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
浮遊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它們對水生環境狀态的敏感性,通常被用作水生環境品質的名額。為研究白洋澱浮遊生物群落特征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采用培生相關分析法分析了白洋澱區5個采樣點的浮遊生物和環境因子,分析了白洋澱區浮遊生物群落結構變化與主要環境因子互相關系。結果表明,根據TP、NH3-N、CODMn和TN等水質參數的濃度值,白洋澱水體夏季和IV級水體水質為V類。春季和秋季的水。在白洋澱研究區共發現浮遊植物74種,浮遊動物22種。白洋澱浮遊生物群落結構随季節變化顯著,兩種浮遊生物的夏季豐度均達到最大。浮遊植物在春夏藍藻門、綠藻門等具有絕對優勢,秋季有矽藻門、裸藻門、甲藻門、隐藻門等優勢類群。浮遊動物在所有季節都主要與輪蟲分組。根據基于浮遊生物群落特征指數的水質類别分析,白洋澱在不同季節的大部分名額顯示中等污染。浮遊生物多樣性指數反映的水污染狀況與理化因素的水質評價結果與季節趨勢相對一緻。浮遊植物多樣性指數與TP、CODMn和DO的相關性更高,浮遊動物多樣性指數與CODMn、NH3-N和TN的相關性更高。
關鍵詞: 白洋店;浮遊生物;社群結構;環境因素;相關性分析;水質評估;水環境;
作者簡介:周旭申(1982-),男,進階工程師,博士研究所學生,主要從事水生态學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孫博文(1987-),男,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生态水力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基金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621092、51609166);
引用: 周旭申, 李娜, 孫博文, 等.白洋店浮遊生物群落結構的季節變化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J].水利水電技術, 2021, 52( 8): 110-119.[2] 周旭深,李娜,孫博文,等. 白洋澱湖浮遊生物群落結構的季節變化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J].水利水電技術,2021,52( 8): 110-119.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 >0 簡介</h1>
大型淺水湖泊是重要的淡水濕地生态系統,具有獨特的生态系統特征,在維護自然生态平衡、改善自然資源條件和提供生态系統服務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氣候變化和人為強力幹擾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湖泊面臨水量減少、水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态服務功能下降等危機。浮遊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魚類等水生動物的天然食物,是水體養分生産和輸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持食物網的豐富性和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浮遊生物具有生命力強、繁殖速度快、對環境變化反應靈敏等特點,其群落結構的變化與周圍環境因素的變化密切相關,是以經常作為反映湖泊生态狀況和水質評價的重要名額。例如,JIN等人研究了烏蘭索海湖植物浮遊功能群的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利用某些浮遊植物功能群的存在來表明湖泊的現狀;陳紅等利用浮遊植物群落結構、豐度、多樣性指數和水實體化學名額,綜合評價了潤河城市段水質狀況,探讨了其群落結構與環境因素的關系。此外,由于空間環境的差異和生物之間互相作用的複雜性,影響浮遊生物群落結構的關鍵因素在不同水體中差異很大。蔡洋等發現,水溫和電導率是驅動景頗湖浮遊生物群落生态分布的關鍵因素;AFONINA等人采用基于相關矩陣的方法,發現影響俄羅斯15個鹽湖15個浮遊生物群落結構的關鍵因素是pH值、水溫和水深;成榮等人利用備援分析(RDA)發現,化學需氧量是影響北運河浮遊生物豐度的關鍵因素。