖部将的伯那多特心存畏懼,不願同拿破侖親率的部隊直接作戰,主張保護柏林及其通道。布留歇爾軍(6萬人)毅然單獨南下。

戰争實錄:萊比錫之戰

施瓦岑貝格率波希米亞軍約16萬人,以極緩慢的行動北進,17天隻走了1百多公裡,10月14日才抵阿爾登堡。他也不願直接同拿破侖交鋒。沙皇亞曆山大力主決戰,派維特根斯坦率大批騎兵進行威力搜尋,并令布留歇爾軍加速南下,以便在萊比錫西南15公裡處的馬克南恩諾會合波希米亞軍。14日,聯軍已形成夾擊萊比錫法軍之勢:南面為聯軍主力,即施瓦岑貝格指揮的波希米亞軍,左翼是維特根斯坦部隊約7萬人,中央為黑森王子的3萬人,右翼為克萊所率的3萬人,預備隊3萬人;西北為布留歇爾指揮的西裡西亞軍,約6萬人;北面為伯那多特指揮的北方軍,約8萬人,但離得較遠。

10月初,拿破侖在萊比錫附近尚可集結兵力25.6萬人、火炮784門。如集兵專注一處,在戰略上仍處于主動地位。但法軍意在柏林,南守北攻,基本上是分兵以戰。10月2日,拿破侖令缪拉指揮第2、第5、第8軍團和第5騎兵軍團,合計4.5萬人,在德累斯順附近遲滞和阻止波希米亞軍向萊比錫前進;第14、第1軍團約4萬人堅守德累斯頓;拿破侖親率主力北進,與内依指揮的部隊(第7、3軍團)會合,拟在聯軍主力未占萊比錫之前,迅速擊破布留歇爾軍及伯那多特軍,然後再回師南破聯軍主力。拿破侖為使北進兵力集中,10月6日決定放棄德累斯頓,12小時後,怕影響薩克遜邦國的親法态度,複令堅守該城。9日,拿破侖率軍北進時已失去各個擊滅聯軍的機會,因為布留歇爾已與伯那多特會合。法軍主力于12日放棄北進計劃,14日回兵萊比錫。

14日,在萊比錫東南,缪拉騎兵部隊同維特根斯坦的騎兵進行了規模甚大的騎兵戰,但沒有決定性的結果。拿破侖的作戰計劃是:在萊比錫正面(南面)和背面固守,以左翼迂回攻擊聯軍右翼,乘勝以主力向聯軍主力中央突破。部署是:第6軍團約4萬人,在萊比錫北背面守禦,準備對付南下聯軍,掩護右側翼;第2、第8軍團約5萬人,在南面(正面)的華巧及馬克裡堡、杜森;第11軍團約3萬人,在萊比錫東北陶卡,迂回、攻擊聯軍主力右翼;第9、第5軍團等約6萬人,由拿破侖親自率領,在東南周克爾豪森、李貝特吳爾克維茲及萊比錫(大學營在斯托特裡茲);騎兵第5軍團配置于南方正面右方,騎兵第1、4軍團在中央後方,騎兵第2軍團在左方;近衛軍團為總預備隊,在萊比錫不遠的勞德尼茲;第4軍團在萊比錫北方,處于機動位置;第3軍團在東北的杜本,拟協助迂回、攻擊聯軍右翼;第7軍團也在杜本。

10月16日9時,聯軍主力乘濃霧消散之際,在炮兵掩護下,分成4個縱隊,在寬廣的正面猛烈攻擊前進。正面法軍第一線部隊受到攻擊,幾呈動搖之勢。拿破侖本拟等第3軍團到達後再發動攻擊,但時不待人,即于11時決定:集中150門大炮向聯軍猛射,以火力壓制;迂回攻擊部隊向聯軍左翼側前進。14時,法軍主力轉取攻勢,缪拉率騎兵1萬餘人向前直沖,步兵在後跟進。法軍的猛攻,使聯軍難以招架,被迫後退。法軍乘勝進占華巧之南及東方的一部要點。聯軍一時混亂,俄、奧、普3國君主幾乎被俘,驚得跨馬而逃。

戰争實錄:萊比錫之戰

法軍雖全線推進,但步兵不繼,受到聯軍預備隊的阻擊,無法發展勝利,被迫放棄了一些奪占的地點。

這時,北方法軍受到布留歇爾軍的威脅,拿破侖驅兵前往,結果影響了南面的戰事。他将掩護側背的第6軍團由林登沙調向東南,支援第11軍團的迂回攻擊。第6軍團剛開始運動,布留歇爾軍就已逼近,第6軍團隻好回兵在莫克恩一帶防禦,并向内依求援。内依派第4軍團北援,途中又遇到林地勞要點守軍的緊急呼救。因該地橋梁具有重大價值,第4軍團被迫轉進林地勞。第6軍團沒有援軍,被占優勢的聯軍擊退,撤至哥裡斯。這時,聯軍伯那多特的北方軍等部正從北、東南向萊比錫前進。拿破侖鑒于法軍的不利态勢,即利用河川取守勢。

10月17日,拿破侖知聯軍已全部集結,形成了對法軍的合圍之勢,遂實行緩兵計,提出休戰。聯軍未予理睬。拿破侖決定撤退,部署是:第4軍團先遣出發,以確定沿途河川渡口;法軍主力收縮陣地,作一次攻擊後撤退。此時,法軍合計15.5萬人,聯軍合計29.5萬人、火炮1466門。

10月18日,聯軍各部分6路向萊比錫法軍猛烈攻擊,受到法軍頑強抵抗,戰鬥激烈。聯軍雖奪占了一些外圍要點,但又被法軍奮力奪回。這時,法第7軍團的兩個薩克遜旅向聯軍投降,使法軍陣地東北方出現缺口,幸而内依善于指揮,占領新陣地抗擊,得以稍安。傍晚,法軍已被迫退至萊比錫城郊。入夜,拿破侖部署分批撤退。與此同時,聯軍總司令施瓦岑貝格下達次日攻擊萊比錫的指令。但聯軍仍采取平行攻擊的戰法,未切斷法軍交通線群組織追擊的準備。

19日7時,聯軍發起攻擊,不久即停火,沙皇亞曆山大企圖迫降萊比錫。法軍拒絕投降,結果激戰又起。法軍邊戰邊撤。這天,負責守護林地勞大橋的一位上校向前察看渡河部隊,有位工兵班長以為俄軍來襲,過早地把大橋炸了。結果未渡河的法軍官兵紛紛跳入河中,溺死不少,河東岸的法軍遂為聯軍迫降和俘獲,計有将領30名、士兵3.3萬人、大炮260門。法軍主力後撤比較順利,23日退入埃爾富特時尚有12萬人。

萊比錫之戰,聯軍損失5.4萬人;法軍損失3.8萬人,另有不少人員被俘。戰後,歐洲掀起反拿破侖的高潮。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軍隊将戰争推向法國本土。拿破侖雖動員人民,組織軍隊抗擊,并多次取得勝利,但終因寡不敵衆,于4月6日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厄爾巴島。

戰争實錄:萊比錫之戰

法軍在萊比錫戰敗,作戰指揮上的錯誤主要是:一、拿破侖沒能堅持其一貫的殲敵有生力量的思想,過分看重奪占柏林逼敵媾和的意義,因而數次遣兵北上,處于兩面作戰的境地,顧此失彼。二、法軍在部署上不夠周密,計劃多變,緻使兵力分散。三、拿破侖對聯軍戰術的改變反應遲鈍,沒有采取相應的對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