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施琅平定台灣真相:功過是非争議300年

作者:莫邪青鋒

文章摘自:《全球人物》雜志,作者:吳凱生。

三百多年來備受争議的石朗,再次引起輿論的關注。有人認為,石朗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英雄,他成功地掃除了台灣分裂政權,并将其納入中國的行政版圖;也有人認為,石朗曾兩次向清朝投降,願意為外國統治者的性命而戰,是"民族"敗類。對與錯沒有差別。我們不妨拂去曆史的塵埃,一起走進石朗坎坷的人生......

施琅平定台灣真相:功過是非争議300年

石朗肖像

兩次降臨清朝,鄭家開始發生無休止的争鬥

石朗于1621年出生于福建省晉江市崖口市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他從小就是個孩子,他的力量和洞察力是驚人的,他的家人對他寄予厚望,他們希望他尋求名聲和榮耀。然而,他不擅長國術,對自己的事業興趣不大。後來,随着家庭道路逐漸衰落,石朗抛棄了文,追随武功,與老師一起練武,掌握了戰争的藝術。

當時是明朝的末期,清朝的初期,到處都是狼煙。石朗有一個名叫石甫的叔叔,他是明朝總司令鄭志龍的密友。17歲那年,石朗離開家鄉,加入叔叔,加入鄭志龍的團隊。由于軍事上的出色表現,石朗很快被擢拔為遊擊隊将領。1646年11月,時任南明平國公爵的鄭志龍看到大局已不複存在,便便派人去聯系清朝。清平南方将領博洛答應鄭志龍投降後讓他擔任閩嶽總督。盡管兒子鄭成功苦澀勸說和阻撓,鄭志龍還是帶領包括郎在内的人民到福州投降。然而,投降後,鄭志龍發現自己被欺騙了,他沒有成為福建和廣東的總督,而是被博羅劫持為人質,并被軟禁在北京。與鄭志龍一起來的官兵被強行派往清軍營,石琅也被編入進攻南明政權的清軍。1648年,石朗得知鄭成功反抗清朝,于是他率領弟弟石賢和一些将領叛逃到正呈宮。

比石朗小三歲的鄭成功,當時剛開始建軍不久,實力較弱,是以非常重視石朗的軍事才能,任命他為左先鋒,視他為左右臂,每次遇到重大事件時都要與他協商。石朗還全心全意為鄭成功服務,還率領一支軍隊攻占了張浦、揭陽等地,提高了鄭成功聲望和實力。不過,久而久之,有些傲慢自大的石朗與年輕氣勢的鄭成功之間卻不斷摩擦,兩人的關系逐漸惡化。

1652年4月,"曾德事變"最終導緻石朗與鄭成功分道揚镳。曾德是史朗手下的标兵,曾因違反軍法犯下死罪,因害怕受到石朗的懲罰,叛逃到鄭成功避難,鄭成功将他提拔為自己的随從。石朗聽到這個消息後義憤填膺,派人抓住曾德,将他斬首。鄭成功大怒,下令逮捕石朗、父親石大軒和弟弟石賢。後來,石朗用詭計逃跑,鄭成功一怒地處死了石朗的父親和弟弟。石琅于是恨正功到骨髓,決心叛逃到清朝,發誓要為鄭成功殺害父親和弟弟報仇。聽說石琅主動投降,清軍福浙總督李立泰喜出望外,立即上報朝廷,清廷很快準許了,任命石琅為清軍同安副将,并很快将他提升為同安将領。施琅的老部委得知他投降後,許多人也跟着投降。就這樣,石朗從鄭成功近戰的戰友變成了強大的對手。

