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圖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袁勝 江蘇銀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豐剛
江蘇是水産養殖大省,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主要推動水産養殖品種,摸索了很多成功的養殖模式,如連雲港主要養殖泥和鯉魚,南美白混養的羅氏沼澤蝦在該州正在興起,淮安宿霧河蟹、小龍蝦生機勃、蘇南河蟹等都頗具特色, 而鹽城地區主要是養殖異質性銀蛞蝓,産量在國内首屈一指,以大豐、筍為主要産區,輻射周邊沿海、探水、建湖、東台、海安等地,養殖條件好,産量高,多種配套環節齊全。前幾年,許多鹽城農民由于種植異質銀蛞蝓而積累了巨額财富,價值超過1000萬。前幾年養殖戶最怕孢子病,治愈率低,然後紅鲱魚出現,直到最近爆發氡出血,魚類養殖變得越來越困難。作者對異質性銀蛞蝓影響最大的三種疾病進行了介紹,并提出了一些防控建議,供行業參考。
一
出血、紅鲱魚、孢子病的基本情況
1、出血

垂死的魚鰓出血
鹽城地區的水産養殖在2009年左右開始出現出血,2011年左右開始大規模爆發,病種魚類為鲭魚,與池塘中的其他魚類一起不生病,受累魚的大小從水花到成年魚都會生病。該病的發病始于3月底,11月後有所下降,冬季有零星死亡。這種疾病的死亡率很高,一旦疾病處理不當,就有可能整個池死亡。
主要症狀:近死魚出群(但這種現象較少),全身發黑,鳍末端發白,最典型的特征是死魚覆寫有紅點。檢查垂死的魚,眼球突出,眼球和下颚,胸鳍基點充血,部分魚有身體出血的現象,病魚魚出水,鰓開始大量出血。屍檢發現内髒粘連,肝淤血嚴重,部分魚有黃色半透明腹水,病池魚覓食。經長江水産科學研究院研究,病原體被确定為鲱魚造血器官壞死病毒(鯉魚疱疹病毒2型)。目前,發現出血性疾病的症狀與體溫有關,在最合适的非病毒溫度區,疾病不出現明顯症狀,需要慎重治療。
2、大紅鼻涕蟲
鲭魚患有大紅鲱魚
該病的流行時間為5-6月上半月和9月下半月-10月,患病物種有鲭魚、草魚、鯉魚、鲭魚等,近死魚出群(這種現象較多),全身發黑,末端鳍白。檢查垂死的魚,眼球突出,絲綢鮮紅(取出水面幾秒鐘後顔色開始變暗),全身無充血和出血現象。屍檢發現内髒是粘連的,肝淤血是嚴重的黃色半透明腹水。是以,診斷出這種疾病需要在池塘邊上進行,送診斷很容易誤診。
3、孢子
喉孢子引起的死魚
目前,在渚北北部地區發現的對鲭魚有害的孢子有5種,分别是特殊碘泡泡鰓中的寄生蟲、吳力碘泡泡肝髒中的寄生蟲、洪湖碘泡喉嚨中的寄生蟲、體表單極寄生物和生活在背部肌肉中的結晶接縫碘泡泡蟲(這裡感謝張金勇,中國科學院水産研究所研究員,為江蘇北部地區孢子的分類、鑒定和預防做了大量工作。這些昆蟲有的無害,如特殊型碘泡泡蟲主要危害幼魚,對成魚的危害很小,主要影響單極子生長,緻死率不高,但其他三種孢子的死率都很高。
二
2015年疾病發病率及下一個疾病研究方向
1、疾病的發病率
出血: 2015 年上半年首次監測銀蛞蝓出血病, 4 月 6 日,水溫19°C,下半年在大豐建豐農場首次發現發病, 8 月 16 日,當時水溫為28°C。
大紅蕨:2015年上半年首次發現時間是5月9日,水溫為22°C,下半年首次發病時間為8月24日,水溫為26°C。
孢子病:2015年下半年孢子病發病率高于上半年,特别是下半年台風過後,魚類養殖池80%以上的魚類養殖區出現喉孢子、腹孢子,監測3個池塘(揭陽縣勵展發展公司, 陽馬北荒野漁場、揭陽縣東方村4隊漁場各1口)死亡率達70%以上。
2、疾病研究的下一個方向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鲭魚主要疾病特别是出血性疾病的發病率和危害程度與環境壓力密切相關。據調查,安裝底部微孔充氧、旋轉投餌機、投餌浮式飼料的池塘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池塘,特别是傳統池塘,亞硝酸鹽高、低氧溶性池塘更易爆發。是以,研究環境脅迫對異質銀蛞蝓主要病害的影響應該是下一步的重點。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筆者團隊監測了浙江省某研究院生産的兩個池塘注射組織漿液疫苗,其中位于望洋公司的池塘在接種疫苗半個月内開始發病,死亡率超過全池總量的60%;
對位于某一地區的養魚池進行監測發現,揚州濮陽湖毛姓苗圃戶購買了14個池塘,14個池塘全部患病,最低發病率規格在5cm左右,通過相關管道了解到其他地區從這裡購買的苗子也生病了。這是否表明出血性疾病具有垂直傳播的可能性?
