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飛:魚躍“農”門,“稻”出小康路上好風光

資料來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孫飛:魚躍“農”門,“稻”出小康路上好風光

"最好的歲月應該做最有意義的事情,我願意在廣闊的鄉村流汗,夢想青春。11月底,江蘇省全國人大代表、台州市江嶼區神澳鎮漢頭家庭農民孫飛堅定地告訴記者。

1987年大學畢業後,年輕人敢于回國創業,自籌資金開辦家庭農場,成為新農民;它展示了新時代人大代表在脫貧取景、赢得全面小康的決戰中的行動和責任。

孫飛:魚躍“農”門,“稻”出小康路上好風光

江蘇省全國人大代表孫飛(左二)向村民傳授農業種植知識。(地圖為孫飛)

01 稻田養魚,傳統農業成為新格局

深高鎮是農業強鎮,素有"魚稻之鄉"美譽。但孫飛在與村民接觸後發現,老百姓往往為了幾畝土地,常年"螺栓"在田裡,辛苦賺來的水稻品質不高,賣得不好。孫飛認為,傳統的水稻栽培方式是艱苦低效的,隻有發展高效、大規模的農業,才能真正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讓農民從根本上實作貧困和财富。經過一番探索,他立足農村實際,決定發展種植業的規模。

2011年7月,剛從大學畢業的孫飛在家鄉河陽村承包了30多畝土地,創辦了漢圖家農場。他通過實地考察,各種農業教育訓練和對當地田間種植者的教育訓練,迅速從進入過渡到進入。在一年的時間裡,孫飛将承包土地擴大到300多畝,開始規劃稻田養魚,發展"稻田共産"生态立體農業。他把胡須鲭魚養在稻田裡,利用食物鍊關系保護水稻,水稻保護魚類,實作生态循環,種植過程中不施施化肥和農藥。

首次嘗試"稻魚合産"這種新型生态育種技術,孫飛經曆了創業的艱辛。為了随時觀察水稻生長和魚苗情況,防止蛇、老鼠等天敵入侵,他在田地邊建了一個臨時棚子,吃的和住的都在棚子裡。經過四個多月的辛勤耕耘,他終于收獲了成功,沐産鲶魚750多條,水稻1000多斤。由于新的種植方法不僅有效控制了稻田中的害蟲,而且減少了環境污染,是以生産的水稻柔軟而甜美。然而,當他把産品投放市場時,卻有一段時間沒有得到客戶的認可和了解。他咬牙切齒地決定采取半買半交的政策,首先讓顧客品嘗到優質的産品。在良好的營銷政策下,大米在市場上取得了良好的反響。為了打造品牌效益,保護知識産權,孫飛先後申請注冊了"漢圖"牌水稻商标、稻田生态養魚方法專利。

面對周圍農民紛紛要求稻田養魚生态立體模型來教他們意志,孫飛毫不猶豫地選擇帶領大家創業緻富。在他的上司下,2013年帶領10戶村民在100多畝土地上從事稻田生态耕作。2014年,孫飛牽頭成立台州市慶榮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了158名會員,轉讓了當地及周邊村鎮1130多畝土地,帶動了農村剩餘勞動力156人就業。截至目前,他已試驗示範了六種稻田生态立體育種模式,并在全區推廣稻田生态立體育種4000餘畝,平均産值約5000元。

為順應農村集體土地大規模經營的趨勢,他在台州成立了漢族土壤植保專業合作社,為100多家農民解決了農作物病害防控的後顧之憂,在當地取得的成功經驗全面推廣。此外,他還調地用于猕猴桃、桃子等特色水果種植,探索農業休閑旅遊、農業采摘體驗等創業新途徑。如今,孫飛已将漢圖家庭農場發展成為集生态育種、休閑旅遊、農業體驗等于一體的綜合生态農場,不僅普及了稻田生态立體養殖技術,帶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投身于生态立體農業,而且進一步擴大了農業生産的綜合效益, 并展示了周圍農民的繁榮。