在三次台灣遇襲失敗後,"内政部長"郁悶了13年

1662年,鄭成功利用濃霧作為掩護,率領他的軍隊收複了被荷蘭侵略者占領的台灣。在台灣島,鄭成功将明朝奉為正統,夢想有朝一日實作"反清複明"的偉大事業。不幸的是,這位民族英雄英年早逝,鄭氏集團分裂,争奪延平縣的王位,由鄭成功繼承。台灣鄭軍将領支援鄭成功弟弟鄭勳繼承皇位,廈門将領選舉鄭成功長子鄭經繼承王位,雙方均不屈服。最終,鄭經平息了沖突,奪取了大權。但他公然背叛父親,甚至宣稱台灣遠在海外,不屬于中國領土,意圖分裂一方,對岸對抗清廷。鄭靜的行為,在世人心中激起了極大的憤慨。當時被擢拔為福建水務司上将的石朗建議趁機攻占金門和廈門。清廷采納了石朗的建議,請他與景南王耿幾毛、總督李立泰密謀"鎮壓小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清軍成功奪回金門和廈門,鄭經逃往東山島。1664年3月,石朗率軍攻占東山島,鄭軍失去了在福建沿海作戰20多年的所有據點。緊接着,石朗提出了進軍台灣的思路,建議要利用鄭京軍不穩定的心,派兵進攻澎湖,然後直接進攻台灣,尋求實作四海統一。雄心勃勃的年輕康熙欣然接受了石朗的建議,任命他為靖海将軍,負責指揮水師,尋找機會對台動兵。

1664年11月,石朗選擇冬季偏北風的季節,率領清軍海軍陸戰隊第一次前往台灣。出乎意料的是,在前往行軍途中,台海清水海突然遭遇台風,風雲翻滾,惡浪洶湧。不管石朗豐富的航海經驗如何,按照當時的船舶制造水準,是無法抵擋如此猛烈的風浪,是以他不得不下令回程。

從1665年3月到次年4月,石朗又對台灣發動了兩次進攻,但都被台風困住了。

連續三次出兵都毫無結果,導緻朝中兩國許多滿族官員對石朗的批評,甚至有人懷疑他在台灣動兵不誠懇。在随後的幾年裡,清廷内部反對以武力征服台灣的呼聲占了上風。年輕的康熙雖然非常支援石朗的想法,但他對自己還沒有掌權感到無奈,是以他不得不聽取敖白等大師的意見。1668年,康熙下令廢除福建海軍陸戰師,燒毀了所有軍艦,朝廷不再讨論軍事征服台灣的問題,并将石朗調往首都,成為内政部長。内政部長隻是一個無所事事的職位,一心想用武力安撫台灣的石朗,十分郁悶。不過,他并沒有氣餒,而是繼續關注福建沿海的潮流,認真總結失敗的教訓,慢慢等待機會卷土重來。誰知道呢,這整整13年了。

随着卷土重來,恩威和史重獲台灣

1681年,統治台灣的鄭經去世,鄭氏家族的後裔為了争奪皇位,再次發生嚴重的内讧。此時,清廷已經平息了"三凡叛亂",康熙皇帝也保住了王位,于是下定決心要以武力統一台灣。這時,已經到了花甲年齡的石朗,終于在等待夢想的機會。

在福建省長姚啟生、史朗學者李光迪的大力推薦下,康熙大力克服共識,重新任命石朗為福建海軍上将,并增加了少寶太子的稱号,以便他立即傳回福建,為參軍做準備。臨走前,康熙特意給石朗送上了盛宴。宴會上,他用嚴肅的語氣說:"在用武力安撫台灣問題上,隻有碩同意你的計劃,希望你盡了最大的努力,不要辜負袁的希望!感激的石朗驕傲地說:"雖然老大臣今年已經六十二歲了,但他的肉氣還沒有耗盡,他還是可以報答皇帝和朝廷的。如果我在這次旅行中再次失敗,我願意承擔責任。

石朗一到廈門,就日以繼夜地為遠征做準備,幾乎到了睡不着覺、忘了吃飯的地步。一方面,他訓練水手,制造軍械,選拔将軍,另一方面,他收集有關鄭軍的情報,密謀反對鄭軍的将軍,并制定了進攻台灣的計劃。經過半年的努力,一切終于準備好了,隻是在等待部隊。

