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一種生活總是痛苦的,但對我們來說,記住痛苦比記住快樂和幸福更容易。在一天中,即使你遇到三件很快樂的事情,隻要有一件事讓你痛苦,這一天也可以說是痛苦的一天。
用王國貞的話說,就是:快樂是生命的驿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這是叔本華對苦難哲學的基本看法:
痛苦是生命的本質。
在叔本華看來,生活是痛苦的,絕望的,所有的幸福和快樂都隻是短暫的安慰劑。
但是叔本華說過,痛苦是生命的本質,在今天看來,無疑是一種向死亡而活的智慧!
閱讀叔本華有時不是接受他關于生命痛苦的斷言,而是了解他告訴我們的關于生命的智慧。
生活是欲望的集合,如果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它們就會受苦,當欲望得到滿足時,它們就會變得無聊,我們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不定。
這是叔本華對人的态度。
有時我會想起它,事實就是如此。
如果我們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娛樂,盲目追求自己想要的物質,那麼當物質短暫滿足時,我們就會有短暫的困惑,會有短暫的目的喪失,如果沒有滿足,我們就會受苦,這大概就是很多人的經曆。
你心裡想要一些東西,是以你在那件事上工作,你整天想着它,有一天你得到了它,你當時真的很快樂,但不久之後,你失去了那種快樂,不得不再次找到别的東西。
以此類推,直到這短暫而短暫的生命結束。
叔本華說人們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不定并沒有錯。
但還有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在幸福、痛苦、無聊之外找到另一個世界,那裡沒有這些東西,而且有本質的滿足感。
正如他所說,"既不屈服于愛,也不屈服于恨。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相信。
在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全集》中,叔本華說,除了痛苦作為生命的直接目的之外,生命中沒有其他目的。
在叔本華看來,痛苦是生活的背景,很多人的努力都是為了擺脫痛苦和無聊。
是以,一般來說,人們不是為了幸福,而是為了擺脫痛苦。
叔本華之是以這樣說,大概是因為人們對幸福和幸福總有深刻的記憶,而對于痛苦,哪怕隻是一點點,也是一種深刻的記憶。
而人類記憶的存在,往往使人的痛苦被無限放大。
遭受同樣的傷害,動物的痛苦是短暫的,其次是兒童的痛苦,而成年人的痛苦是最長的。
但最終,疼痛隻是人們對疼痛的感受。
正如佛陀所說:置身于火火之中,如果你遇到一個酷炫的境界。
是以,痛苦不是真正的本質,而是人們對事物的感受。
然而,我們的生活仍然充滿痛苦,苦難随處可見,佛教徒所說的生、晚、病與死、怨恨與恨、愛與分離的八大苦難,不求、不能放手,都是痛苦。
出生,老年,疾病和死亡,當然,每個人都有。
但這也是自然法則,我們為什麼會感到疼痛呢?叔本華沒有說過,但我們不能不去想叔本華所說的關于表象和意志的哲學,用肉眼看到的一切都是作為表征呈現的,它是意志的表象,隻有意志才是世界的真理。
中國的一些研究人員說,叔本華哲學的核心是佛教徒的思想。
其實,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是佛教思想還是道教思想,我們的生活都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好與壞,苦難與痛苦,隻有我們才能了解。
而叔本華說,生活真的很艱難,就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感受而言,情況确實如此。
雖然叔本華說過痛苦是生命的本質,但這種了解并不意味着叔本華的一生是痛苦的。
叔本華一生過着富裕的生活,普通人被金錢所困擾,而叔本華卻不存在這些。
早年,他聽從家人的訓示,成為一名傑出的商人,後來學習哲學,成為一名傑出的哲學家。
但叔本華在哲學上是不幸的,因為他在生前哲學不被認可,在他死後許多年,哲學席卷世界并成為一股熱潮,事實上,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在死後都得到了認可。
據說,當時叔本華和黑格爾在同一所大學教哲學,每次他講哲學課時,叔本華的教室裡都擠滿了人,或者班上派來的代表是給哲學教授一些"面子",黑格爾的課堂太擁擠了,坐不下。
如果叔本華很悲慘,他的才華沒有得到認可,那很可能是其中之一。
1860年,叔本華死于肺炎。他說,"我希望那些熱愛他哲學的人能夠公正、獨立地了解他的哲學。
尼采是叔本華的繼任者,但他拒絕了叔本華的苦難學說,拒絕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而是肯定了生活的積極性,對超人的肯定。
但尼采的一生是一場悲劇。
45歲那年,尼采瘋了,在瘋狂中度過了生命的最後10年,在此之前,他的哲學也是"門科羅麻雀"。
尼采可能不被描述為痛苦,但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他的生活是不幸的。
有趣的是,尼采一直主張積極向上,而叔本華一直堅持他的悲觀主義。
今天可以看出,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是樂觀的,而尼采的樂觀主義是悲觀的。
是以,當我們讀叔本華時,我們感到一種積極的态度。
而當我們讀尼采的時候,雖然他說話大膽,但還是無法掩飾自己内心的悲觀和孤獨。
生活不是苦澀的,隻有我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我怕我不值得我受苦。
是以,苦澀與否,也要看如何應對。
對于偉大的心靈來說,痛苦,就像幸福一樣,隻是一種體驗。
溫|帝帝孝裕,我從山上來,想回山!