2015年,出血性疾病的危害程度低于2014年,養殖戶發現,及時賣魚造成的出血損失較小。大出血普遍分布在襄陽、大豐、東台、海安、興化等地,2015年與大豐相比受影響最為嚴重。監測其水溫首次發病19°C,大豐劍豐養殖場發病率為92%(監測池塘26例,24例,死亡50%以上),2015年鲭魚主要病害流行的特點是交叉感染嚴重,後半年出血、喉孢子、紅鲱魚甚至3種病害同時暴發的池塘多。是以,對異質性銀鼻涕蟲并發症的研究應該是我們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由于魚捕撈資金快,利潤高,投資少,現在甚至在養殖集中區也已成立魚死魚協會
三
異質性銀鲱養殖瓶頸來得如此之快的原因
一個是品質退化。水質惡化,親魚減少,長期近親繁殖導緻異質銀鲱魚種子資源退化,進而容易發生病害。一些小型苗圃養殖場不使用興國紅鯉作為親本和異質銀鲱魚雜交繁殖後代,而是使用普通鯉魚。一些養殖場可能以體弱受傷的魚為親本,直接導緻幼苗品質下降。如蟹苗,許多育苗場采用2.1-2.3左右的雄蟹,1.9-2.1的雌蟹為親本,在連續繁殖的條件下會導緻個體蟹體小。
二是盲目吸毒。一些不良商家為了牟利,向養殖戶出售國家禁止的原料粉等藥品,長期大劑量原料粉,導緻細菌耐藥性增加,魚體質下降,易感染和寄生蟲感染。某些成分不明的殺蟲藥的盛行,可能對魚的鰓和魚體更具刺激性,容易誘發疾病,此外,不正确的預防觀念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長期添加抗菌藥物如三黃、大蒜素等藥物引起魚腸微生物組紊亂,容易患病。我們做過一些殺蟲藥的跟蹤,比如一些廠家殺錨頭跳蚤的特效藥,使用鮮紅色的蠶絲,有的池塘直接暴發後大紅蛞蝓,其對鰓的刺激就可以看出。
第三,喂養這個概念是不正确的。有的養殖戶快速獲利,過度投餌高蛋白,導緻殘留餌料和糞便沉積在池塘底部,池塘底部酸化,容易滋生細菌,感染疾病,進而魚肝負擔較大,也容易滋生病害。在現實中,許多農民在自加工材料中仍會過量添加乙醇、黃曲黴毒素等促進生長的藥物。一些農民忽視了草魚中膽堿的添加,這可能導緻身體衰退和疾病。
第四,死魚的處理不正确。死魚不埋得很深,有些鮮魚可能用保鮮膜包裝加工成超市,有些爛後被商家收集後進行魚粉加工,然後加入飼料中,增加了魚病傳播的幾率。因為魚要魚到魚錢快,利潤高,投入少,現在在養殖集中區甚至成立了魚死魚協會,并進行企業管理。
第五,水質控制不到位。一些養殖戶仍然堅持傳統的"半月殺蟲、半月消毒"的觀念,忽視水質控制,造成魚病治理困難。根據對普通農民的調查,超過80%的農民認為維生素越甜越甜,品質越好。完全直覺的感覺了解了藥物的品質,很多養殖戶不知道孢子應該提前氧合處理,在使用中将孢子粉甚至放在機艙内激活四天後;
六、放養密度高。異質銀畝産量可達2500公斤,這種高密度養殖在創造較高财富的同時增加了魚病的幾率,容易形成一些魚病流行的爆發。養殖品種也過于單一,抗性風險低,一旦魚價下跌或爆發,損失慘重。
七是修煉者的門檻太低。許多非專業人員進入該行業,簡單的粗加工将開始為水産養殖業服務。今年在筆者與學生實習的過程中,發現有一個2000畝的自來水農剛到大二,專業知識剛開始接觸的學生都很自信,聽的話,人很驚訝。此外,同樣的疾病,養殖戶請8名水産技師幫助診斷,可能提出3-4種不同的病因和治療措施,讓養殖戶不知所措,最終選擇相信自己。
八是小型飼料廠。自加工飼料廠以其低廉的價格吸引了大量養殖戶,但小型飼料廠的原料品質可能得不到保證,飼料配方不夠科學,制造裝置不夠先進,原料藥等藥材随意添加。
四
如何突破疾病,提高栽培率
