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百年前的“人像攝影師”

作者:光明網
四百年前的“人像攝影師”

明增鲸《王世民小像》

四百年前的“人像攝影師”

"曆代皇帝"(部分)(本文圖檔均為資料圖檔)

四百年前的“人像攝影師”

明增鲸《張清子畫像》

□ 邱俊林

随着技術的進步,我們今天不僅可以用各種相機拍照,而且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拿起手機拍攝精彩的自拍照。然而,在沒有相機的遠古時代,古人是如何"拍照"給自己的呢?

在中國古代,有特殊的肖像畫家,但在傳統的藝術觀中,這種具有實用功能的肖像創作被認為是一種難以攀登和優雅的"雕刻昆蟲把戲"。然而,在明代,出現了一位著名的肖像畫家,他的名字叫曾鲸。

曾鲸(1564~1647),子伯忱,福建莆田人,明末畫家,特别擅長肖像畫。在曾鲸之前,中國古代肖像畫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用光墨勾勒出五感的一般效果,然後全部用粉彩渲染,如唐代的"曆代皇帝";另一種是白色描繪的形象法,如元代畫家王玄、倪戰聯合畫的《楊竹曦小像》。曾鲸創造了一種新的"墨骨色"人像繪畫方法,即首先用淺色墨線勾勒輪廓和面部特征,然後塗上墨迹,用淺墨和淺赭色根據面部結構逐層渲染色彩和凹凸陰影,使原有的平面人像産生立體感。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蔣少樹在《沉默詩史》中評價曾鲸的畫作:"雄偉的刻畫,如鏡子,美貌。"據說曾鲸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從鏡子裡被拿了出來。由于他高超的肖像畫技巧,當時許多文人都要求他畫肖像,包括董其昌、陳繼茹、王世民等當時的著名學者。

曾鲸為王世民畫的《王世民小像》是他現存的傑作之一。在畫這幅畫時,曾鲸先勾勒出一條清晰的墨線,然後根據人臉的結構,用淺色渲染了幾層,相當于"美",讓畫中的王世民看起來栩栩如生,皮膚質感也更加細膩。

曾鲸描繪了一個25歲的王世民,他眼睛明亮,拉着尾巴,穿着白色長袍和圍巾,坐在圓被褥上。衣服的褶皺用刷子出來,刷子滴得光滑,使畫中的人看起來優雅風度翩翩。作為明末清初的畫家,王世民留下了不少肖像畫,但通過曾鲸的《王世民小像》,我們看到了年輕英俊的王世民。

不過,能較好展現曾鲸肖像畫風格的作品是《張清子肖像》。這幅畫創作于明代第二年(1622年),張清子是當時的詩人和著名醫生,曾鲸在為它畫肖像時也用光墨勾勒出輪廓,然後進行多層渲染,耳朵等部分用較厚的赭石色勾勒輪廓。畫中的張清子戴着一條黑色的圍巾,身穿白衣,踩在朱鞋上,面帶微笑,看起來自由祥和,走路自然,一個救世人的治療師的形象立刻跳上了紙。

曾鲸憑借高超的繪畫技藝發了大财,明代博物學家謝兆春在文《五花八法》中說,曾鲸"用自己的技藝四處遊曆,積攢了數千金币",而曾鲸的活動範圍大緻在今天的江浙地區, 他的常住地是南京。雖然當時沒人知道讓曾鲸畫畫要多少錢,但從他的遊曆和為人畫的角度來看,讓他畫畫應該很貴,他的作品一定很受歡迎。

可以說,曾鲸給中國傳統肖像畫帶來了颠覆性的變化,首先是繪畫技巧的創新。也許是受到明代西方傳教士的影響,曾鲸的"墨骨着色"繪畫方法借鑒了西方繪畫的一些技巧,将中國畫的線條墨迹與西方繪畫的光影相結合,使原來單線勾勒出的人物擺脫了平整度,顯得更加立體。

此外,曾鲸為人們畫的畫打破了傳統的"姿勢",畫中的人物不再拘泥于以往嚴肅的坐姿,而是更注重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氣質的展現。更重要的是,曾鲸提高了肖像畫家的社會地位,使肖像畫成為"突出的科學",形成了以他為代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辰畫派"。中國藝術史學家高巨涵在他的著作《山外山:明末繪畫》中寫道:"曾鲸用他的創作成就提升了這一實用傳統的地位,使其成為一種受人尊敬的繪畫類型。

曾鲸的肖像畫實作了真實感、立體感和動感美感的完美結合。大約400年前,曾鲸的繪畫技巧可謂是最精湛的"攝影"技術,而曾鲸是那個時代罕見的"肖像攝影師"。

來源:長春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