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舊思維主導拜登印泰戰略,"一硬一軟"保證意圖
作者:李岩,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
資料來源:中美關系重點
微信平台編輯:周躍

近日,拜登政府大幅加大了在印太地區的外交努力,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在短期内通路了亞太地區的許多國家,宣布美國對印太事務"關注",與印太盟國的"夥伴關系"具有美國的戰略意義。上台近七個月後,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開始高調推進,布局中展現的戰略意圖和手段也逐漸清晰起來。
十多年來,亞太地區一直是美國的地緣戰略重點,在投入和布局方面具有顯著的可持續性特征。自布什政府後期"重返亞太"戰略構想以來,奧巴馬政府推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而特朗普政府則推動了"印太戰略"。拜登政府目前的印太戰略布局基本遵循了前幾屆政府重視印太地區的總體思路,同時更直接地對大國競争的長期布局,更加注重集約化工作,展現了以下新特點:
首先,制度化得到了顯著加強。這反映在拜登在國家安全委員會設立"印太協調員"職位,庫爾特·坎貝爾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主要推動者。與此同時,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印太事務的團隊達到20多人,曆史上首次超過歐洲和中東事務團隊。這一體制變革顯然具有重大意義。在坎貝爾中央的協調下,國務院、國防部、商務部、國際開發署等部門推動印度和太平洋地區的布局更加有序。
其次,戰略驅動因素更加多樣化。此前,美國主要依靠日本、澳洲等核心盟國推進戰略部署。拜登顯然專注于引入參與印太事務的"治外法權"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近期大幅增加在該地區的外交和軍事投資,北約、歐盟也釋出了所謂的印太戰略檔案。由此,美國的印太戰略開始呈現出"多輪驅動"的特點。
第三,戰略推動把握更加多樣化。此前,地區熱點和難點問題往往是美國推動印太地區戰略布局的主要焦點,拜登政府大幅增加利用地區治理問題、疫苗供應、供應鍊和産業鍊安全等新問題頻頻出現在外交辭談中。與此同時,與特朗普政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拜登政府也更加重視"價值外交",吹捧所謂的"規則"和"善治"作為印太合作的基準。
從拜登政府的做法來看,其背後的主導哲學與美國的一貫思維并不脫節:現階段的核心意圖仍然是尋求維持印太地區的"力量平衡",并通過"威懾"和"危機控制"來確定戰略意圖的實作。
一方面,"均勢"一直是美國外交政策中久經考驗的戰略工具,在印太布局中的使用雖然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也是友善的,成本也更低。冷戰結束以來,印太地區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GDP現在是日本的三倍,印度的五倍,其經濟增長和巨大的貿易已成為地區繁榮的核心驅動力。在軍事等領域,中國對地區國家的領先優勢也逐漸顯現出來。在美國看來,十多年前對"中國迅速崛起擠壓美國戰略空間"的恐懼正在加速成為現實。面對印太地區局勢的變化,當務之急是恢複有利于美國的"力量平衡"。為此,美國必須繼續宣揚印太地區的重要性,不斷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導緻歐洲國家介入并炒作供應鍊安全等新問題顯然也旨在削弱中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在加強印太外交和增加軍事投資的同時,美國也非常重視"威懾"和"危機控制",以實作地區平衡。"威懾"和"危機控制"作為硬軟工具在美國外交工具箱中,在拜登的印太戰略實踐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現。其中,"威懾"展現在拜登政府一再重申保護盟國安全利益的"承諾"上,比如在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上發表外交聲明,也展現在印太地區不斷更新的軍事布局上。國防部長奧斯汀最近吹捧了"綜合威懾"的概念,強調"加強美國軍事優勢與盟國優勢的結合"是與強國競争的"勝利的關鍵"。另一方面,"危機控制"仍然是拜登政府實施印太戰略的重要工具。盡管美國一再挑起地區沖突,尋求幹預機會,但不希望發生導緻重大沖突的事件。這種想法在台灣問題上尤為明顯。拜登政府在不斷打"台灣牌"的同時,在意識到此舉可能引發中國強烈反彈時,不得不發出"不支援台獨"的信号。
總體來看,拜登政府目前的印太戰略思維雖然針對大國競争,但戰略創新并不多,結構性問題長期制約。資源投入不足與戰略設計之間的差距,大多數地區國家都不想在中美之間"側站"心态,美國作為"全球霸權"不得不擔心全球地區的制約,是以各種各樣,不僅是美國的安達戰略難以克服痢疾, 而且中國也要保持戰略決心、耐心和美國打遊戲。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開立場
數字經濟智庫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
為了更好地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和"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以建構數字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由著名青年學者黃尼涵、尹尹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的專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