還建議加強對非點源污染的處理等措施,以改善北運河的污染狀況。是以,探索不同水體浮遊生物群落的特征及其與環境因素的關系,有助于對水環境狀況做出準确的評估,也可以部分彌補理化監測評價的不足,對湖泊生态環境的監測管理以及生态系統恢複和保護方案的制定和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白洋店(113°40′E-116°20′E,38°10′N-40°00′N)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區,屬海河流域大慶河南支湖,水域面積366平方公裡,年均儲水量13.2億立方米。白洋澱是雄安新區轄區内最重要的水體功能區,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唐江、曹河、福河、平江、白溝河等河流入湖。近年來,随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白洋店的水質逐漸惡化,上遊9條河流中隻有福河、小邑河和白溝引水河全年有水,其餘6條河流已基本停止流動或季節性有水, 白洋澱盆地生态系統呈現退化趨勢。近年來,中國學者對白洋澱浮遊生物和底栖群落的結構特征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研究。例如,李娜等人研究了白洋店在洪水和非洪水季節期間浮遊植物的群落結構變化,其中汛期的關鍵因素是總磷(TP)和溶解氧(DO)。[0005] 孫曉瓊等表明,溫度、透明度、營養鹽等對白洋澱枝和桡足類動物的豐度和群落組成特征有影響。楊玉峰等表明,水環境因素中的透明度、葉綠素a、水深、水溫、溶解氧、氨氮、硝态氮和氧化還原電位是影響底栖動物分布的關鍵因素。雖然上述研究較多,但僅限于單一生物分類群與環境因子之間的分析,浮遊植物與浮遊動物群落的結構特征指數和水生環境因子沒有同時研究。此外,2018年以來,由于雄安新區的建設和幾次生态補水,滇區環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是以探讨滇區浮遊生物群落名額與環境因子的關系尤為重要。2018年5月、8月、10月,分别對白洋澱水質、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進行樣本采集和實驗室分析,并根據試驗結果分析浮遊生物群落的時間動态變化,并根據浮遊生物狀況評價白洋店地區的水環境狀況。為深入研究白洋澱河流域生态系統動态變化機理和雄安新區水生态環境恢複提供一定的科學支援。
<h1類="pgc-h-arrow-right"資料跟蹤="11">1材料和方法</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 > 1.1 樣本點布局</h1>
在這項研究中,白洋店在2018年的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進行了三次采樣。研究區共設定了S1(硝烈莊)、S2(王家寨)、S3(廣電張莊)、S4(圓頭)和S5(端村)5個采樣點。其中,S1位于富河、平河口,S5位于唐河、小一河口,S2-S4位于滇渠區中心,旅遊發達。采樣點分布如圖1所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 >1.2 樣本采集和處理</h1>
有7個環境因素,包括水溫(WT),pH(pH),溶解氧(DO),高錳酸鹽指數(CODMn),氨氮(NH3-N),總磷(TP)和總氮(TN)。參考"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确定樣品分析方法。
将定性浮遊植物樣品在0.15 m水下0.15 m處以"∞"型拖曳3 min,将采集到的浮遊植物樣品裝入100 mL标本瓶中,加3 mL福爾馬林固定并帶回分析;從小瓶中取出浮遊植物定量樣品,并将15 mL的Rugots溶液加入實驗室進行分析。物種鑒定基于"中國淡水藻類的系統、分類和生态學",并按0.1 mL浮遊生物計數架構計數。根據《浮遊動物》标準,在13号浮遊生物網的水準和垂直方向上,按照"∞",将定量樣品設定在每個采樣點的上下3層,用5 L集水器采集水樣, 每層收集20L水樣,過濾并裝入裝有25号浮遊生物網的塑膠瓶中,并用5%福爾馬林溶液(甲醛)固定并在實驗室中進行顯微鏡檢查。物種鑒定是指"中國淡水輪蟲","中國動物學•淡水桡足類","中國動物學•淡水分支",并按1 mL浮遊生物計數架構計數。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 >1.3 資料分析</h1>
