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部許鞍華執導的“冷門電影”,卻讓人懂得了如何去正視親情

20世紀80年代,随着改革開放的加快,許多"西方事物"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

為了捕捉當時的上海,一向擅長在大時代背景下拍攝小人物故事的香港導演許安華,也拍了1991年的電影《上海假日》,從平和接地氣的角度展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

一部許鞍華執導的“冷門電影”,卻讓人懂得了如何去正視親情

故事講述了住在上海一條小巷子裡的顧波(吳馬飾),自從兒子的家人移民到美國後,一直過着隐居的生活,通常隻有他的女兒(劉嘉玲飾)會偶然來拜訪。

一部許鞍華執導的“冷門電影”,卻讓人懂得了如何去正視親情
一部許鞍華執導的“冷門電影”,卻讓人懂得了如何去正視親情

有一天,一通越洋電話打破了顧波的安甯生活:原來,兒媳倆想把孫子顧明(黃坤軒飾)送到上海去照顧。

孫子的到來使小巷再次熱鬧起來。起初,顧波聽話顧明,帶他去酒店住,帶他去吃肯德基,但顧明還是無法适應上海的生活。

一部許鞍華執導的“冷門電影”,卻讓人懂得了如何去正視親情

吵架後,顧明離家出走,不小心掉進了河裡,但他本能的反應不是想辦法爬上岸,而是打電話給父母和爺爺來救自己。

最後,顧明幸運地被村民救了出來,村民們給他找了幹淨的衣服,讓他下來吃飯。和諧的氣氛讓他開始想念顧波和巷子裡的鄰居。

一部許鞍華執導的“冷門電影”,卻讓人懂得了如何去正視親情

于是,顧明決定回到顧波身邊,從此,他逐漸拉開了兩個孫子之間的距離。他開始和爺爺一起跳廣場舞,教學校同學打棒球,教鄰居們玩滑闆,跟爺爺去劇院看表演,甚至把爺爺和鄰居莫大娘配上......

然而,轉眼間,顧明回美的日子就要到了,臨别前,他很不情願對顧波和鄰居們說了聲"謝謝侬"。

一部許鞍華執導的“冷門電影”,卻讓人懂得了如何去正視親情
一部許鞍華執導的“冷門電影”,卻讓人懂得了如何去正視親情

影片通過平淡而現實的叙事手法,描繪了孫輩與文化差異的關系,也衍生出"以包容的态度對待新事物,同時又不失去底線"的主題表達。

比如一開始,顧波,包括鄰居們,對他的态度非常熱心,後來,當他們發現顧明是以"愈演愈烈"時,就開始疏遠他。當顧明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他也開始以平等的姿态融入巷子裡的生活,最終與鄰居打成一片。

這也反映出"文化交流不應該是盲目地尋求幫助,而應該是一種互相的行為"。

一部許鞍華執導的“冷門電影”,卻讓人懂得了如何去正視親情

在攝影師李平斌的"敏銳"鏡頭排程下,影片中的上海小巷和街道也充滿了強烈的真實感,讓人感覺非常親密。

一部許鞍華執導的“冷門電影”,卻讓人懂得了如何去正視親情

飾演古明的是台灣童星黃坤軒,曾是杜奇峰、楊立國執導的皇室演員,曾與周潤發、張愛佳、劉松仁等多位大咖合作。

拍攝這部電影時隻有13歲,但他能夠诠釋滋養良好的"第二代海歸"的形象,比如說英語不說中文,用蓮花淋浴洗澡,像嚼口香糖,聽随身聽,讓人相信他真的是"ABC"。

一部許鞍華執導的“冷門電影”,卻讓人懂得了如何去正視親情

可惜的是,由于時間與長度的關系,影片沒有展現顧波年輕時在雲南使用的台詞,失去了很多興趣。這也直接導緻劉嘉玲飾演的幹女成為"工具人",在劇情推進中沒有起到作用。

雖然這部電影在徐安華的作品序列中相對不受歡迎,但它在從上到下進行中具有關鍵地位。它繼承了《柯圖秋恨》(1990年),啟發了後來的《阿姨的後現代生活》(2006年),這三部電影的共同點是通過家庭關系來表達文化差異和碰撞。

一部許鞍華執導的“冷門電影”,卻讓人懂得了如何去正視親情

今天看這部電影,除了懷念90年代老上海的風情,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正視血濃于水的親情。

親情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味地接受,當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變老時,我們也應該學會孝敬他們,為他們做點什麼,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關系。(張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