有人說孫飛傻,畢竟同齡人都是朋友。但孫飛并不這麼認為,"我的夢想是帶領我們共同發展生态農業,共同繁榮。曾獲江蘇省首屆"十大新職業農民",江蘇省"青年雙創人才"稱号,2017年1月成功當選第十屆"全國農村富豪領袖"。

孫飛:魚躍“農”門,“稻”出小康路上好風光

江蘇省人大代表孫飛率先在當地展示了"稻魚共産"的生态立體養殖技術。(地圖為孫飛)

02 随風飛翔,現代農業找到新路

作為年輕農民的代表,孫飛思維敏銳,與時俱進,順應"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抓住機遇推動線上銷售。

孫飛率領組織當地農種、農産品加工6個市、區、鎮三級全國人大代表,吸引了當地20餘名家庭農戶、農戶,自由加入自己的稻田魚米專賣店,進駐天貓旗艦店,擴大當地農産品網上銷售規模。今年新冠肺炎爆發期間,為了幫助"三農",孫飛以貨主"改造",先後參加了多場現場扶貧活動,與廣大網友分享家中美食、美觀的風景,平台累計觀看量超過2萬人(倍),累計訂單金額在50萬元以下。在孫飛的影響下,當地農業生産企業也開始"摸網"。

孫飛位于河陽村,地處肅中-日河地區,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為生态環境"全球500強"。是以,維護生态環境,促進綠色發展是孫飛的職責。近年來,孫飛在舉辦鄉村旅遊節的同時,充分發揮鄉村旅遊和生态水稻兩大産業的優勢,發展"生态+"産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在每年春天,近千畝的紫雲都會在綠茵的田野裡綻放,成為美麗的村莊,美麗的風景,吸引着無數的遊客前來駐足欣賞。

"現在,我們可以說這裡是魚跳'農場'門,'米'走出小康路的好風景!"孫飛表示,在經營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下一步将是成立生态農業發展公司,以"全球500強"生态環境優勢為基礎,在河陽村,成為全市一流的生态農業基地,擴大品牌效應,為家鄉農民增加收入, 農業發展增光添彩。

孫飛:魚躍“農”門,“稻”出小康路上好風光

江蘇省全國人大代表孫飛帶領越來越多的村民投身生态立體農業。(地圖為孫飛)

03 履行職責,護送村"返鄉"

從"孔雀飛東南",一大批農民離開農村到城市打仗,到現在,一些優秀人才"家中種子",重新紮根農村,"回歸經濟"正在成為經濟發展浪潮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強勁動力。

為了支援回國青年的發展,孫飛積極做好"返鄉"護航的政策服務。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2020年1月,在江蘇省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孫飛向大會提出了"回國創業青年服務健全政策",倡導圍繞年輕人形成"半小時創業圈"。

孫飛建議,服務業應善用新媒體管道,針對廣大青年人更喜歡從網絡擷取資訊的特點,發揮新媒體傳播手段,擴大學土創業青年服務政策的宣傳覆寫面。

此外,孫飛還提到,鑒于青年創業過程中的難點和痛點,需要不斷修訂和優化目前的服務政策。他說,例如,目前高校畢業生設立農業科技企業、鄉村旅遊項目等經濟實體享受創業補貼和降費政策,特别強調畢業後五年的這一前提條件,無形中提高了創業門檻,也打擊了創業的積極性。是以,他建議,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應該取消畢業的時限,幫助更多夢想在農村做大事的年輕人。

為了避免創業青年在摸索政策上走彎路,孫飛還建議财政局、人民社會保障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密切配合返鄉青年創業服務,建立部門關聯機制,提供一站式服務,節約創業青年在加工過程中的程式, 運作時間和能量。為此,深高鎮專門建設了約4800平方米的緻力于青年創業服務,長期打造孵化場,讓更多的農村青年分享機會,在生活中大放異彩。目前,全鎮農業職工在"新農戶"達500餘人,近20人已得到各級認可。

策劃:王平、餘浩、李曉健

記者:王平、陳偉

編輯:舒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