采用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Margalef物種豐富度指數、Pielou均勻性指數、生物豐度、密度和優勢分析了浮遊植物的群落特征,并将各名額的計算公式和評價标準列于表1。
表1 社群特征名額和評價标準
表1 社群特征名額和評價标準
柯爾莫哥洛夫-斯米爾諾夫 (K-S) 正态分布檢驗用于确定環境因子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結果表明,環境因子均符合正态分布。使用SpSS20.0統計軟體對環境因子進行獨立的樣品t檢驗。利用SPSS20.0統計軟體,對白洋澱浮遊生物群落特征指數與環境因子進行了Pearson相關分析,其中R值代表相關大小,P值代表兩個變量之間的顯著性,一般要求P<0.05有意義,R的絕對值一般在0.7~1.0之間呈強相關性, 在 0.3 和 0.7 之間弱相關,并且不認為低于 0.3 的相關性是相關的。在相關性分析中,由于群落多樣性指數的機關與環境因子不均勻,群落多樣性指數和環境因子資料的标準差需要标準化。
<h1 類="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0" >2 結果和分析</h1>
<h1類="pgc-h-arrow-right"資料跟蹤="41" >2.1 白洋澱理化因子</h1>
本研究主要檢測白洋澱主要水環境因素,調查期間白洋店水體環境因素結果列于表2,環境因素的季節差異顯著(P<0.05)。三季水體pH值分别為8.60、8.22和8.88,湖區水體整體呈堿性。DO,CODMn和TN從春季到夏季下降,從夏季上升到秋季,而TP則相反。NH3-N總體上呈上升趨勢。根據《地表水環境品質标準》,白洋澱水體夏季為V類水,春秋IV級水體。
表2 白洋店水體理化名額
表2 白洋澱湖理化水質參數
<col style="width: 88px;">
<col>
時期
項目
斷續器
/°C
酸堿度
做
/毫克·L-1
科德姆
NH3-N
衛生紙
田納西州
春天
平均值
21.30
8.60
10.76
6.56
0.22
0.11
1.85
最大
23.50
8.80
13.10
7.00
0.53
0.21
3.52
最低
19.10
8.40
7.57
6.20
0.07
0.05
1.08
标準差
3.11
0.28
2.63
0.30
0.18
1.00
夏季
30.54
8.22
2.67
6.40
0.56
0.16
1.25
31.00
4.75
7.80
1.19
0.35
2.19
30.20
7.90
1.42
5.60
0.06
0.84
0.31
0.26
1.32
0.85
0.39
0.13
0.54
秋季
16.06
8.88
7.40
6.94
0.81
2.08
19.30
9.41
8.96
2.17
0.20
4.88
15.00
5.36
0.29
0.98
1.83
0.38
1.31
0.88
0.78
1.60
<h1類="pgc-h-arrow-right"資料軌迹="153" >2.2 白洋澱浮遊生物群落的特征</h1>
2.2.1 物種組成和優勢類群
白洋澱研究區共發現浮遊植物6種,74種。其中,綠藻門的種類最多,共有32種,占物種總數的43.24%,其次是矽藻門,共有19種,占24.68%,其餘門有14種藍藻,占18.92%,裸藻門4種,占5.41%, 隐藻門3種,占4.05%,隐藻門2種,占2.70%。從圖2可以看出,澱地區夏季浮遊植物種類最少,秋季最多。白洋澱浮遊植物優勢種為春季11種,夏季8種,秋季19種。在春季和夏季,藍藻和綠藻門占主導地位,而在秋季,矽藻門,裸藻門,甲藻門和隐藻門的顯性分類群出現(見表3)。
白洋店共發現浮遊動物22種,其中輪蟲16種,占總種數的72.73%;門有4種,占物種總數的18.19%;桡足類有2種,占物種總數的9.09%。從圖2可以看出,澱地區夏季浮遊動物種類最多,秋季最少。白洋店浮遊動物優勢種為春季9種,夏季11種,秋季8種,以輪蟲為主。此外,桔梗、桔梗、桔梗和鄰近的獨眼巨人是所有三個季節中頻率較高的優勢物種(見表3)。
表3 白洋店浮遊生物優勢種
表3 白洋澱浮遊生物優勢種
類别
物種類
浮遊
植物
藍藻門
點狀瘧原蟲(Merismopedia punctata)
+
銅綠微囊蟲
微扁平裂紋藻類(Merismopediatenuissima)
原味腥性藻類(Anabaena osicellariordes)
大螺旋藻
小色球菌
Pseudo-ichthyosa (Pseudanabaena sp.)