對于氡出血的流行,一是要做好流行病學調查,找出病因、疾病發生、感染途徑,才能找到治愈方法做好抗體的基礎研究,增加魚自身對疾病的抵抗力;三、嚴格控制病死魚,堅決深埋處理,不讓死魚流回飼料;四、嚴格控制魚類毒品,加大非法毒品、人用毒品,打擊原料藥和假藥鬥争要引導農民合理規範地使用毒品;五、及時對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對餌料數量進行控制,對品種進行輪作,對水質控制指導養殖健康;第六,尋找替代物種或改變育種模式。考慮在病池養殖其他物種,開展物種輪作,減少病害傳播,七是加強技術服務人員的技術指導和教育訓練,強化服務意識、法律意識,減少違法用藥的主觀主動性。
2011年,在出血性病原體尚未确定之前,筆者試圖治療該病,當時并不知道具體病原體,是以采用以下方法進行處理:青黴素和諾夫洛莎星靈和病毒靈共同誘餌喂養,外植酸鈉一次,然後用優質碘兩次。在襄陽港養殖區池塘效果十分明顯,控制率達100%,有3口30畝池塘,原來死魚每天3000尾(大小0.5斤),服藥4天後,死亡率下降到10尾以下,一度引起鹽城病毒精神, 青黴素缺貨。但在2012年和2013年複制該計劃收效甚微。後來在相關基礎研究(江蘇省淡水研究所魚病室研究員薛偉團隊的研究成果)中,我們考慮了弱化傳播途徑以控制疾病的方法,例如使用器具收斂功能五倍于末端的鹽霧一起,在大多數情況下, 死亡率會降低,主要是因為五次從體内去除過多的粘液,并且疾病可以通過粘液傳播。建議養殖戶朋友在池塘發病後,不要随意服用藥物,通過短暫停料(減少魚群接觸)、改善水質(不使用需氧制劑)等方法穩定病害,等待溫度變化,病情可大為改善。
許多農民仍然非常害怕大紅鲱魚的處理。很多農民使用我們推薦的方法仍然不能治愈甚至加重,這主要是考慮藥物的品質。目前,相關部門缺乏對水産藥品的監管,即使有監管,也不是很嚴格。例如,碘制劑,每500mL的價格從6元到70元不等,相當多的藥店在追求高利潤的前提下,在商品品質提供的前提下存在問題,養殖區裡到處都是大量的大桶碘,賣家的原碘, 這意味着碘的含量超過90%,但絕大多數此類産品都是有問題的。但是他們抓住了農夫的心理,東西很好,但價格不貴,是以賣得特别好!是以,在治療相關疾病時,延緩疾病,造成重大損失。但農民并不認為自己使用的東西有問題,反而會覺得技術人員處方有問題,痛!
關于孢子的處理,并非所有孢子都是有害的,如果鰓中存在少量孢子,則僅害怕處理是不夠的,它們在生命周期結束時會自然脫落。對于更有害的孢子,應小心。很多養殖戶習慣于用敵蟲處理孢子,其實風險非常大,因為蟲子有胃毒作用,會影響魚的喂養,影響内服藥的攝入。治療孢子的常用藥物,外用:銅環酸,敵蟲;通常需要使用2-3次(外用藥第一次不建議使用天婦黴素乳液,需在投飼結束後半小時灑上,池塘風盡量不灑;内部服務:毒死蜱鹽酸、二激流液、鹽酸左旋風分離器、磺胺類等。應根據養殖品種、規格、溫度、發病率選擇合理(混合池池水溫低時嚴禁使用氯苯内衣)。
疾病治療的首要關鍵是診斷,如果診斷錯誤,使用任何好藥都沒有意義。此外,在捕撈價格下跌、病害頻發、虧損成為市場下常态,魚醫突然從暴利人群變成了高危人群,所有技術人員在執業過程中都需要細心處理。
此外,還有需要強調的是,目前抗生素的濫用已經到了極其可怕的地步,對于他們自己,對于行業來說,也為了子孫後代,希望廣大農民在控制自己使用的過程中,盡量不要使用抗生素飛濺池塘!
重印聲明
本文為《水産前線》獨家版,版權合作問題可 [email protected]。如需轉載,請按以下格式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