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月26日(台灣)10月25日上午,紀念台灣複辟76周年學術研讨會在北京舉行。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教授陳興在緻辭中說,抗日抗日戰争是近代中國人民抗外侵略鬥争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性的民族解放鬥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鬥争。面對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人民堅持了14年的抗戰,作出了巨大犧牲,捍衛了民族自由和尊嚴,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完整和民族獨立。中國人民堅持了曠日持久的抗戰,開辟了世界東部反法西斯戰争的主戰場,為捍衛人類的正義事業作出了重要的曆史貢獻。
抗戰精神具有豐富的内涵
陳興指出,抗日抗日戰争、抗日戰争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正義戰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中國抗外侵略取得全面勝利的第一次民族解放戰争。在這場戰争中,中華民族同敵同戰,血戰,創造了弱國戰勝強國的光輝典範。抗日戰争精神是中國人民抵抗外來侵略、實作民族獨立和自我完善的高度精神概括,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抗日戰争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内涵。國家的興衰是傀儡師的責任。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當時的中國調動了全部國力,展開了自救和生存的鬥争。全國各界,不分地區、不分階層,紛紛采取行動,履行職責,共同抗戰。"一寸山水血",在家國理念的啟發下,中華民族抗戰14年的曆史是一部史詩般的英雄史,無數抗戰英雄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延續民族的靈魂,犧牲了自己, 并經受了艱辛,終于迎來了抗戰的勝利。十四年的抗日戰争,不僅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曆史,更是祖國精神修養和繭的成熟曆史,是傳統關愛祖國的生動現代化身。
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抗戰精神的重要内涵。兄弟同心同德,他們的利潤被打破了。面對前所未有的國家危機,沒有團結就沒有生存之道。在抗日戰争過程中,中華民族的團結前所未有地得到了加強。這主要反映在基于民族特性的凝聚力的空前加強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抗日戰争中,"九一事件後,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海中奮起反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争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序幕。七七事件後,抗擊侵略、求救國,成為在華各黨派、各民族、階級、階層、群體和海外華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動,進而進入全國抗戰階段,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争東部的主戰場。"中國的抗戰是全民族的抗戰,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為抗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永無止境的堅強鬥志是抗戰精神的另一個重要内涵。作為一場現代戰争,中日戰争是如此悲慘,戰争造成的破壞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抗日戰争中,中國人民始終保持着堅強的戰鬥精神,盡管損失慘重,但絕不會妥協。中國戰場猶如一塊強大的磁鐵,把日本帝國主義吸收進了人民戰争的泥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赢得了時間和戰略主動權。同時,中國人民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成長和發展,鬥争經驗不斷豐富,鬥争藝術逐漸完善,終于在曠日持久的戰争中取得了勝利,完成了抗外侵略的偉大勝利。抗日戰争的勝利,是堅強鬥争意志的勝利,是永無止境的鬥争精神的勝利。
勝利意志是抗戰精神的重要内涵。抵抗法西斯侵略是維護民族生存和獨立的正義戰争,中國人民必将赢得最後的勝利;這是中國人民在抗戰中取勝的堅強意志的心理基礎。習近平總書記說:"在艱苦的抗日戰争中,中國所有的兒女都為國家的生存、民族複興、為人的正義而奮鬥,社會動員的廣度、民族覺醒的深度、戰鬥意志的頑強、勝利信念的堅定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在這種勝利信念的鼓舞下,中國人民認真分析了抗日戰争的特點,堅持了長期戰略,不斷消耗侵略者的意志,最終取得了勝利。是以,可以說,勝利的堅強意志和對國家生存和發生的正義要求,是抗戰軍人和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撐,自然也是抗戰精神的重要内涵。
抗日戰争精神指導中華民族開拓進取
陳興說,抗日戰争的精神是中國人民的财富,也成為中國人民建設國家的長期精神指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争中的偉大勝利,重新确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赢得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中國人的尊重,赢得了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美譽!"中國人民在抗日戰争中的偉大勝利,堅定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自由和解放的意志,開啟了中國古代鳳凰涅槃和重生的新曆史征程!"抗日戰争結束後,中國人民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結束,抗日戰争精神不斷延續,繼續發揮精神引導作用。
在探索中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作為一個大國,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困難。各種磨難,如帝國主義的遏制,建設之初的要素短缺,自然災害頻發等等。面對這些困難,中國人民沒有退縮,而是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挺身而出,充分發揮抗戰精神,從實際出發,逐漸解決問題,不斷克服困難,滿懷信心的勝利,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加快了國家發展步伐,穩步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偉大事業。在同一過程中,中國共産黨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確定中國共産黨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人民全心全意地擁護人民,勇于進行自我革命, 并能經受住各種風浪的考驗。