Merismopedia minima
Phormidum tenus
綠藻門
尋常小球藻
四頭肌
Scenedesmus dimorphus
螺旋鱗毛蕨
十字花苣苔屬
直角十字花科(十字花科)
乳糜瀉寡囊蟲
Actinastrum hantzschii
矽藻門
Synedra acusvar
Cyclotella catenata
顆粒梅洛西拉
短船形藻類(Navicula exigua)
Cymbella pusilla
針狀針葉苔藓
鞭毛蟲門
銅綠裸子植物
裸藻門
Euglena oxyuris
Euglena deses
隐藻門
Cyanotic algae (Chroomonasv caudata)
Cryptomonas erosa
動物
輪蟲
花萼(Brachionus calyciflorus)
Brachionus urceus
刺槐梗
Brachionus angularis
Brachionus diversicornis
布達佩斯布拉奇奧努斯
Asplanchna priodonta
耳蝸角膜
彎曲腿龜甲蟲(角膜疣猴)
勒卡内·盧納内爾米斯
圓柱形圓柱體
針簇多邊形輪蟲(Polyarthra trigla)
菲利娜·隆吉塞塔
分支
Simple arc flea (Bosmina coregoni)
莫伊納直腸
桡足類
附近的獨眼巨人
英勇的劍跳蚤(獨眼巨人)
注:表中的"+"表示該物種是本季的優勢物種
2.2.2 浮遊生物豐度
春季湖内浮遊植物平均豐度為403.50×105個細胞/升,範圍為330.93×105~454.21×105個細胞/升;夏季整個湖泊的平均豐度為701.81×105個細胞/升,變異範圍為415.30×105至1 005.6×105個細胞/升;秋季整個湖泊的平均豐度為131.12×105個細胞/L。變化範圍在85.20×105至145.4×105細胞/升之間(見圖3)。藍藻和綠藻門的種類是春季的主要分類群,分别占總豐度的72.05%和24.07%,藍藻門在夏季占據絕對優勢,占總豐度的90.07%,秋季與春季相似,藍藻門和綠藻門是主要分類群, 分别占63.51%和14.77%。
春季浮遊動物的平均密度為1 238 Ind./L,範圍為657~1 620 Ind./L;夏季整個湖泊的平均密度為784 Ind./L,範圍從250到1 610 Ind./L;秋季整個湖泊的平均密度為586 Ind./L,範圍從270到860 Ind./L(見圖3);春季輪蟲占據絕對優勢93.60%,夏季演替以輪蟲和桡足類為主,其比例分别為83.16%和10.97%,秋季徑向腳的比例增加到29.19%,輪蟲的比例下降到60.74%。
2.2.3 浮遊生物群落特征名額及水質評價
浮遊植物群落特征指數如圖4所示。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春季平均為1.490,夏季為1.226,秋季為2.036,春季和夏季為α中等污染,秋季為β中污染。Pielou均勻性指數的春季平均值為0.531,光污染水準為0.495,夏季為0.495,污染等級為中度污染,下降為0.805,污染水準為無污染。馬加勒夫物種豐富度指數春季為2.290,夏季為1.500,秋季為2.563,春季和秋季污染水準為β中污染,夏季污染水準為α中污染。
浮遊動物群落特征指數如圖4所示。香農-維納多樣性指數的平均值在春季為1.556,在夏季為1.863,在秋季為1.359,污染水準為α中度污染。Pielou均勻性指數春季平均為0.845,夏季為0.905,秋季為0.950,無污染水準為無污染。馬加勒夫物種豐富度指數春季為1.347,夏季為1.727,春夏污染等級為α中度污染,秋季為0.630,污染等級為重污染。
白洋澱浮遊生物群落多樣性指數所反映的水污染狀況與白洋澱區理化因子的水質評價結果相對一緻,而季節變化所反映的水污染狀況也與理化因素的水質評價結果相似,這也說明該多樣性指數在水環境評價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h1類="pgc-h-arrow-right"資料軌迹="370" >2.3 浮遊生物群落結構與環境因子的關系</h1>