台灣自己的島嶼狹窄,缺乏戰略縱深,澎湖是其周邊防禦的唯一障礙。一旦澎湖淪陷,台灣就不會自攻。1683年6月14日,石朗率領300多艘大型戰艦、2萬多名水兵和230多艘中小型軍艦從福建東山島啟航,向澎湖進軍。16日上午,石朗在澎湖對鄭軍發動了第一次進攻。18日,石朗派出軍艦攻占澎湖港外的湖京和桶盤兩島,并清理了周邊。22日,清朝水手們以三種方式發動了另一次攻擊:石朗親自率領由56艘大型戰艦組成的主力攻擊鄭軍主力陣地娘馬宮;總兵陳伯阿等人率領由50艘軍艦組成的東部進攻部隊,以突擊兵的身份,從澎湖港東側突入吉隆島,與主攻部隊合作攻打娘馬宮;董毅将軍等人率領由另外50艘戰艦組成的西線進攻部隊從港口西側進入牛心灣,進行假着陸,在西邊牽制了鄭軍。此外,其餘80艘戰艦作為預備役,跟随主要進攻部隊。雙方都知道這是一場命運多舛的戰鬥,于是一場激烈的戰鬥開始了,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七天七夜。石朗巧妙地利用西南風向有利條件,采取"五點梅花陣"戰術,即多艘戰艦圍攻鄭軍一軍,集中兵力作戰。突然,浩瀚大海上的"梅花"飛了起來,清軍水兵在戰争中越來越勇敢,一舉征服了澎湖群島,摧毀了鄭軍近200艘大大小小的戰艦,殲滅了1.2萬多名精銳部隊,減少了近5000人。鄭軍的指揮官劉國軒幸運地依靠熟悉的地形,帶領少數下屬逃回台灣。

澎湖失手,鄭氏集團突然變成了一鍋粥:有的主張投降,有主張保衛,有主張撤退到呂宋島,有的一時沒有結果。然而,令他們驚訝的是,石朗并沒有立即派兵進攻台灣,而是在澎湖安頓下來,一方面是為了安撫當地人民,另一方面派人去營救沒有在潛水中喪生的鄭軍官兵。石朗下令釋放被俘的台灣士兵回台灣,在獲釋前,他明确表示:"我絕不會為個人複仇而複仇!殺死我父親的人已經死了,與其他人沒有任何關系。他還承諾:"不僅士兵不會殺人,而且即使鄭家願意投降,我也永遠不會殺人。石朗身邊的人曾經問道:"将軍和鄭家在血海中有着深深的争鬥,現在鄭家的後代已經變成了水壺裡的魚和籠子裡的鳥,你為什麼不趕快派兵去鎮壓他們,為親人的仇恨報仇呢?"石朗說:"我率軍進攻台灣,這是一件大事,我怎麼能趁機宣告個人恩怨?"隻要鄭家真心聽話,我就不會傷害他們,否則會引起人們的不滿,影響台灣人民。"

與此同時,石琅上朝廷,提出對鄭氏集團實行綏靖政策,争取台灣的和平統一,拯救台灣人民免遭刀劍兵的災難。康熙對石朗的做法非常贊賞,同意了他的建議。年輕的延平王鄭珂和劉國軒,本來怕石琅的報複,不敢投降,但現在看到石琅真的沒有自殺的本意,他們趕緊派人到石朗軍隊面前奔輾澎湖求投降。8月13日,石朗率軍赴台,在魯爾門登陸。劉國軒等人當着軍隊的面迎接他,台灣各族人民在路中間迎接他們。8月18日,鄭珂率領鄭集團官兵、明朝魯王之子朱恒、樂安王朱靈在台剃頭。随風飄落的一縷縷頭發,标志着鄭氏集團的正式投降和南明王朝的結束。

石朗成功收複台灣的消息傳到首都時,正值1683年中秋節。康熙聽到這個消息喜出望外,脫下龍袍派人獎勵石朗,然後親自表揚和表揚,讓石朗為景海侯爵,世襲辭職,指令他成為雍鎮的福建水師。