全國人民團結奮進,齊心協力,共同推動國家發展。中國人民在抗日戰争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民族的廣泛團結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凝聚力。抗日戰争精神蘊含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從新時代抗日戰争的偉大精神中汲取力量,可以有效地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凝聚成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強大力量。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中國人民繼續發揚抗戰的團結奮鬥精神,不斷建立和加強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形成了民族發展和民族複興的大潮。
抗日戰争精神的指導作用,也展現在中國共産黨以人民福祉為中心的統治路線的實踐中。抗日戰争時期,中國民主要求團結救民求生存,而在建設時期,則團結建國,追求人民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75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壯大創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果,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打赢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迎來了光明的未來。"在幾十年的建設曆程中,抗戰精神始終如一,不斷激勵着中國人民朝着美好生活的目标前進。
抗日戰争的曆史告訴我們,國家的繁榮包含着國家繁榮和人民力量的雙重内涵,兩者密不可分,關系極其密切,在國際社會中,弱者沒有話語權,不會有主動權, 追求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是實作民族複興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見,抗日戰争的精神不僅是抗日戰争全面勝利的精神支柱,而且是激勵中國人為建設今天和将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而奮鬥的巨大精神動力。
弘揚抗日戰争精神,促進民族統一
陳興認為,民族解放、民族複興、民生幸福、愛國主義是抗戰精神的天然内涵,這種精神支援了無數革命烈士義憤填膺地赴國;在動蕩的戰争年代,湧現出無數英雄人物,在和平時代也造就了許多可以歌唱、可以哭泣的精神楷模。抗日戰争精神凝聚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團結一緻實作民族解放和民族複興的無畏精神,是中華民族複興的源泉。在民族統一過程中,抗日戰争精神為民族統一提供了精神支撐,其暴露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形成了兩岸的精神紐帶。
中國曆史一再證明,國家統一時強,分裂時弱,人民的福祉與國家的興衰息息相關。兩岸問題之是以出現,是因為國家貧窮和虛弱,随着國家的發展和民族複興,它必将逐漸消除。兩岸人民的福祉取決于國家統一,并将随着國家統一事業的推進而逐漸改善。在兩岸關系中,反對"台獨"、推動民族統一和民族複興是正反兩者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決不能容忍分裂的曆史悲劇重演。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必然遭到全體中國人的堅決反對。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來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我們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中國的任何一塊領土從中國分割出去!長期以來,兩岸人民為反對"台獨"、推動國家統一做了大量工作,看到了民族統一與人民福祉改善的密切關系。也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確定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順利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說:"台灣的未來在于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取決于民族複興。"在實作民族統一和民族複興的過程中,和平發展是促進兩岸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最好途徑,也是實作兩岸社會融合的必要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夢想,民族複興,國力雄厚,兩岸華人都能過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的程序中,台灣同胞肯定不會缺席。兩岸同胞要同心同德,共同實作中國夢,分擔民族複興責任,共享民族複興的榮耀。"從國家統一的角度來看,兩岸和平發展有力地展現了關注兩岸發展、注重人民福祉的人文情懷,大陸一直在盡最大努力實作國家統一與國家發展的融合,其核心目标是在國家程序中實作兩岸共同繁榮。 統一。
把民族統一與民族複興結合起來,關鍵在于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今天,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希望台灣同胞同大陸同胞一道,抓住機遇,互相支援,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實作國家和平統一的過程中密切合作,共同緻力于過上和平、安甯、幸福、美好的生活,共享中華民族在世上的尊嚴和榮耀。兩岸攜手共進的程序,是兩岸共同發展的程序,是兩岸共同繁榮的程序,是兩岸消除隔閡、實作兩岸融合的程序,是開創中華民族新曆史的程序。國家統一和民族複興形成了同步、融合發展的良好趨勢,最終目标是實作兩岸共赢。
陳興說,"台獨"勢力是兩岸混亂的最大根源,是國家統一的最大障礙。反對、遏制并最終消除"台獨"的影響,是民族統一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人民為反對"台獨"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說,雖然"台獨"勢力不斷給兩岸交往和民族統一制造麻煩,但從曆史的長河來看,這隻能是一小波波折;面對國家統一民族的偉大事業,面對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統一和民族複興的決心,"台獨"勢力的跳梁小醜式表演隻能是一場鬧劇,隻是茶晚飯後加談的問題。
座談會由中國人民抗日戰争紀念館、台灣抗日戰争親屬協會主辦,中國抗日戰争史學會、北京抗日戰争史研究會、北京抗日戰争史研究會、抗日戰争史研究會、抗日戰争曆史 和北京和平教育基金會。其目的是紀念台灣複辟76周年,不斷促進兩岸交流與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