Pearson相關分析方法表明(見表4)、春季浮遊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和Pielou均勻性指數與CODMn和TP呈顯著正相關(P<0.05),Margalef物種豐富度與WT和TP呈顯著負相關(P<0.05)。夏季浮遊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和Pielou均勻性指數與TP呈顯著負相關(P<0.05),Margalef物種豐富度與pH值和DO呈顯著負相關(P<0.05)。秋季Margalef物種豐富度與DO和CODMn呈顯著負相關(P<0.05)
春季浮遊動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與CODMn呈顯著正相關(P<0.05),Margalef物種豐富度與NH3-N和TP呈顯著負相關(P<0.05),與TN呈顯著相關性(P<0.01)。夏季浮遊動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與NH3-N和TN呈顯著負相關(P<0.05),Pielou均勻性指數與CODMn呈顯著正相關(P<0.05),Margalef物種豐富度與DO呈顯著負相關(P<0.05),與TP呈顯著正相關(P<0.05)。秋季Pielou均勻性指數與CODMn呈顯著正相關(P<0.05)。
本研究顯示,浮遊植物多樣性指數與TP、CODMn和DO的相關性最為密切,分别有4、3和2個顯著相關,浮遊動物多樣性指數與CODMn、NH3-N和TN的相關性最為密切,分别有3、2和2個顯著相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4" >3 讨論</h1>
<h1類="pgc-h-arrow-right"data-track="375" >3.1 白洋澱浮遊生物的群落結構分析</h1>
本研究顯示,白洋澱浮遊生物群落結構随季節變化顯著。從浮遊植物群落結構分析,由于夏季養分鹽含量高,溫度适宜,浮遊植物的豐度達到較高水準,主要以藍藻門為主。這是因為藍藻比其他藻類更能耐高溫,并且它們通常在高溫(25至35°C)下獲得競争優勢,并具有快速生長的對策;此外,當水體中的磷濃度低于0.2 mg/L時,它是藍藻生長的限制性營養鹽,夏季白洋店較高的磷濃度也促進了藍藻的生長繁殖。夏季藍藻的快速繁殖也抑制了其他浮遊植物的生長,導緻夏季浮遊植物物種最少。優勢種主要從春季的藍藻、綠藻門和少量矽藻門到夏季的藍藻門和少量的綠藻門,再到秋季每個門更平衡的群落結構,夏季群落結構較為單一,群落特征名額也反映了這一點, 這與太湖的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相似。
從浮遊動物群落結構來看, 春、夏、秋物種組成相似, 輪蟲為主。輪蟲具有個體小、周期短、發育迅速等特點,能迅速适應水體實體化學環境的變化和水文條件的變化,是以輪蟲往往在河湖生境中占據主導地位。浮遊動物與浮遊植物有捕食關系,藍藻營養價值低,毒素的産生不利于浮遊動物的生長,但輪蟲耐受性高,是以夏季浮遊動物種類最多,輪蟲具有絕對優勢,但密度相對較低。春季生長的浮遊植物如裸藻、綠藻、前一年水生生物死亡後形成的有機碎屑等,是輪蟲喜歡吃的誘餌,捕食者在低溫季節不那麼旺盛,是以輪蟲可以在春季大量繁殖,形成高峰。此外,分支種類多于桡足類,但密度相對較低,這與許多關于河流和湖泊中浮遊動物分類群分布的研究結果相似。
<h1類="pgc-h-arrow-right"資料軌迹="378" >3.2 白洋澱浮遊生物群落與環境因子的關系</h1>