成功和名聲,但留下了三百年的争議

石朗安撫台灣後,清廷内部出現了關于放棄台灣的争議。許多部長對台灣的戰略地位缺乏了解,主張将台灣人口遷往大陸,放棄台灣的土地。康熙也曾表示同意這一主張,認為"台灣隻是一片子彈之國,一無所獲,也無不損失"。看到抛棄政府和公衆的聲音在高漲,石朗急急地趕緊在史冊上播放"恭辰台灣抛棄和忽視",堅決主張進駐台灣。在歌曲中,石朗指出,台灣與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重保護責任有關,絕不能被抛棄。他用自己的眼睛進一步認為,台灣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産品可以為東南沿海地區提供重要的物質支撐。此外,他還警告說,荷蘭等外國侵略者不想時不時地入侵和占領台灣的這一部分,如果我們不堅持下去,他們肯定會卷土重來。台灣一旦被外國侵略者侵略占領,屆時就很難派出遠征軍升天。石朗的上級雄辯,一些部長同意了他的提議,促使康熙改變主意,下定決心保衛台灣。

1696年3月,石朗在福建服役期間因病去世,享年76歲。聽到這個消息後,康熙皇帝傷心欲絕,下令厚厚的葬,賜太子太福為香莊的稱号,并在泉州政府面前修建了一座神龛來紀念它。時至今日,閩南的石琅石棠、祠堂和碑文仍然随處可見。

然而,三百年來,石朗也一直是一個有争議的人物。關于他的曆史定位,一直有不同的聲音。在石朗的一生中,從曆史情況看,無非是兩件事:一是反對鄭和清;二是統一台灣。正是這兩點,構成了後人對他不同評價的根本原因。關于石朗統一台灣的曆史功德,史學家們已經充分肯定了。然而,到目前為止,人們對他"背叛領主,叛逃敵人"的誠信問題提出了質疑。

如果說石朗的投降是出于"為個人報複而複仇",那麼他随後的行為已經遠遠超出了個人的狹隘視野。無論是在征用和抛棄台灣問題上,還是在善後治台問題上,施朗都有遠見卓識,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無疑是那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專家和愛國将軍。

如果從"民族英雄"和"民族敗類"的角度來評判石朗,難免存在"狹隘民族主義"的嫌疑。因為,無論是統治元朝的蒙古人,還是統治清朝的滿族人,他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謀求中華民族的"大統一"是炎黃每個子孫的責任。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王朝,滿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曆史上,滿族起源于女真人,後來改成晉,再改成清朝,主要生活在東北和華北地區。1644年,滿族貴族在一些漢族地主武裝力量的合作和幫助下,獲得了統治中國的權利,随後發動了長達一個世紀的統一全中國的戰争,最終在18世紀中葉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中國統一。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滿族統治者的暴政和殘暴以及人們認識上的一些偏差,中國一些人将清政府統一中國的重要事件描述為"外國入侵"。即使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仍有一些人将清政府視為"滿族侵略軍"。是以,有人把石朗視為民族敗類,這是以這種錯誤的曆史觀為前提的。

有學者提出這樣一種觀點,讓人覺得頗具創新性:石朗降下清卻沒有背叛鄭。石朗在向清朝投降後,協助清政府實作大陸和台灣統一,正是鄭成功當年奮鬥的目标,也正是所謂的共同歸宿。著名明清史專家傅一玲先生曾經說過:"鄭成功複台、石朗複台有具體原因,都掩蓋了中華民族的大義。兩人的處境不同,征服台灣的出發點也不同,但他們對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有相同的認識,都堅決主張保衛台灣。從他們兩人對台灣的了解來看,我們說石琅不是鄭成功叛徒,而是他的繼任者。"

事實上,在石朗的家鄉福建省晉江縣石郎紀念館,有一副對聯寫道:"平台是古老的,平台是古老的;一正,一石。後人這樣把石朗和鄭成功相提并論,應該說是撇開"個人感情",基于"中華民族大義",肯定自己的曆史功德。

(作者機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