浮遊生物群落結構受環境因素共同影響,環境因素對不同水體群落結構的影響也不同[9]。本研究通過白洋澱浮遊生物群落多樣性指數與主要環境因子的相關性分析,發現影響春季浮遊植物群落特征的關鍵因素為夏季WT、CODMn和TP、pH、DO和TP、秋季DO和CODMn、春季NH3-N、CODMn、TN和TP。 DO,CODMn,NH3-N,TP和TN在夏季,CODMn在秋季。影響浮遊生物群落特征的關鍵環境因素在不同季節不同,表明白洋澱的環境因子在季節驅動下發生了變化,環境因子的變化也會導緻浮遊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水溫是影響浮遊植物生長、發育和群落組成的重要環境因素,出現了10~30°C的矽藻,綠藻在18~30°C下生長良好,藍藻能在40°C的高水溫下生長,白洋澱在春、夏、秋溫度範圍内19~31°C,适合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的繁殖生長, 符合白洋澱浮遊生物種類繁多、種類豐富的特點。pH值對浮遊植物群落結構有重要影響,堿性環境有利于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堿性水體藻類生産力高。磷作為藻類體組成中的重要營養素,被認為是浮遊植物生長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綠藻比藍藻更适合氮磷比較高的環境,白洋店三季的磷濃度相似,秋季氮濃度最高的氮磷比較高,是以秋季綠藻種類數量最多。CODMn是反映有機污染物對水體的污染程度和減少無機物質的綜合名額,與浮遊植物的生長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浮遊動物群落演替一般與食物、捕食和競争密切相關,環境因素通過直接作用于浮遊植物間接影響浮遊動物的群落結構。一些藍藻物種如微囊藻容易形成群落,一些絲狀藍藻具有較大的顆粒尺寸,不易被捕食,進而影響浮遊動物的生長。此外,研究表明,較高濃度的氨氮對一些浮遊動物物種具有毒性作用,影響其生長和繁殖。XIANG等人的研究表明,當NO2-N濃度超過1 mg / L時,一些浮遊動物的母體繁殖減少。本研究未測定NO2-N濃度, 但春季和夏季浮遊動物群落特征指數與氮素濃度呈負相關。夏季水溫的升高促進了浮遊生物的大量生長繁殖,而這一過程中的耗氧量導緻水中DO濃度的降低,是以浮遊生物對溶解氧的競争使得溶解氧成為影響其群落結構的關鍵因素。影響浮遊生物的關鍵因素在春季和夏季較為複雜,主要受氣候影響,春季和夏季降雨較多,水文環境的頻繁變化對環境因素和浮遊生物群落結構有影響,浮遊生物群落結構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
表4 浮遊生物群落名額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
表4 浮遊生物群落名額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
浮遊植物
香農-維納
多樣性指數
皮耶盧均勻性
指數
馬加萊夫物種
豐富度指數
-0.458
-0.171
-0.954*
0.291
0.413
-0.642
0.069
0.033
-0.735
-0.725
-0.758
-0.255
0.500
0.637
-0.806*
0.453
-0.587
-0.062
0.213
0.318
-0.278
0.426
0.507
-0.761*
-0.697
-0.693
-0.976*
0.894*
0.956*
0.366
0.100
0.232
-0.440
-0.043
-0.165
-0.856*
-0.378
-0.411
-0.106
-0.055
-0.163
0.340
0.834
0.617
0.829
0.999*
1.000*
-0.999*
-0.786*
-0.834*
0.662
0.347
0.812
0.077
-0.510
-0.554
-0.156
0.026
-0.071
0.238
0.859
0.602
0.807
浮遊動物
-0.420
-0.621
0.386
0.491
-0.619
0.506
0.392
0.438
-0.575
-0.316
-0.495
0.020
-0.211
0.609
-0.02
0.511
0.372
0.472
0.595
-0.729*
-0.177
0.259
-0.793
0.779*
-0.253
0.526
0.552
0.783*
0.023
0.495
0.493*
0.265
-0.449
0.374
-0.781*
-0.825*
-0.474
0.331
0.165
-0.118
0.498
-0.175
0.325
-0.707*
-0.512
-0.603
0.740*
0.068
-0.326
-0.577
0.457
-0.879**
-0.787*
-0.370
0.322
-0.075
0.524
注:* 在 0.05 水準(雙邊)顯著相關,**在 0.01 水準(雙邊)顯著相關。
<h1級="pgc-h-箭頭-右"資料軌道="546" >3.3 白洋澱水質評價</h1>
白洋澱浮遊植物優勢種以綠藻和藍藻為主,表明春夏水體富營養化狀态,秋季優勢種較一般,水質優于春夏。浮遊動物中足類動物,如角臂尾輪蟲、前節段性輪蟲、普達尾輪蟲和針簇多肢輪蟲,被認為是α中度污漬β中染色和富營養化水體的訓示生物。此外,根據香農-維納多樣性指數、皮耶盧均勻性指數和馬加萊夫物種豐富度,白洋澱的水體在春季和夏季受到中度污染,在秋季受到輕度至中度污染。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48"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h1>
本研究延續了正常采樣點在采樣點的選擇,有利于未來相關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和參考,但整個澱區隻布置了5個采樣點,采樣點相對較少,與滇礦區生态環境的複雜性相比,無法充分顯示白洋澱的情況。由于時間限制,較長序列的監測尚未進行,也沒有反映在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中,這是本研究的缺點,今後的研究将持續更長的時間,更多的樣本,更多的水質和環境因素将深入調查并進行相關研究。
本研究忽略了環境因子與浮遊植物生物多樣性之間的影響關系,在水質環境因子的相關性分析中,如NH3-N對TN濃度的影響和貢獻率,浮遊生物也貢獻了大量的TP、TN、CODMn、浮遊植物光合作用等被淹沒植物是DO的生産者, DO是受水生植物影響的環境因素,而不是驅動因素,在今後的研究中應區分和選擇分析參數。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51" >4 結論</h1>
(1)根據TP、NH3-N、CODMn、TN等水質參數的濃度值,白洋澱水體夏季水質為V類水,春秋IV類水。
(2)在白洋澱研究區共發現浮遊植物74種,浮遊動物22種。白洋澱浮遊生物群落結構随季節變化顯著,兩種浮遊生物的夏季豐度均達到最大。浮遊植物在春季和夏季以藍藻和綠藻門為主,而在秋季,矽藻門、裸藻門、甲藻門和隐藻門是優勢類群。浮遊動物在所有季節都主要與輪蟲分組。
(3)根據浮遊生物群落特征指數的水質類别分析,白洋澱在不同季節的名額大部分呈現中等污染,少量為輕污染或重污染。浮遊生物多樣性指數反映的水污染狀況與理化因素的水質評價結果與季節趨勢相對一緻。
(4)浮遊植物多樣性指數與TP、CODMn和DO的相關性較大,浮遊植物多樣性指數與CODMn、NH3-N和TN的相關性更高。
水利水電技術(中英文)
水利部《水利水電技術(中英文)》雜志是中國水利水電行業綜合技術期刊(月刊),是國家級華人核心期刊,在國内外公開發行。本刊主要介紹我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處理、配置、養護與保護情況,以及水利水電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營運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技術經驗,并報道國外先進技術。該刊主要欄目有:水文水資源、水利建設、工程建設、工程基礎、水力學、機電技術、泥沙研究、水環境與水生态學、營運管理、實驗研究、工程地質學、金屬結構、水利經濟、水利規劃、防洪抗旱、建設管理、新能源、城市水利、農村水利 水利、水土保持、水庫遷移、水利現代化、國際水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